亘古不变的情感 大体相似的写法
2017-06-02冯尚财
冯尚财
高中语文教材(人教新课标版)所选的中外诗词、散文及现代文,虽然时代和文体相差很大,但是有很多意象、意境、写法和所要达到的目的、表达的情感有相同或相近处,如果联系课外的文章,那就多得不计其数。究其原因,大概是人类的一些普遍情感是亘古不变的,人们所见又能引发情感共鸣的一些事物也大多相同,而一些经典的写法也一代代互相模仿,相传不断,所以有了共同特点。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它们的相同、相似处进行类比教学,使学生能由点到面地读进去,走出来,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分析下来,大概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情感相通。“人世几回伤亡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杜甫《阁夜》),“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陆游《卜算子·咏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虽然言詞不同,但是表达的时光流转、物是人非、吊古伤今的沧桑之情是一样的。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屈原《国殇》)”“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苏轼《前赤壁赋》)”两首诗诞生的时间相差千年,但是所用的意象、创设的意境和所要表达的情感、衬托的写作手法也几乎是完全一样的:都是突出敌人甚多,装备精良,气势逼人。两位诗人都达到了自己描写的目的,我们不得不说,苏轼是学习和发扬了屈原的写法。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可以和王安石《明妃曲》作比较,两首诗表达了作者不同的观点与看法,但诗中所流露出的那种叹惋之情和一切已经无法挽回的感慨是一样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杜甫《阁夜》),“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这种感叹宇宙万物的永恒伟大而哀鸣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可谓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咏叹调。
第二,意境异曲同工。周邦彦在《苏幕遮》一词中这样来描写荷叶:“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中国文学史上,像这样描写荷花与荷叶的诗词文章很多,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二者虽一诗一文,但所写物象的姿态相同,也就是说,相隔近千年的两位文人所看到的景物姿态和“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完全一样,这就是前面我们提到的人们所见到的触动情感的景物大多相同,当然,也不能排除朱自清是受到了周邦彦的启迪才这么写,因为“举”与“出水很高”实在有异曲同工之妙,叶、花距水面有段距离,亭亭玉立,高洁优雅,风姿绰约,两者也都创造了清、静、幽、美的意境。
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与《聊斋志异》(卷一)第二十三篇《江中鬼》“群起四顾,渺然无人,惟疏星皎月,漫漫江波而已”多么相似,也许蒲松龄对白居易的这首诗感同身受,也许当他看到眼前这样的美景时完全抒发出了和白居易一样的感受。
第三,意象写法相似相近。中国古代诗词中有一些常见的传统意象,如月、梅、大江、夕阳,也有一些常用的传统场景,如暮色、雨天、月夜,还有常涉及的季节,如暮春、深秋等。当然,这些也不仅仅限于诗词,很多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中都有,像《红海洋》中:“又说(马建成),塑什么像!大地无声,有青山作证嘛!有青山作证还不够吗……”化用了“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一句,还有一些描写直接就还原了某些诗词意境,可谓出神入化。这样化用的例子很多,讲诗词时可以引用,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记忆,另一方面,经常这样做还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写法相同的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怜君独卧无言语,惟我知君此夜心”(白居易《嘉陵夜有怀二首》)等,这种被称为“对面落笔”的写法很常见。教学时,教师根据高中生的身心特点与接受能力,最好集中课时统一讲,这样会让学生牢记于心,总体把握这一类诗文的写法。“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温庭筠《望江南》),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一江水烟波浩渺,无边无际、无穷无尽,不论是哪种愁绪,都给人以波涛滚滚,此情难消之感,庞大而又捉摸不透,令人无可奈何,实在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苦不堪言,惆怅难以言表。杜甫在《阁夜》中以“人事音书漫寂寥”表达羁旅孤独之苦,在他的诗中这种情感处处可见,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等,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看,杜甫大半辈子都在路上,所以这种漂泊无助和羁旅孤独之苦也就伴随他一生。
第四,章法结构相近、相同。莫泊桑小说的结尾方式很独特,这种写作手法在我们的古诗词中也很常见,如李白的《金陵望汉江》与《越中览古》同一般诗词的结构不同,但是二者却都在最后一句经历了情感大反转。教师在讲解相关内容时,要向学生渗透这种独特的章法结构,让他们在比较中掌握规律,触类旁通。《金陵望汉江》中“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与毛泽东《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从构思上讲,虽然列举的朝代、历史人物不完全相同,描写得也是一个详细,一个简略,但文章的章法结构相似,所要表达的情感相同。学生明白了这些,不仅提高了鉴赏能力,而且也积累了写作经验,到时候自然而然就会用了。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上曾经出过一道连词成句题,将“海日生残夜”与“海上生明月”放到一块设置命题陷阱,如果不熟悉诗词就很容易混淆,上课时,教师也可把这类文句放到一起,让学生比较学习、记忆。再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等,不仅章法相同,语意也相似,记忆时一定要让学生区分开来。
第五,写法完全相反。譬如睢景臣的《高祖还乡》将本来的严肃与庄重化为可笑与滑稽,用口语化达到了讽刺的目的,而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把所写妇人美化,意境优美,用语华丽,二者写法截然不同,但都达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且效果极佳。由此,在写作中我们要根据个人的语言特点和写作内容来选择合适的表达技巧与方式,鉴赏文章时,能够做到一看到同类写法的文本就知道怎么回事。
因为意象、意境、情感、写法本就浑然一体,以上有关相同的划分只是大体而已,不能严格区别。总之,诗词文海无涯,只有这样分门别类,让学生在比较阅读、鉴赏中学习,让一堂课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活泼,气氛热烈紧张,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完成高中语文“阅读与鉴赏”的教学任务。
编辑/李莉E-mail:lili7992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