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三化”
2017-06-02李旭华
李旭华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是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纵观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历史进程,其都是围绕实现中国梦这个总体实践目标展开的。从中国梦的视阈探赜马克思主义“三化”,有助于我们深刻体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基本规律,即中国梦的实践空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立足点,中国梦的实践进程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在依据,中国梦实践主体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动力。
关键词:中国梦;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7)05-0074-04
国家富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作为中国梦的主旨,是近代以来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追求的目标。历经无数次的探索与实践,中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正确路径。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从根本上指导我们进行社会实践。但马克思主义毕竟是西方的理论,是基于欧洲的实践土壤产生的。中国社会的实践土壤与欧洲相比有很大的差异。此外,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为我们提供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一般方法,但不可能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提供具体的方案。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之处。因此,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起就面临一个重大的课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三化”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必须科学认识和揭示其中规律才能顺利实现其目标任务和价值追求。以中国梦为视阈探赜马克思主义“三化”,有助于我们科学认识和体悟马克思主义“三化”历史进程的基本规律,与时俱进地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一、中国梦的实践空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立足点
实践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活动。正是在实践活动中,人实现了自身的提升,从根本上把人和动物相区别。马克思说:“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519自人通过实践把人类社会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后,实践便成为人的本质性活动,成为人们获取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食粮的根本手段。人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实践,实践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中,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时空内。同一个历史时代的人们,在不同的地域,其地理环境、人口和社会生产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即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内,人们的实践背景、实践土壤、实践主题和实践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色,由此形成不同区域范围内的国家和民族各具特色的实践空间。任何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实践活动总是在本国可能性的实践空间中展开的。
各个国家和民族实践活动的空间不同,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理论也具有较大的差异。理论在本质上是人们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一般而言,处于不同实践空间的人们对本国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提升,所形成的理论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马克思主义是在欧洲的实践空间产生的,主要揭示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方式及其发展趋势。因最先产生于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社会,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因而,产生于这一实践空间的理论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全世界不同实践空间的人们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毕竟产生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践土壤上,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处于不同实践空间的其他国家和民族如果仅仅是把它照搬过来指导本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必然要碰得头破血流,直至失败。这一基本的铁律已被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所证实。因此,处于不同实践空间的国家和民族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根据本国的实践特点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形成适合本国实践土壤的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从根本上指导本国的实践。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也必须遵循这一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它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中经过对各种理论的反复鉴别后,最终作出的正确选择。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危机四伏,陷入了任人宰割的境地。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清王朝权贵无奈地哀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中,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近代以来中国的基本国情。此后,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成为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实践的根本任务。为了实现这个根本任务,先进的中国人纷纷挺身而出,站在时代的潮头,推出了各自的救国方案,编织着各个阶级的民族复兴梦。封建统治阶级的有识之士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方略;资产阶级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参照,设计了种种救亡图存的方案,试图通过学习西方,走资本主义道路实现民族复兴;其他社会阶层中的一些爱国志士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救国主张,“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设想纷纷登场。这些设想和主张虽然都寄托了当时先进中国人的美好愿景和爱国情怀,但在实践中均以失败而告终。实践证明,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才有可能实现。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也表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绝不能僵化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切不可机械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只言片语来指导中国的实践,而是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理论,并以此指导中国的社会实践。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求和实践基础。中华民族的伟大復兴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历史进程中才能逐步实现。中国梦的每一次成就都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息息相关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空间场域的转换。简单地说,就是要使产生于欧洲实践土壤的马克思主义转化为符合中国实践土壤的马克思主义,即立足于中国的实践空间,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根据中国的实践任务,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
中国梦的实践空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立足点。纵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次成功推进都是从根本上立足于中国梦的实践这个空间场域展开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国情,系统分析了20世纪上半叶这一历史阶段中国梦实践空间的基本特点:在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分散的小农经济、小生产广泛存在,又遭受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国家四分五裂,民族备受凌辱,军阀混战不已,人民在苦难中挣扎。党根据这一时期中国梦实践空间的特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指导,我们党制定了正确的革命战略和策略,终于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党清醒地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政治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实践空间特点,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的基本方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理论。新中国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圆满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总之,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梦这个实践空间场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终于赢得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国梦的首要实践目标——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二、中国梦的实践进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在依据
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历史阶段都有这个时代要解决的实践问题。每一代人只能提出和完成自己所处时代的任务,而不可能超越时代,完成本来不属于他们的任务。“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3]592理论只有围绕问题不断进行创新,回应时代问题,才能彰显它的生命力。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马克思说:“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4]289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不断以时代问题为中心,在解答时代问题、满足时代需要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习近平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5]
实现中国梦是一个系统的实践进程。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理论创新也不能停止。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者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中国梦的实践进程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在依据。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实践历史进程展开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实质上就是以中国梦历史进程中的阶段性问题为中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时俱进的创新理论,以创新的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梦实践进程的阶段性历史任务开创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中国梦的实践进程中,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必然会出现老理论无法解决的新问题,对理论提出新的时代需求。这就要求我们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需要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实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态补充。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6]281
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实践任务实现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中国梦历史进程新的实践任务。怎样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中心议题。在一个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给我们提供现成的答案。实践表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不能照搬照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入思考,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新征程,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从战略高度设计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根本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划了中国梦实践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引下,中国梦之舟开始扬帆远航。因此,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7]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科学规划了中国梦实践的新“三步走”战略,有力地解答了新世纪中国梦实践进程中的发展战略和党的建设等新课题。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梦的实践进程,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认识和探索,与时俱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形成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大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一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总体上达到小康,目前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展现了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蓬勃生机,又为我们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党的十八大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中心任务,成为中国梦实践进程的关键阶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阶段,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国都面临着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做出回答并加以解决。从国际上来看,世界格局同过去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球化日益深入,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仍然以“世界领导者”和国际秩序的捍卫者自居,在亚太实施“再平衡”战略,妄图遏制中国的崛起,引发中国周边形势的紧张。在国内,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同时,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推进,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社会公众收入分配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和复杂。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亟需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回应和解答。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中国梦实践进程的全局出发,立足当前的实际,坚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这个中心问题为导向,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在实践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当代中国面临的时代课题,鲜明地提出了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要方略,逐步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中国梦实践进程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重大阶段性目标,形成了严密的理论逻辑体系。“四个全面”反映了历史的要求,回应了时代的呼唤,积极面对前进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它成功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成功典范。
三、中国梦实践主体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动力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1]287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实现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必须充分发挥他们创造历史的作用。从本质上来说,中国梦的实践进程就是中国人民创造自己历史的过程。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必须以遵循真理尺度为前提,必须以科学理论指导人们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形成后,必须使其为群众掌握,才能发挥它的作用。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11中国共产党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实践。如果一个科学理论形成后,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付诸于实践,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毫无意义。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8]292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就必须使它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必须依靠科学理论的指导。中国梦实践主体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动力。中国梦实践进程的历史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工作做得不好,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就难以掌握这个理论,实践就要遭受挫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的比较顺利,人民大众比较全面、彻底地掌握了这个理论,实践就能够顺利开展,达到较好的效果。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党虽然意识到向“工人阶级灌输阶级斗争精神”的重要性,提出了成立工会组织的“主要目的应为教育工人使其在实践中能够实现共产党的思想”,[9]6-7但由于革命斗争实践的严酷性,党将主要精力投入到革命实际斗争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未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语权一度被党内一些知识分子所垄断,普通党员和广大群众难以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导致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素养普遍不足。这也是20世纪30年代“左” 倾错误在党内屡犯,但普通党员和群众却束手无策的重要原因。由此给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红军长征顺利结束后,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中国革命的发展形势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一历史时期,党得以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在党的主要领导人中,最早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是毛泽东。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就号召全党开展一场深入持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竞赛。1942年又通过全党整风的方式在全社会掀起了一次大规模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顺利推进为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群众基础。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国家面貌,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始部署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进一步要求广大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一步推进。毛泽东在1963年明确指出:“各级党委应当大大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使之群众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掌握,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10]323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全国开展了大规模工农兵学哲学运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走出课堂,走出教研室和学术研究机关,深入到工厂、矿山、村庄、商店、兵营等各个角落。虽然这种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方式在今天看来值得我们反思,但通过运动使广大工农兵群众第一次直接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延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顺利推进使得马克思主义深入到人民群众中,被群众掌握后变成了巨大的物质力量。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由弱转强,在较短时间内夺取全国政权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義经济基础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掌握这个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新的要求。根据人民群众的要求,党在改革开放初期推动了实践检验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并重新确立了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检验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促进了全国人民思想的大解放。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根据当时中国梦实践的中心任务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再次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为加强全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从上到下,从党内到学术圈内,围绕实现中国梦的中心任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理论研讨。为加强学习的现实针对性,通过宣传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和重大活动庆典等方式有机融入马克思主义教育。在本世纪初,胡锦涛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美德有机融合起来,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并倡导全社会自觉践行这一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八荣八耻” 以其朴实、贴近群众的话语表达方式成功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党的十八大后,根据中国梦实践的最新进展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习近平总书记继续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习近平在2016年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时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11]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中国梦”话语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果,它成功地找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大众相结合的“切入点”,并以通俗、亲切的话语方式表达出来,实现了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大众化。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孙红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中国梦”[N].光明日报,2013-05-05(7).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2).
[6]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 张烁.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01).
[8]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10]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倪光辉.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N].人民日报,2016-05-18(01).
【责任编辑:闫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