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锦囊集萃

2017-06-02

上海人大月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编委可读性月刊

陈靖(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月刊编委会副主任)——“全国两会和上海两会期间,月刊可以精心策划、重磅推出专刊、特刊”

今年,《上海人大月刊》面临转制后的新情况,通过前期大量工作,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目前运转得很顺利。研究室要抓好业务工作,立法研究所要继续做好日常管理和后勤保障工作,大家要进一步主动担责,加强合作。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些刊物聚焦两会的报道给我印象深刻。比如,有的刊物紧密结合总书记的重要系列讲话,将习近平总书记关怀的重点问题,如崇明生态岛建设等,将代表们所关心的问题等在会议期间制作成专刊重磅推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其效率、特色、精心策划,值得月刊借鉴学习。在今后的全国两会和上海两会期间,月刊可以精心策划、重磅推出专刊、特刊。

作为秘书长,我将做好相关服务协调工作;作为编委会副主任,我也会积极为月刊新闻采写提供相关素材和线索,与各位编委一道,为推动月刊再上一个新台阶作出努力。

林化宾(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月刊编委会编委)——“卷首语要有思想性、冲击力、吸引力,不在于篇幅长,在于精”

月刊是人大工作的宣传阵地,是交流的园地和窗口,有很好的基础。机关办刊物比较难,容易形成自我循环。建议:一是“卷首语”栏目可以继续提高质量,要有思想性、冲击力、吸引力,文章不在于篇幅长,在于精,避免写成工作汇报或工作计划。编辑要多下功夫,多提炼。二是能否从全上海的角度,选一部分长期供稿的、高水平的专栏作者,持续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三是每一期都要有聚焦社会重点、热点问题的重头文章,启发思路,引人关注。这包括立法过程中争论的焦点,执法中出现的热点,如近期热议的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实施之后出现的情况等。四是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多关注一些人大代表发表的观点和他们的微博等,以拓宽稿源。

徐建民(市人大城建环保委主任委员、月刊编委会编委)——“作为编委会新成员,要做月刊的热心参与者”

我刚到人大不久,作为编委会的新成员,要做月刊的热心参与者。要办好刊物,我觉得关键第一条是必要的财力保障。《上海人大月刊》是非营利性刊物,月刊各项工作以及活动的组织开展都需要财力保障。第二条是增强月刊工具性。一方面,关于全国人大的工作动态与动向,应及时反映在月刊上;另一方面,月刊可以刊发诸如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上有启发性的、有引领性的授课内容,体现上海人大的学习高度和水平。第三条是内容上可更活泼一些。为机关老干部、前辈提供发表书画、文学作品的版块,活跃版面,扩大受众,增强可读性。第四条是扩大发行范围。除了四级人大代表,政府党政机关、国资委系统等也可以成为发行对象,可组建一些党政机关、大企业的通讯员队伍等。

徐文雄(市人大侨民宗委、外事委主任委员,月刊编委会编委)——“加强可读性,加强与新媒体的结合,编辑语言可更加多样化”

《上海人大月刊》是指导我自己认真履职的重要刊物。我一直在关注刊物,我觉得这本刊物有几个特点:一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得很好,既有理论的高度、理论的观点,又有人大工作的体会、经验;二是权威性和代表性结合得很好,有全国人大和市人大的法律法规解读,也有代表呼声、要求、想法的体现;三是综合性和指导性结合得很好,围绕人大“四菜一汤”的工作,栏目设置综合、全面、工整,对很多工作提出的建议、思路、要求,指导性很强;四是开创性和可读性结合得很好。长短结合,图文并茂,及时性、准确性都很好。月刊的工整性、严肃性、原则性把握得很好。在此基础上,我有两点建议:一是加强可读性,可再活跃一些,编辑语言可更加多样化;二是与新媒体加强结合,扩大受众面。

杨佳瑛(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月刊编委会编委)——“要以‘法为魂将月刊打造成为上海人大对外的一张名片”

建议:一是月刊以“法”为灵魂,围绕立法、执法检查和法治建设全过程,抓住细节和法条形成及实施做文章,将月刊打造成为上海人大对外的一张名片,体现法治政府建设、社会治理法治化、法治上海的鲜明特点。二是提升两个功能:交流和引领功能。交流各委员会、各区人大及有关各方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强思想引领和工作引领。三是增加三个力。增加融合力,与新媒体、人大微信公众号、“走进人大”平台等高度融合;增加吸引力,每期要有重要时间节点的重点策划,每篇文章要有新闻眼,并发挥图片的视觉效果;增加影响力,建好作者群,包括人大工作者、有关专家学者和评论员骨干队伍。充实编辑群,体现以老带新,不断提升编辑水平。扩大受众群,用好新闻发布会等已有载体资源,使月刊更受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方关注。

毛放(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月刊编委会编委)——“要在精、深、新、实上下功夫,保持先一步、高一层的水准”

20多年,我们对月刊很有感情。月刊编辑部的同志也很努力。建议:一是进一步围绕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职的重要工作来充实办刊内容。要更加集约化,围绕每一次会议,在篇幅上、内容上、议题上,与之相匹配。办刊的活源之水哪里来?就是向每两个月的常委会和每一年的人代会要题材。二是进一步发挥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的主体作用,壮大作者队伍。三是进一步提高文稿的质量。要在精、深、新、实上下功夫。要保持先一步、高一层的水准,不仅仅是来料加工,要有更多原创。四是进一步调动编委会成员的积极性,群策群力。建议:每位编委每年为月刊至少写一篇稿件;每年召开一次编委会例会;每年组织一次有实质内容的考察;编委每年对月刊进行一次评估、反馈。

尼银良(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副主任、月刊编委会编委、主编)——“创出品牌栏目,打造精品力作”

作为上海人大系统唯一公开发行的时政类期刊,月刊肩负宣传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宣传民主法治建设的重任,没辱使命,成果累累。身为机关刊,月刊也有话语“接地气”不足、全媒时代开拓不够等短板。建议:一、提升办刊能力,编采人员追求“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导向,既做“人大通”,又深谙办刊门道和新型传播规律。二、创出品牌栏目,力推有影响力作品,“卷首语”应该更加名副其实,成为开卷精品。努力打造“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力作,每期至少有一篇或一组叫得响的作品。三、做好“互联网+月刊”。人大公众网所加的月刊很初级,应在技术和内容上破解从相加到相融难题;适应“扫一扫”潮流,开通二维码;拓展新阵地,设立或用好微信公众号。当然,任何改进创新都要以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为前提,底线思维须臾不可离。

陈东(市人大内司委副主任委员)——“要开放地办好严肃刊物,做到‘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

月刊要体现上海城市精神,开放性地办好这本严肃刊物。首先,要坚持开放式思维,避免自我循环,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其次,要处理好两个关系。“远和近”:应聚焦老百姓关注话题,突出社会治理热点,深度集中报道,可跨版制作,结合工作重点,加强选题策划和跟踪报道,体现人大、执法部门、代表、老百姓等多方声音,提升可读性,拉近和受众关系。“鲜与活”:要适当“变脸”。可开辟“历史上的今天”版块,请人大老同志讲述立法历程和故事;适当增加生活类内容,包括人大老同志的文艺作品、人大代表或专家的养生知识等,既可活跃版面,也体现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第三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增设二维码等,让更多年轻人靠近这本刊物。

郑海生(市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工委副主任)——“要做足‘唯一性文章,竭尽全力,成为佼佼者”

建议:一是要积极应对与新媒体的关系。要群策群力,认真谋划。人大代表中不乏熟悉新媒體或从事新媒体行业的“达人”,可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建议。二是要在“唯一性(月刊是上海人大系统唯一公开发行的时政类期刊)”上做文章。“唯一性”集中体现了月刊特色、特点与功能,要做足“唯一性”文章,竭尽全力,成为佼佼者。常委会报道还有提升的空间,对常委会是如何审议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如何体现、反映、代表民意的,要做好文章。关于人大代表报道,既要有代表所在部门的声音,更要有代表自己的声音,让代表亲身参与撰写相关稿件。三是要不断增强编辑队伍素质。编辑要熟悉人大工作,尤其是人大运行规则与运作程序。

猜你喜欢

编委可读性月刊
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通俗易懂”吗?
可读性
好老师智库·特约编委
好老师智库·特约编委
好老师智库·特约编委
画与理
《分析化学》公布2019-2020年度优秀编委
画与理
画与理
公益广告招贴的可读性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