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晒娃”现象全球流行背后

2017-06-02王远青木田泓侯健羽

环球时报 2017-06-02
关键词:环球时报社交法国

本报驻外记者 王远 青木 田泓 侯健羽 孙微 冯云 杨舒 王迪 本报记者 白云怡

昨天是儿童节,在微信朋友圈里,一波波“晒娃”潮让人眼花缭乱。“晒娃”,是网络发达、智能手机普及带来的“晒时代”的一大特色,是一个不分中外的全球性现象。孩子的出生,孩子迈出的第一步,孩子第一天上学……都是父母眼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时刻。然而,有人从中看到家庭温情,有人借此交流带娃经验,也有人借此牟取不当利益,从而引发隐私安全等问题。父母们为什么会对“晒娃”欲罢不能?究竟该不该“晒娃”?《环球时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奥少女怒告父母“晒私照”?假的

去年9月初,一则“奥地利少女怒告父母晒私照”的故事,从奥国内传出后迅速传遍世界。

故事讲的是一名18岁奥地利女孩的遭遇:女孩的父母在网络上大量上传她的私人照片,包括她在襁褓中、上厕所时的照片等,总数超过500张。这让她难堪、痛苦,她多次要求父母撤下照片,父母却不予理会。无奈之下,女孩将父母告上法院,她的委托律师称胜诉机会很大……

这起社会新闻流传甚广,直到今天仍是一些媒体或人士谈论“晒娃”不良影响的重要例证,中文媒体圈更是如此。然而,这是一条假新闻。

该“新闻”由奥地利周报《整周》爆出后,很快就有其他媒体表示质疑。德国《柏林晨邮报》联系文中提到的女孩律师,后者否认有这起诉讼。案子所在的地区法院发言人也表示,没有听说过这起案件。《整周》编辑部的人员要么沉默,要么联系不上。

抛开真假不说,该事件首先说明,“晒娃”现象在国外也很普遍——尽管在《环球时报》驻奥地利记者看来,奥地利人“晒娃”的程度跟中国家长的热情比是小巫见大巫。

由于社交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晒娃”已成为全球性现象。无论中外,家长们总是忍不住将自己孩子憨态可掬的照片上传到网上。在美国,早在2010年,就有调查显示,平均有90%的孩童在两岁时就有了自己的网络身份,有80%小于两岁的孩子身份和照片出现在社交媒体上。许多孩子更是在母亲肚子里时,就以一张超声波照登上网络。美国甚至发明出新词“晒娃”(sharenting),即“分享”(share)和“带娃”(parenting)的组合。

美国总统的女儿伊万卡因“晒娃”而在社交网络上获得很高人气(如图)。伊万卡分享女儿的跳舞照,大儿子打高尔夫的照片,小儿子出生时的照片……前不久她发布了小儿子走出“人生第一步”的影片。育有一儿一女的英国凯特王妃,因“晒娃”出名甚至早于伊万卡。摄影师出身的凯特能够将更多镜头投向孩子,抓拍生活瞬间。

“这就是所谓‘晒娃时代。”西班牙《世界报》最近的一篇报道称,去年英国《柯林斯词典》正式收录“晒娃”这一合成词,并将其列入年度热词排行榜。今年,很多有关“晒娃”危害的研究报告纷纷出炉。

正如前文奥地利少女案所显示的,“晒娃”流行背后也引起诸多担忧。家长们可能会觉得在社交网站上发几张孩子的萌照没什么,但“过度分享”带来的隐私安全问题一直存在。而且由于网络信息潜在的影响力和持久性,孩子们长大之后可能会对那些照片感到尴尬或不满。

去年,美国曾选取250个家庭进行调查,发现如果父母未经孩子许可就在网上分享他们的故事,10岁以上的孩子会感到沮丧和尴尬。但大多数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类后果。▲

法国“晒娃”禁令是这么回事

不少报道提到,在法国,父母“晒娃”可能会面临罚款和牢狱之灾,即所谓“晒娃”禁令。实际上,法国并没有专门针对“晒娃”立法,尽管它确实称得上针对“晒娃”开了第一枪。

去年年初,法国社交网络上一度流行一个名为“母亲挑战”的游戏:如果妈妈为自己的孩子感到骄傲,就发布3张孩子的照片并点名另外10个母亲照做。一时间,一组组孩子的照片扎堆出现在网络上。

这一情景引起法国国家宪兵队的关注,后者随即向广大父母网民表示:我们提醒你们,在脸书等社交网站上发布自己孩子的照片并非没有风险!请停止分享孩子的照片并不再点名别人照做。法国媒体也着重向网民介绍了这一举动的危害:无法设防屏幕另一端别有用心的坏人;可能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上传操作一旦完成,即便想删除也可能无法彻底抹掉痕迹……

认识到“晒娃”风险的同时,法国的法律也在有关隐私和肖像权方面进行保障。法国民法典第九条确保每个人的隐私都得到尊重。据巴黎律师公会专职网络名誉和网络犯罪的律师尼古拉斯·伯努瓦介绍,发布子女的照片需要区分“获得同意”和“能够判断”两个原则。对于7岁以下的幼儿,父母可以针对子女照片的发布进行授权;当子女具有辨别力之后,发布他们的照片就需要当事人及父母双重许可,父母想发布子女的照片,也要寻求后者同意。如果孩子要求父母删掉社交网络上的照片而遭到拒绝,子女可以考虑就肖像权受到侵犯提起民事诉讼。

若上传照片有公开损害当事人的嫌疑,这就涉及刑法犯罪。法国刑法226-2条规定,在未经他人同意的情况下拍摄、保存、散布、传播对方在私人场所的照片,可判处1年有期徒刑和4.5万欧元的罚款。

在法国,对于肖像权和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十分常见。在法国电视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包括儿童在内的所有路人脸部都会被模糊化处理。《环球时报》记者去年走访法国加莱难民营时,当地的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特意提醒来自各国的摄影记者,不要用相机拍摄营地中的未成年人。

谨慎“晒娃”的背后,体现的是法国对个体及个人隐私的尊重。▲

德警方呼吁不要让孩子陷入“永无止境的尴尬”

“对于那些发布孩子小时候照片的父母来说,不出几年,他们的孩子很容易将他们告到法庭。”去年3月,英国《每日电讯报》在报道法国严格的隐私保护法时,援引了法国互联网法律与伦理专家的话。《环球时报》记者至今没听说过法国的“晒娃”官司,但在其他国家,相关的事件却发生过。

2015年,葡萄牙一地方法院要求一对夫妇不得在社交网络上上传12岁女儿的照片。女孩的父母离异且关系恶劣,母亲认为父亲将女儿照片传上网会带来安全隐患。法院作此判决的一个背景是,当地儿童性侵案及拐卖案件与日俱增,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信息和图片发布在社交网络上,结果成了不法分子寻找目标的“花名册”。

2010年,德国一位单亲妈妈将儿子的父亲告上法庭,因为孩子的父亲没经过允许就将孩子的照片上传到社交媒体上。这位母亲认为他的做法严重损害了儿子的隐私权,所以要求他马上删除。经过审理,法院支持了母亲的诉求。

2015年10月,德国哈根市警方曾在脸书上呼吁:“请不要在脸书和其他社交媒体上公开上传孩子的照片。您的孩子也有隐私!”警方认为,有些照片很可能让孩子陷入“永无止境的尴尬”。这些照片很容易成为恋童癖者的目标,照片还可能被用于校园霸凌。呼吁发出后得到网友大量转发和评论,许多人认为应该禁止“晒娃”。

柏林律师里布莱希特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根据德国法律,家长如果有孩子的监护权,可以在网上晒孩子照片。但孩子也有相应权利,14岁以上必须征求孩子意见。

值得一提的还有注重保护孩子隐私的日本。在萌文化盛行的日本,不少父母喜欢“晒娃”。但一家教育培训集团的调查显示,有60%的受访者表示,从没有晒过孩子的照片。“不晒娃”主要是担心泄露隐私、照片不当流传和被盗用。

日本对未成年人的肖像保护十分严格。《环球时报》记者去日本中小学采访前,都会被告知不要拍孩子的脸部。如要在报道中使用孩子的照片,必须征得孩子家长当面同意。在一些集体活动中,有些孩子会佩戴小标识,工作人员说,那是不希望被摄入镜头的表示。

由于“晒娃”是父母的自我选择,法律上并没有相关条文进行限制,日本也发生过一些因“晒娃”引发的麻烦。比如有妈妈发现有人另外注册账号,晒的却是她的孩子的照片。还有妈妈遭儿童保护机构上门调查,证据是其网上晒出的恶搞孩子的照片。▲

该不该“晒娃”并非非黑即白

“我喜欢给我的两个孩子拍照。在社交网站上我跟我的家人和朋友分享这些照片。如果位置合适,有时我会把照片放到我的博客里。这些照片,有的拍的是我的孩子在奔跑和玩耍,有的是他们在睡觉(在他们最终睡着后,我喜欢看他们睡觉的样子)。”美国女作家温蒂·威斯纳在《华盛顿邮报》上写道。

威斯纳的描述是很多“晒娃”父母心情的写照。对于童年时代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来说,现在的世界与那时差别太大。那时的人最多拍若干照片来纪念自己的童年,而现在,智能手机技术使得拍照既快捷又廉价。“心态、技术发展和童年的遗憾共同构成了晒娃大军的催化剂”,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对《环球时报》记者说,80后和90后从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非常渴求得到全世界的关注。当他们有了孩子之后,也会认为自己对孩子的爱是独一无二的,并自然地想把这份爱“秀”给全世界来看。

有分析称,从生物学角度讲,父母习惯于认为自己的孩子最聪明、最有天赋,社交媒体正好满足了他们这种“自恋”倾向。很多孩子因此有着父母一手塑造的“电子身份”:天才的、叛逆的、时尚的、挑剔的。这可能会引发一些“小心机”。比如在日本,因孩子而结成的“妈妈会”是重要的社交圈。一些妈妈留言说:“看,我的娃多可爱”——“其实很普通,但也不得不点赞”;“晒孩子钢琴演出的照片,其实是想显摆那身新衣”;“故意晒孩子在著名私立学校开学的照片……”

为自己的孩子感到自豪的全世界父母错了吗?给孩子的成长留下“数字足迹”真的有害吗?年初,澳大利亚特别节目广播事业局网站的一篇文章称,在心理学家看来,“晒娃”并非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网上“晒娃”有风险,但对父母养育孩子来说也有明显益处。

德国软件公司AVG去年的调查显示,德国71%的母亲都会在社交媒体上上传孩子两岁以下的照片。对许多父母来说,上传孩子的照片可以增加被别人或社会认可的程度,也可以与亲朋好友分享喜悦。还有说法称,孩子早晚要适应社交媒体,“晒娃”能带来家长间的经验交流,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父母角色。

“各国人民都爱晒晒晒,不分国籍。”一名在英国大学交流的中国学者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欧美家长“晒娃”的程度整体不及国人,他们使用社交软件比我们早,已经习惯将之作为交流工具,软件上有家庭成员,所以分享照片很正常;同样,他们对分组、隐私设置等也运用熟练;拐卖孩子等恶性事件对他们多数人来说有些天方夜谭。此外,相比孩子是生活重心的中国家长,老外更爱晒自己。

“‘晒娃引发的风险并非那么抽象。”朱巍表示,间接风险更多,在孩子不可预见的未来,隐私的泄露可能会带来难以想象的负面后果。▲

猜你喜欢

环球时报社交法国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莫奈《睡莲》[法国]
社交媒体中的影响者
社交距离
比起社交媒体,我更在意逝去的时光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
法国浪漫之旅(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