基于“供给侧”的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2017-06-02王芳芳
王芳芳
摘 要: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进一步深化改革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推进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实施“双创”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有效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文章立足职业院校特质,从当前“供给侧改革”背景出发,客观分析了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提出了基于“供给侧”的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策略,赋予现代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新内涵。
关键词:供给侧;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
一、引言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面对当前形势,提出新时期如何促进经济发展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孕育而生,第一次将其作为中央政府顶层设计的政策取向。2017年3月,国家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更好适应和引导需求[1]。
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面对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和中国制造2025的时代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可见,知识经济时代,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职业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在“双创”时代背景下,将“供给侧”引入创新创业教育的供给体系,对于进一步深化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其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精神和能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操作意义。
二、基于“供给侧”的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重要内涵
央视的调查曾显示:“中国实际创业主体的学历构成,博士1.2%,硕士1.0%,本科14.1%,大专34.4%,中学和中专41.1%,小学7.2%”[2];麦可思研究院发布《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提出我国2015届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例是3.0%,比2014届(2.9%)高出0.1个百分点,2015年高职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达到3.9%,超出本科生2.1%,可见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是中国目前创新创业的主体。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3]。供给侧改革理论作为经济领域的“高频词”,相对于需求侧改革理论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新思路,“不仅是一种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 [4]。经济上的供给侧改革必然呼唤并引领着教育上的供给侧改革,去年3月教育部长袁贵仁明确强调,“要积极推进教育的供给侧改革”[5],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织者和承担者,职业院校更需主动对接经济新常态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历史性地赋予其新的内涵:
第一,从需求侧转换为供给侧管理为主,提升“内生发展”。传统观点认为,消费、投资、出口这“三驾马车”作为需求侧管理的理论支撑,是当前拉动经济的最重要因素。供给侧管理刚好与之相反,劳动力、资本、土地、制度、创新等生产要素是其核心内容。长期以来,我国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存在某种失衡状态,具体而言,创新创业教育一味强调思想理论的灌输,忽视了教育者作为供给侧自身应具备的影响力和引领力,而且对受教育者作为需求侧的主体性也不够重视,以致在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单调、单一。供给侧改革要求在经济发展中转变思维方式,关注产业类型和經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生产者是其改革的重点。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要剔除错位供给,完善自身知识储备与能力,改进教育方式和方法,提供优质供给;另一方面从“需求端”和“供给侧”两方面协调“共振”,促进教师“供给”与学生“需求”的良性互动。
第二,以瞄准突出问题和个性需求为主,实现“精准供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6]。客观程度上,当前产业结构不合理、供需关系失衡等问题,倒逼供给侧改革,如何在根本上提高供给的效率和质量,最重要的方式和手段就是科技创新。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不只是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和能力,培养未来企业的领导者,更核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精神和行为方式。 “供给侧”改革要以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和解决实际困难问题为导向,通过制度、机制、形式等的创新改变着力解决 “核心问题”,精准把握新规律和新趋势,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供给”。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特殊化、个性化、差异化的特点,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以服务为导向,以“新语态沟通、新心态贴合、新思想引领、新网络引导”的原则,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精准服务学生成人成才。
第三,以促进主体协同和制度创新为主,实现“多元共治”。在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中,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统而存在的。供给侧系统是复杂的、动态的大系统,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创新创业教育在当前大好形势下,聚集政府、企业、高校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要素和资源,领导统筹,齐抓共管、合作共享、全员参与,成为营造立体化、全方位、无界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良好生态环境。供给侧在优化转型升级过程中,本身需扫清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合理有序与科学适切得制度,为企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牢牢抓住制度创新这个“牛鼻子”,坚持“强化基础、搭建平台、注重引导”的原则,打造优异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优化和完善创新创业的相关制度,构建鼓励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全力打造“全覆盖、分层次、有体系”的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三、供给侧改革下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供给水平与质量需求的矛盾
1.师资供给结构水平存在差距
当前职业院校担任创新创业课程的老师,大多由就业指导教育、辅导员以及部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师组成,学历职称低,未经过严格的创新创业系统培训,大多数教师自己就缺乏创业知识和创业思维。
2.教育课程体系缺乏规范
创业课程并没有系统纳入到培养计划课程体系中,课程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全程性和可操作性,缺乏与专业课程的渗透与结合。创新创业课停留在“必修课+活动”的层面,内容枯燥,形式单一,教学相离。教材很多是找学国外课程或是材料的拼凑组织,缺乏系统性和权威性,没有属于职业院校自己的特色。
3.管理模式与服务体系存在差距
职业院校大多应形势所趋成立了创业学院,但创业学院的运行与管理模式还在摸索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服务体系还存在许多问题,缺乏与社会的联动,理论与实践脱节。
(二)单一供给与多元需求的矛盾
1.教育管理局部化
当前很多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由就业指导处、学工部、团委等部门牵头,校内资源整合不够,部门配合不协调。很多管理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学生就业工作和指导的一部分内容,部分学生甚至以为创新创业教育是针对少部分学业成绩优秀、社会实践能力很强的精英学生开展的培训,多数学生仍徘徊在创新创业教育大门之外。
2.形式载体缩小化
职业院校学生基础较差,自信心不足,创造力弱,创业经验不足,心理耐挫较弱。当前创新创业内容主要以创业意识、创业政策为主,对学生所需要的创业素质、创业方法、創新创业实践等内容涉及较少。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仍是以课堂学习为主, “挑战杯”创新创业系列大赛、KAB、SYB培训等受众面有限,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全方位需求。
3.政策扶持缺乏深度广度
我国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和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学校与企业、社会的深度合作机制尚未形成,地方政府与高校的合作形式单一,企事业单位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却很少提供资金和技术项目支持,还未形成全方位、阶梯型、专业化的孵化服务体系,创新创业服务发展落后。
(三)供给路径与需求渠道的矛盾
1.创新创业信息程度不高
信息社会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途径,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基本通过qq、微信等渠道,新技术新手段应用少,缺乏创新创业信息化平台,很难调动学生积极性。
2.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欠缺
学校的激励导向、培养目标与评价体系都未能向创业素质培养倾斜,在学校里很难感受到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创新、创业气氛。学生创业社团和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很少,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创新科技文化节、创新创业类大赛没有在校内得到普及,更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3.缺乏良好的创新创业评价体系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政府、社会等没有相应的操作机构,仅局限在学校范围内,缺乏多方参与、多方考评的完善体系;在考评时生搬硬套传统的课程考试评价标准,无一定的科学合理的标准指标来衡量和检验创新创业教育是否成功。
四、基于“供给侧”的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途径
解决当前创新创业教育难题,职业院校更需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立足点,加强“供给侧”改革,优化高等教育的组合,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协调平衡和良性互动,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建立新的供需结构,实现教育供给端的转型升级。
(一)多元共治,注重协调,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健康长效机制
一要特别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顶层设计。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全新挑战和领域,学校要以全新的观念作为理论内核,构建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相适应的创新创业教育范式。我校多年来着力实施“一体两翼”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一体,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和谐职业人”为目标,实施全员全程全方位的 “两创”教育,提升学生“两创”素质;“两翼”,就是系统构建课内综合实践项目教学和课外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将“两创”教育覆盖到学生人才培养的每个方面和角落。
二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明确创新创业具体目标和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开设系统生态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到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
三是探索校政行企联合互动的工作机制,形成政府、企业、高校、学生“四位一体”共同育人的长效模式。设立创新创业学院等专职创新创业教育组织,规划和统筹高校创新创业工作,主要负责创意孵化、创业咨询、创业财务管理、创业实践基地入驻审批管理等事宜,与校团委、招就处、科研处等建立协调机制,共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二)分层分类,优化质量,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一要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启蒙教育、预科教育、职业教育、实践教育“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梯级课程体系。以“纵横连融”为原则,“分学院”、分专业、分年级”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切实贴近学生行业发展需要。开设创业精英班,积极推进“2+1”模式,开设创业心理学、就业创业指导、投资理财、商务礼仪、企业家精神等公共必修和选修,纳入学分管理。
二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依托专业教育主渠道,在专业课程强化创新创业培训内容,将培养创新创业思维与知识讲授、课堂研讨、课程汇报和课程作业等各个环节充分融合融入;强化专业顶岗实习与创业操作实践衔接,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技能、素质和精神。
三是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理论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实践水平高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配齐配强专职教师队伍,明确责任,完善考试,加强评价。鼓励教师通过长期培训、定期交流、创业实践等方式,增强创业知识和技能,更加全面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行创新创业校企双导师制,完善创业(创客)导师管理办法,聘请企业家、资深创业者、投资人和优秀校友担任校外导师。
(三)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搭建创新创业教育丰富有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