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困局: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2017-06-02田丰
田丰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断遭受屈辱,国家也逐渐衰落,无数仁人志士、专家学者都在不懈探索其中的原因以及如何彻底走出这一困局。国家的困境,尤以文化的困境影响最为深远,文化是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深层次的精神因素,是至关重要且亟待面对的问题。
中国在古代一度是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强国,对自己的文化自信甚至达到了自负自大的程度。但清朝末年的几场战争,彻底泯灭了清政府的最后一丝尊严,也逐步唤醒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与意识。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之前,国人虽承认在火器上不如西方,但在制度和文化方面还保留着相当强的自信。正如晚清重臣李鸿章所言,虽然中国的火器不如西方,但“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但随后的中日甲午战争,“蕞尔小国”日本竟然打败了“泱泱大国”中国,它不仅在物质上给予中国沉重的打击,而且在心理上摧毁了这个自认为是天朝上国的国民的信念,国人发现中国的制度和文化都有着严重的问题。起初,国人从制度方面寻找败因。但随后在制度的改弦更张后又面临着更深层次的思考,人们开始追问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民主与科学?最终,國人得出结论,是因为文化的不济,国家衰败的原因被怪罪在文化的头上。当我们意识到某些文化成为我们进步发展的羁绊时,它也就成为我们走出困局的重要途径。《中国文化要义》一书详细地剖析了中国文化以及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成的原因,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了自己的文化以及一些困局出现的文化渊源,为我们继承优秀精华,摒弃文化糟粕,吸收适合中国的外来文化以解决中国文化困局提供了更清晰、有效的思路。
梁漱溟先生作为一代国学大师,被人尊称为“最后一位儒家”,其一生经历了没落的封建社会、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时期。他给文化下的定义是:“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他认为,中国人以家庭为中心,极少有集体生活,这就与西方的发展路径有了不同的方向。中西文化的分水岭在于宗教。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宗教,但有类似的替代西方宗教作用的中国特色的文化,即儒家教化。它与西方之基督教不同。基督教与集体生活息息相关,其所宣扬的公共观念、组织能力、法制精神,正是以家庭为中心的中国文化所欠缺的。以家庭为中心的中国文化使中国人没有类似于西方的集体生活,这也就形成了中国社会以儒家家庭伦理思想占主导的格局,从而形成了中国讲究伦理,重人情的关系社会,这与西方国家的注重法制观念相对立。因此,中国社会中产生了无民主、无人权自由、无民治制度的文化,这一现象被梁漱溟先生认为是“文化的早熟”。但早熟并非完全是坏事。梁漱溟先生提出了理性与理智的区别。他认为早熟的中国文化长于理性,而西方则长于理智。早熟的弊端也十分明显,梁先生总结出中国文化早熟五大病:幼稚、老衰、不老实、落于消极再没有前途、暧昧而不明爽。为了解决中国文化面临的困局,梁先生认为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后,在充分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上,打破旧的桎梏,为其输入新鲜的血液——融入西方文化,这是中国文化走出困境的最有效途径。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文化自信的建立
如何吸收西方的文化使其能更好地适应中国?如何让国人更自然地接受这一切?梁漱溟说:“中国人关在中国社会构造里面,反而弄不清头脑,且先看看人家,再看看自己,那便立即恍然了。”由此可见,先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社会最基本的构成部分是个人、家庭和团体,任何社会都是一样的。不同的社会,三者在社会上的位置和重要程度不同,从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结构。这是中西方文化迥然不同的关键所在。中国重家庭,从而演化成伦理本位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有情谊,讲究人治,没有法律的概念。中国人将家庭成员之间的伦理或情谊关系社会化,将家庭关系模式推广于整个社会,在社会中以亲缘、关系为纽带,强调道德礼俗的约束,从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而西方则重视团体和个人,家庭处于比较次要的位置。西方社会个人本位形成了权利关系,崇尚权利和法治,重视自由和民主,西方人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保证社会的稳定运行。
中西方文化的一系列差异造成了中西文化价值趋向之间的差异,也即理性与理智的差异。中国文化长于理性,而西方文化长于理智。中国的传统哲学倾向于对人的研究,以修身正心为第一要义,即所谓引导“人心向上”,从传统儒家到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都可见一斑。其在人生态度上的具体表现即为向里用力,不对他人作要求,追求的是修己、克己,尚情无我。处处为对方着想,讲究承担义务,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真诚的相与之情。但这就使得个人在社会中不被重视,泯灭在伦理的大潮之中,不被看重。而理智则偏向于对“物”的研究,西方的科学技术之所以发达,就是心思作用于理智一面并发展到顶点的表现,其在人生态度上的具体表现即是向外用力,呈现相对之势。西方也因此形成了个人本位的社会,处处凸显个人,用对自然的态度对社会,用对物的方法对人,这也使西方人的自我权利意识十分强烈。从一定层面上讲,理性是比理智高一层次的认知水平,是社会发展的更高阶段。中国在这一层面走得很早,因此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遥遥领先于世界,但是后来因为在理智层面起步太晚,甚至一度原地不动,因此落后于西方,也使人们对传统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怀疑。
二、文化的新生——中国文化走出的困境与出路
中国在理智层面的落后,犹如木桶效应的“短板”一样限制了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但我们也需要看到我们文化的先进之处,不能妄自菲薄,要以平和、公正的心态去对待中西方文化,找到“科学和民主”与中国“理性”文化之间的结合点。
目前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中国文化存在的弊病,亟待新鲜血液的输送,因此,吸收西方的文化精华至关重要。引进西方的“理智”层面的哲学体系,发展西方式的科学技术和制度设计,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国民奋进的品格,使中国的“理性”文化焕发新生,从“老根上发新芽”。
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对社会构造伦理特质的揭示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剖析,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完成现代社会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其对理性与理智的独特阐释富有创见,为我们观察中西方文化差异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我们从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出发,去探索中国文化困局和出路,以及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提供了更加清晰的思路和崭新途径。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编校:王志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