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历史课堂中的德育落脚点研究

2017-06-02刘冬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热爱祖国落脚点家乡

刘冬

俗话说,育人德为先。中学阶段是人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决定人生道德品行优劣的特殊阶段。虽然“大道理”学生都明白,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合理、贴切的载体来实践这些道理,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就会被架空,无法落实到实处,也就是说德育要有落脚点。历史学科因其丰富的人文性、案例性恰好可以为德育教育提供充足的落脚点和切入点,既可以提高历史课堂的深度和宽度,也可以寓德育于历史课堂教学,自然而不突兀,实现历史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双重提高。

一、历史课堂德育落脚点的内容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众多的杰出人物,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这些人物,并将其与相应的道德品质教育内容相结合,那么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优良道德品质也便有了突破口和載体。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和活动案例,可以对应不同的道德品质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热爱祖国。

有国才有家,国强才能家安。作为国家的一分子,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祖国有一份最深厚的感情,而中国作为一个古老而现代高度融合的大国,自然有众多的德育教育案例可以利用。

2.民族气节。

无数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足以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善良、勇敢、坚忍不拔的民族,这些为民族振兴而置自身安全、性命于不顾的英雄人物足可以给学生带来深深的震撼。在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最关键阶段,培养他们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勇于承担责任,勇于肩负使命,立志振兴中华,是初中历史教育最突出的德育功能。

3.珍爱生命。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不少教学内容都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细数古今中外的战争,无论是大是小,是正义还是非正义,都是伴随着无数的生命留存或陨落。例如,讲解放战争中的平津战役时,对于傅作义将军的艰难抉择,教师就可以不失时机地浸润一些生命教育:如果傅作义将军不投降,选择战斗到底,会有什么结果?如果他选择放弃战争,结果又会是什么样?又比如,面对戊戌变法的失败,谭嗣同选择“甘为变法流血牺牲”,而康有为、梁启超选择亡命海外,是选择牺牲还是珍爱生命?舍生取义的崇高品德固然值得人们敬佩,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是弥足珍贵的,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轻易放弃生命。流亡海外的梁启超依然推行“诗界革命”,回国之后成为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为当时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4.学会生存。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都要生存在社会集体中,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学会与不同的人交往和相处。在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也有很多事例可以向学生加以介绍。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以反法西斯同盟国获胜而告终,除了这次战争的非正义侵略性质之外,更重要的则是人类正义联盟之间团结合作的力量。进入现代以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为例,可以通过一些图片、文字及影视资料对比战前和战后人们生活的变化,用以突出和平是珍贵的主题,只有和平才能发展,人们生活才能幸福等,帮助学生认识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主题。

二、需要注意的问题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避免直接说教。

一个人道德的形成是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就是逐渐使学生受启发、得教育,领悟做人处世的道理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润物无声的,而不是直接将大道理说教给学生。简言之,在历史课堂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点一滴渗透进来的,不能没有也难以过多,更不能一曝十寒,应该保持耐心持久、锲而不舍的精神。

2.“祖国是扩大的家乡,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

乡土历史内容丰富,贴近生活,本乡本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学生肯定相对熟悉并且容易接受。在历史课堂中引入乡土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热爱祖国,以家乡为傲的思想感情。教师在备课时,也应尽量把有关历史内容与相关的乡土历史结合起来,让学生有兴趣了解身边的历史,发现身边的历史痕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热爱家乡的感情,甚至可以升华到热爱祖国的高度。

3.“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学乃教育之基础,德乃教育之本源。对教师而言,尤其如此。教师在历史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首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提升思想品质素养,高尚道德情操,为学生做出榜样,成为同学们崇拜的对象。简言之,教师本身先“立德”,才能立历史教育的“德”,才能以德治教。

猜你喜欢

热爱祖国落脚点家乡
热爱祖国
室内“跑酷”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理念在工艺流程中的落脚点
浅析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爱国主义教育
官话连篇(5)
刘志丹与红军长征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