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改是大洪流,文学该取哪一滴水
2017-06-02单仁平
单仁平
女作家方方的长篇小说《软埋》引发持续争议,近日外电也加入了相关报道。《软埋》以“土改”为历史背景,采用文学化的方式描述了几个地主家庭和其中成员在运动期间及之后的悲惨故事。该小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并于今年4月获得路遥文学奖。
批评者认为,《软埋》是对“土改”的反攻倒算,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歪曲历史,是为地主阶级招魂的大毒草。身为湖北省作协主席的作家方方本人强调,她一向关注社会进程中作为个体的人的命运,认为批评者肢解小说并恶意解读其内容。她的支持者认为对《软埋》的批评是在“搞‘文革”。
针对一本小说出现激烈的政治争论,这在近年来很罕见。其中一个原因大概是,在音像作品的冲击下,文字类小说的影响力下降了许多,它们不太容易成为挑起公众讨论的主角了。
或许是因为历史虚无主义近年在舆论场上有较多突出表现,《软埋》看待“土改”的态度引起了很多人的警惕。加上它获得了路遥文学奖,进一步增加了它的被批评价值。于是争论爆发了。
有几点或许值得厘清:
一是“土改”运动是伟大中国革命的一部分,没有土改的推进,就不会有解放战争的胜利,也不会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动,“土改”的整体历史作用积极正面,这是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判断。与此同时,革命的洪流大都是粗糙的,往往夹裹着少数个人命运的曲折乃至不幸。《软埋》将绝大部分笔墨倾注在了有些极端的个人悲剧故事上,它对“土改”的价值判断很消极,至少已经读了那本书的人大多是这种印象,方方本人也没有做“总体上支持‘土改”的相反申辩。
第二,文学毕竟不是政治评论,作家对具体人物命运的独特关注如果传达出有悖于社会主流认识的价值判断,这是否应当被鼓励,值得探讨。今天的现实是,中国舆论场没有对之予以鼓励的迹象,无论通常所说的“左派”还是“右派”,都认为有与他们所不认同的文艺价值观做斗争的必要。在《软埋》这件事中,一方指责“否定‘土改”,另一方指责“这是搞‘文革”,双方都把争论迅速拉高到政治层面。
第三,文学的创作空间总的来说在螺旋式扩大,对《软埋》的争论大体发生在民间层面,官方似乎有意控制争论的规模,但基本没有直接介入争论。另一方面我们主张,文学创作在表达作家个人情感的同时,应当注重历史大势和历史的真实,保持价值传播上的建设性,多为主流价值建设做贡献,不给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同泼冷水。
第四,如何评价“土改”,这在中国是有明确结论的。对“土改”可以从历史学角度开展进一步学术研究,但对它重新做价值判断毫无益处,主流社会也决不会接受。文学再现不应在这个时代扮演虚化历史的引领角色。当文学就是文学时,它的发展或许会更健康、从容,这与文学应当反映现实的原则并不矛盾。
第五,尽管《软埋》激发了一次“意外的争论”,但出现这种争论不值得大惊小怪。这么大的中国,这么活跃的时代,出现一些价值碰撞实属正常。中国社会存在种种非主流的片面观点和情绪,如何消化它们,避免它们造成实际的非建设性影响,确保社会整体意识形态的积极向上,这是中国面对的一个长期课题。▲
(作者是环球时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