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人”助我在专业中成长(上)

2017-06-02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李姐贵人教研

有没有那么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在你人生的某个路口或者事业的某个转折点影响着你、指引着你,帮你成就了今天的自己?他们就是你的贵人。生命中有贵人相助,是一件很幸运也很幸福的事情。专业发展是教师业务的核心,你在这方面得到过哪些帮助呢?

我是好人,他是贵人

甘肃省酒泉市南关学校 杨丽玲

翔是个特殊的孩子,精神发育迟缓加上严重的多动症,让他上课时绝不会安稳超过5分钟,整天流着“哈拉子”,衣服前襟总是湿漉漉的,随便进出教室如入无人之地。教师们万般无奈,只得放任自流。

见翔被教师们集体忽略,我感到很难过,我暗下决心:绝不能放弃他。但时间一长,我也渐渐失去了耐心。当我正打算像其他教师一样放手时,那件事却彻底改变了我。

建队日到了,学校举行“队列队形广播操”比赛。班上的学生一致要求不让翔参加,怕他影响比赛成绩。翔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那目光刺得我心痛。最终,我允许他参加比赛。翔咧开嘴巴,开心地笑了,口水长长地挂在胸前……

比赛开始了,我们队伍刚出发,静穆的操场一下子热闹起来,我知道,那是“翔效应”:比别的孩子高半头,平时路都走不稳的翔,雄赳赳、气昂昂地跟在队伍后面。喝彩声,鼓掌声,加油声不绝于耳。这个有严重缺陷的孩子,此时竟是这样的专注,这样的投入。尽管他的动作是那么不协调,表演是那么可笑,引得观众席爆发出一阵又一阵地哄笑。可他一直在努力。我的眼睛湿润了,我被翔深深地感动了:他正在用尽全力证明自己,证明自己也是为集体着想的人,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比赛结果算什么,谁又会在乎名次呢?

这件事使我幡然醒悟:我没有权利放弃对这个孩子的教育,更没有理由剥夺他作为一个独立人的成长的权利。每个孩子都应有一片飞翔的蓝天,我要借他一双翅膀,尽我最大的力量!

想法变了,心也自然静了。我不再为翔而烦恼。下课了,我让其他学生帮翔准备学习用具;课堂上,我尽可能吸引他的注意力,让他参与学习过程;明知不会得到满意的答案,我还是把许多宝贵的提问机会留给他……在生活中,我时刻教育其他学生,这是一个被折断了翅膀的天使,需要大家多一份关爱、多一份理解。

几年过去了,班里的学生自发地成了翔的保护伞;翔有什么反常举动,其他学生也不太受影响了;谁拿了什么好吃的,必定会有翔一份。翔也跟我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关系: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会向我诉说。尽管每次结结巴巴、断断续续的诉说毫无新意,但我都会当他最忠实的听众。

翔让我懂得了教育工作的持久性,懂得了公平对每个孩子的重要性。我和翔的故事《折翅的天使也需要飞翔》被发表在某杂志上。从此,我书写教育叙事文章的热情便一发不可收,一个个育人故事从我指尖轻快地流淌,一篇篇文章被印成了铅字。我从中体验到了专业成长的幸福与快乐。

现在,我理解了老校长对我说的那句话:“小杨老师,你是个好人,而这个孩子,是个贵人。好好带他,时间会告诉你答案!”

翔真的是我的“贵人”——他不但转变了我的教育思想,改变了我的成长轨迹,还是我专业发展之路上“标志性”的“拐点”。

我是由教语文改教“思品”学科的,初教“思品”,我认为无非就是画一画背一背,毕竟是副科嘛。凭着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课堂管理经验,学生的成绩还是不错的,全县各学科排名时,基本都名列前茅。

可能是自己的教学成绩突出,全县教学视导工作来临时,我被安排代表学校“思品”学科上一节课,于是我故伎重演,让学生读读材料,象征性地回答几个问题,画一下结论,然后就是长时间的背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在评课时,董老师给我分析了这样上课的弊端:学生考试成绩较好只是暂时的,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厌倦这样的课堂;只关心学生成绩,没有关注到学生成长,这样的课堂需要调整;任何结论的得出都需要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回归生活的课堂才是真实的,有活动的课堂才是灵动的。第一次遇到这种评价,我还真是不服气,教学不就是为了让学生得高分吗,何必多此一举?我依然我行我素。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语文老师桌上学生的日记,这才知道有很多学生都对我不满,重新回顾董老师的几点建议,我动摇了,试图营造学生喜欢的课堂,让学生学得轻松。可是改变哪有那么简单。在我迷茫之际,全县讲课比赛开始了,董老师专门打电话来动员我参加,我也想证明给学生和其他老师看,于是一咬牙报了名。通过多次在本校和外校试讲,邀请县里的专家指点,不断改进教学设计,天道酬勤,最终,我在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董老师打电话来祝贺我,并肯定了我的能力。至此,我明白了,所谓的好课就是时刻装着学生的课。董老师鼓励我继续努力,多看名家的课,上出自己的特色。我不敢辜负董老师的厚望,努力、持续地学习着,也有了相应的收获,我的很多教学设计和教學心得发表在了杂志上,我的课堂形成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激发情感、拓展升华”的版块教学特色,我还多次获市级教学质量奖,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阳都名师”(全县初中学段只有两人),心中充满了幸福感和成长的喜悦。

我私下叫她李姐,这是我近些年满怀敬意的叫法,可是,曾经有一段时间,我都叫她“李烦人”。说起来有些惭愧,刚上班时的我年少轻狂,对认真负责、热心助人的李姐有过误解。

记得那是新课程改革之初,各学科教师都踊跃参加教学改革活动,老教师和新上岗的教师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备课、讲课、评课、改进提高的工作,我和李姐结了对子。学校组织新老教师结对互助完成同课异构观摩研讨课,并在全校展示课堂教学技能,从中选出优秀者到县里参加课堂教学大赛。

李姐还有两年就退休了,她很重视这次活动,机不可失。原本说好放学后,我俩一起试讲切磋,改进不足,提高赛课质量的,可当我回到办公室,却看到李姐正热心地帮助其他组成员改进赛课教案。我一见这情景,气不打一处来:这不是帮强对手,自损实力嘛!我正赌气呢,李姐拿着书,笑盈盈地向我走过来:“小郭,咱俩互相讲讲、听听、议议吧,看哪不行,再改改。”我瞪了她一眼:“改改议议,你帮人家改议后,咱俩还有啥希望?”“哈哈,都议议、改改,咱校整体水平就能提升,这对大伙是好事儿。别孩子气了,走,好好练练去……”

不出我所料,最终我们俩以一分之差落选县级赛课资格。我很生气,也很难过,甚至当面叫她“李烦人”。可李姐听了并不生气,笑着搂住我的肩膀说:“没能参加县级赛课,是有点遗憾,咱俩要是再多练练,说不定能提高得更多呢……”“是啊,说不定还能参加市级赛课呢!可是我们连县级都没……”李姐并不生气,仍然每天按时与大伙研讨课堂教学改革方案,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还是一如往常地耐心帮助我。在李姐以老带新的指导帮助下,我先后参加了两次县级和一次市级优质课大赛,并获得两个一等奖、一个优秀奖。

后来我是真心佩服李姐,她用她那颗宽厚善良的心,不计个人得失地帮助同事进步,为的是提高全校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真正体现了一名老教师的宽阔胸襟。在我被评为县级学科带头人的表彰会上,李姐热情地向我祝贺,我心中对她充满了不尽感激:我的进步多亏有她的帮助。她是我前进路上的伙伴、长者,是我生命中的贵人。

我试着做教学研究是从教材指瑕开始的。1995年3月,我在某刊物上发表的处女作,内容就是教材指瑕。后来我就一门心思搞教材指瑕,前后近20年,在两家杂志上发表了几篇教材指瑕文章,基本都属于“豆腐块”,与别人的长篇大论相比,真是有点拿不出手。而且,我觉得自己的研究和写作似乎走进了死胡同,我想放弃了。

当我把自己的想法与郝编辑进行交流时,得到了郝编辑的热心指点。她肯定了我在教材指瑕上所达到的高度和我的行文能力,同时也从栏目编辑的角度坦言相告:教材指瑕的路会越走越窄,毕竟教材中的文字是经过专家层层过滤的,存在瑕疵的可能性比较小,再经过无数教师多年的使用,偶然出现的问题也会逐步得到完善。同时,长期局限于教材指瑕,也容易使人钻牛角尖,无论是对教师个人还是对教学都是不利的。她建议我发挥自己在教材指瑕中练就的敏锐观察力和富有特点的文字表达能力,多在教材中发掘亮点、美点以及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进行“咬文嚼字”式的研究,并将研究结果运用到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说课等教研形式中,努力拓宽自己的教研视野。

郝编辑的一番开导让我豁然开朗,一方面解决了我困惑已久的难题,教学指瑕可以进行,但不适宜专门去做;另一方面又使我过去积累的教研经验有了用武之处,不至于一切从头开始。就这样,我驾轻就熟地继续以教材为研究对象,开始进行新的探索。

为了在新的教研领域取得进展,我按照郝编辑的指点,成功主持申报了一项市级课题——“关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文本细读研究”。在研究中,我带领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理论,潜心钻研教材,通过集体备课、磨课、上课、说课、议课等多种形式,不断用课例促进课题研究,再把研究成果整理成文章向不同杂志推介。两年中,所有课题组成员都在省级杂志上发表了文章,我自己就发表了三十多篇教研文章,相关论文发表在多家专业杂志上,还有一篇被转载。我的教研水平大大提高,后来在郝编辑的策划下,我在其杂志QQ群中以“从咬文嚼字到语言文字运用”为话题主持了一次研讨,与各地的同行交流、碰撞,反响强烈,收获良多。直到现在,我跟郝编辑仍然经常切磋一些稿件中的疑难问题。

我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教研成绩,得益于郝编辑的热心指点,我会永远铭记在心!

刚毕业的我,自认为在学校学到了很多教育教学新方法,各方面都比其他人优秀,每当听到夸奖、表扬,就会“飘飘然”。

新学期,我被安排教低年级学生语文,一想到要教的知识如此“简单”,就乐得不行,心想:就是不备课我也能把学生教好。金老师说:“伟国,刚毕业要多读一读教育书籍,认真对待每节课、每个学生!”可是,这样的叮嘱我转身就全忘了。

转眼,开学半个多月了,我自认为已经把语文课上得不错了,大部分学生也都学得不错。班上始终有五六个学生不专心听课,我教育过他们几次,他们没有啥改变,我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他们在课堂上“玩”去了。

一天,金老师带领几名教师来听我的课,因为提前通知过,我也“精心”准备了。课堂上,因为知识比较简单,我就带领学生一遍遍地读,然后安排学生书写,学生配合得也很好。不巧的是,坐在金老师旁边的几个学生,刚开始表现得还好,当开始书写时,就又原形毕露了。由于平时就对他们“另眼相看”,所以我也没有去理会他们,热热闹闹中,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下课后,教师们一起評课,评课教师的一句句夸奖让我洋洋自得,不禁为自己这节课的“成功”兴奋起来。金老师最后一个评课,金老师说到:“伟国,后面几个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不好,你怎么不关注一下呀?”我委屈地说:“以前我说过他们几次,他们也不听,就不管他们了!”听到这儿,金老师脸色一变,语气也变得严肃起来:“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收获和进步,你怎么能轻易放弃他们呢?你应该从自身找问题,比如你的课有没有激起他们的兴趣。”“这节课内容比较简单,也没什么好设计的。”我反驳到。金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教育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项艺术,教师要是把每一个简单的问题精细化,就不简单,要在学生身上多下功夫!”我低下了头。

“把简单的问题精细化,在学生身上多下功夫”成了我今后教学的目标。我开始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即使再简单的内容我也认真分析、准备,就像第一次上课一样。每当接触到新的教学方法时,我都会积极学习,争取把有效的方法融入到我的课堂中去,让我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我已经工作十几年了,也已经成为了一名市级骨干教师,但无论面对怎样的一节课,我都再也不会认为它简单了。

编辑/王一鸣 E-mail:51213148@qq.com

猜你喜欢

李姐贵人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把眼泪变成微笑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先一个人精彩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李姐
不能惯坏自己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