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的途径
2017-06-01陆智秀
陆智秀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性格和习惯形成的时期,小学班主任德育教学开展的是否得力直接决定了小学生能否成才。本文就小学班主任德育教学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的途径展开讨论,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角度入手加以考量,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第二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丰富灵活的激励策略,第三要注重实际生活,在生活实际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本文意在通过有益的探索和讨论,为推进小学班主任实践工作效率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 德育教育 激励策略 实施途径
一、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与激励策略之间的关系
1.着眼于小学班主任老师德育工作的性质来看
着眼于小学班主任日常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当前应该对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的性质有充分的认识。当前应该认识到,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采用德育教育,应该是基于現实需求和德育工作本身的特性这两方面来考虑的。[1]
从当前的小学教育教学的所针对的对象上看,这些“00”后大多数成长的成长环境比较宽松,孩子的物质需求被无限度的满足,同时考虑到很多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往往面对的是家庭中老人和家长的无限厚爱,娇生惯养的情况时有出现。这种情况会造成小伙伴在相处的时候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障碍,严重的则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针对这样的现实状况,围绕孩子的实际需求,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从德育教学本身的特性上看,我们强调在小学教育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进行卓有成效的德育教育,最终的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待人接物的习惯和方法,是为了帮助孩子在今后的社会交往中有更好的表现。从这个角度上看,老师针对学生开展德育教学实际上是着眼于实践的,因此德育教育的实施和开展,本身就应该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潜移默化的路径。[2]
2.从激励策略本身来看
已有的教学实践证明,激励策略的有效开展能够最大限度的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对于学生的成长十分有帮助。不过从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上看,很多学校和老师在践行激励策略的时候,常常更加强调和重视将之应用在教学实践中,在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则往往才去了忽视的态度。本质上看,激励的手段能够最直接、最有效的帮助孩子树立信心。而信心的树立给人带来的自尊感和尊严感,能够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自觉的锤炼自身的行为,这也间接的提升了老师德育教育的水平。
二、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的路径和方法
1.转变德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小学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当中实施激励的策略,首先应该转变德育理念,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德育氛围。在这个过程当中,重视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应有之义。而尊重和重视学生的基础和前提,就是老师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当前我国倡导小学班级小班化管理,较少的学生构成一个班集体,让班主任老师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当中能够有机会认真的了解学生的各自的情况。每一个学生的实际状况是不同的,老师应该依据学生不同的现实状况,针对他们进行差异化的德育教育。过程当中,不断的使用激励的方法,鼓励每一个学生在发展自己个性的基础之上,不断的锤炼自身的思想道德,这能够很大程度上实现德育教育在小学教育过程当中的个性化开展。
2.以学生为中心,丰富并灵活运用激励策略
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的工作过程当中,要实施积极的激励策略,第二个路径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丰富并灵活的运用激励策略。而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灵活的运用表扬的这种方法,能够很大程度上刺激学生们的上进心。学生在校期间过的是集体生活,在一个集体当中,若想实现同学们的齐头并进、共同进步,老师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矫正和对正确的行为予以表扬是两个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法。而在这其中,表扬的价值更大。老师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对于学生能够不乱扔垃圾,尊老爱幼,主动帮助别人等等行为,要予以充分的口头表扬,和一定的物质奖励。
3.注重实际生活,在实际生活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
小学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当中,实施激励策略的第三个路径就是要重视实际生活,在实际生活当中有效的实施相关的策略。具体而言,老师应该将德育教育的有关内容融入到实践的教学当中,融入到老师的班级管理工作当中,全面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比如说,在现实生活当中,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将这种行为当作一份家庭作业,对于那些遵守了老师的要求的学生要予以非常明确的肯定和表扬。
结语
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与学生的成长成才息息相关,在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当中,实施有效的激励策略,对于提升老师的工作效果,帮助学生成长、成人、成才而言都有十分有帮助,因此,小学班主任老师应该重视相关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姚中华.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才智,2015(2):78-79.
[2]康欢欢.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9):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