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指南不了中国人的胃
2017-06-01
作文周刊(综合版) 2016年44期
让无数吃货翘首以盼的《上海米其林指南2017》发布了,上海终于有了26家米其林星级餐厅。从翘首以盼,到榜单发布,前后经历一年多的时间,各种猜测,各种内幕消息充斥于行业内。榜单揭晓引来哗然一片,各种争议也随之而起。
米其林指南评选源于法国,已有100多年历史。他们所派出的“美食侦探”乔装成普通顾客四处暗访,自己付钱品鉴美食,借此观察店家最真实的一面。“美食侦探”主要考察餐厅的哪些方面呢?一个公开的标准是,他们需要参考的评分项目包括餐厅的食物(60%)、用餐环境(20%)、服务(10%)和酒的搭配(10%)。“盘中的食材、准备食物的技巧和口味的融合、创新水平、是否物有所值和烹饪水準的一致性。”米其林官方曾在接受采访时解释了他们的标准,且反复提及了四次。
也就是说,米其林对菜肴的评判依据是食材水平、料理技艺和口味融合、创新水平、是否物有所值、烹饪水准的一致性。客观地说,这五条依据非常科学——于是问题来了,科学意味着标准化,而标准化则意味着制定标准的人与检测这个标准的人即使不是同一批起码也得差不多。但问题是,米其林用的是老外的标准,而这个“指南”主要是给中国人看的,其中的冲突之大可想而知。
正如《新闻晨报》发表的一篇关于这份指南的评论文章《米其林指南不了中国人的胃》(作者:番茄蛋汤)所说:“与其纠结于是不是米其林,还不如相信自己的嘴巴。而对于外地来沪旅游的人,是的,这是一份‘安全的餐厅清单,注意,我说的是安全,我没说味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