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生一起搭建“读”与“写”的桥梁
2017-06-01张晓青
张晓青
摘 要: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我一直坚信:写作教学有法可循;一直坚信:写作教学可以系列化。于是,在初中写作教学这块土地上“躬耕不辍”。虽然也曾“为伊消得人憔悴”,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也是无以言表的。现就如何指导学生借用素材写作这一方面做如下陈述,希望得到批评与帮助。
关键词:教学 写作 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当作文系列化训练到谋篇布局的方法结束后,许多同学产生了困惑,那便是:作文内容匮乏,没什么好写的。是啊,学生生活阅历有限,自身经历也不多,那怎么办呢?唯一的方法,便是读书。读报纸、读杂志、读散文集、读小说选、读……但书读的多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怎样才能把所读的东西用于自己的作文中呢?针对这个问题,从2011年开始,我带着学生一起探究、摸索,给“读”与“写”搭建了一座座“桥”,师生收获颇丰。
二、探索的过程
下面以记叙类文的借用素材写作的方法之一——移花接木为例,呈现其探究的全过程:
第一步:首先明确要解决的问题:1、作文时没内容可写;2、文章所反映的主题缺乏一定的深度。
第二步:在读的过程中找到了给人很深启迪的文章:《作文素材快线》第3期51页的《名人故事》(鉴真和尚的故事)与同期的《泥泞留痕》。
第三步:分析、思考、提出假设:
《鉴真和尚的故事》讲的是鉴真刚刚剃度空门时,对自己只做了个“行脚僧”而愤愤不平,抱怨不已,住持发现后,带他走到寺前的大路上,看着泥泞不堪的黄土坡对他说了一番话:“泥泞的路上才能留下脚印,世上芸芸众生莫不如此。那些一生碌碌无为的人,不经风雨,没有起也没有浮,就像一双脚踩在又坦又硬的大路上,脚步抬起,什么也没留下;而那些栉风沐雨的人,他们在苦难中跋涉不停,就像一双脚行走在泥泞里。他们走远了,但脚印却印证着他们行走的价值。” 鉴真惭愧的低下了头……经过努力,鉴真终于成为一代名师。
《泥泞留痕》这篇作文,所讲述的是作者因为一次考试失利,父亲对他进行的教育,这两篇文章有着惊人的相似,记得文中是这么写的:我和父亲走在泥泞的路上,呼吸着新鲜空气,心情顿时舒畅了许多,就这样跟着父亲的后面,一面踩着泥路,一边看着两旁的风景。突然父亲的脚步停了下来,回头问我:“为什么路是如此泥泞不堪呢?”“因为刚下过雨。”“你能看到刚才我们走过的路上留下的脚印么?”我转身看了看说:“可以。”“为什么平时不能呢?”父亲追问。“因为刚下过雨,路比较泥泞。”我回答着,“对,这好比人生之路啊!”这时,我才恍然大悟,“是啊!只有经过挫折才能留下痕迹,只有失败过,才能突出成功的可贵,才会不断的去追求,去拼搏,去创造出一个新的人生。”
是的,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写作时,不是没什么可写而是缺少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有直接材料,如自身的经历可以用,而间接材料同样也能用。
于是提出假设:把读过的素材故事移植于自己的作文中,即“移花接木”。
第四步:继续探究怎样把“花”移植于“木”上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定内容练习仿写,其中1班杨森皓同学借《作文素材快线》第2期41页素材《自由的鸡》而写的习作《真相与表象》比较有代表性,他把素材《自由的鸡》中一个大型机械化养鸡场的饲养方式,巧妙地移植与自己参观后的感悟中,从而抒发了如何在表象与真相中做出抉择这样的感悟。且把这样的经典素材或素材中的经典移植于自身的经历中,会表达更加深刻的主题的,就像杨森皓所说,感觉自己的作文就不再“小儿科”了。
第五步:再以学生所写的作文为例,进行分析。
分析中又产生了新的困惑:是否把素材直接搬到自己的作文中呢?经过讨论,同学们一致通过,是借用素材,而且是“巧借”,不能一味“照搬”,如果只是一味的“照搬”素材,则缺少“创作”的快感。
那怎样就算是“巧借”呢?像杨森皓同学把大型机械化养鸡场的饲养方式移植于自己参观的见闻中,便是“巧”。像另一位范蓉同学,借《为什么不达彼岸》的素材中,过独木橋时,左顾右盼而不慎落入水中的故事,用于自己的作文《伴着一个方向出发》中,下雪后与父亲比赛走到对面的大树下,看谁走的路线最直中自己因为瞻前顾后而渐渐偏离方向的叙述与描写中,最后抒发了“行路登山是这样,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有的人心中只有一个目标,眼里只有一个方向,认准目标全力以赴,最终获得成功。有的人也有目标,但在前进的路上左顾右盼,等待他的只有失望。我们做事就应该从始至终,全神贯注,不被外界的事物所干扰,只看着前方的那个目标,过程虽无趣,但最后的胜利却足以将你我淹没”的主题。这样的借用素材更是“巧”,因为后一位同学“熟能生巧”,已由“仿”的层面上升到“自如”的境界了。
第六步:得出结论:巧用间接材料“移花接木”能解决记叙类文中的材料问题,不但有内容可写,而且材料新颖,更主要的是还能提升所写作文的主题,值得推广。
诸如此类,我与学生还一起总结出借用素材写作的其他方法,如:板块组接,情景再现,以及议论文写作的“行云流水,水到渠成”等等。探索的过程是艰难的,思考、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迂回曲折。而成功的喜悦也是别人无法品味的,特别是学生,当他们尝试写出的作文,得到同学老师的肯定后,那个表情不单单是“喜形于色”而是“发自肺腑”的了。因为“作文”本身是一块难攻的“堡垒”,学生敬畏它,逃避它。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摸索到了写作的门道,并成功写出作文后,才发现,作文其实并不难,“得来全不费功夫”!记得张瑞琦同学在她的日记中写道:“学习素材写作前,我发现自己写作的最大问题就是一些读过的好的小故事,经典的事例只能存在大脑里,即使有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作文里,总感觉缺少一些套路,好像总是问别人拿来的,而不是自己的。但是,从上个学期,老师开始与我们一起探究、摸索、运用素材写法的方法后,这些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同时,我也找到了一种适合于我的方法——“板块组接法”,通过将几个表达相同内容的素材拼接到一起,加以联系,就能写出一篇格式工整,内容丰富的文章,真好!”。
总的来说,这次学习如同一阵轻风,吹散了“读”与“写”之间的烟雾,虽然还存在一定不足,但我们仍在努力,既然选择了,就要风雨兼程”是的,学生是最终的收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