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制度对农村义务教育需求影响的分析
——以云南省为例
2017-06-01王胜华
王胜华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142)
非正式制度对农村义务教育需求影响的分析
——以云南省为例
王胜华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142)
针对部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仍然较高的现象,本文提出了“非正式制度是农村义务教育需求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这一命题,并分别从消费者偏好、预算约束以及消费者预期三个方面解释了非正式制度对义务教育需求的影响机制。 同时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进一步说明了其对义务教育需求的影响程度,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非正式制度;农村;义务教育
一、前言
自 1986 年义务教育法实施以来,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对全民素质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 “三农问题”, 而解决 “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即推动农村教育事业发展, 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 2000 年我国基本完成普九工作, 2001 年开始实施 “两免一补”政策, 2006 年对义务教育法进行了修订, 2007 年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十八届五中强调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14 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全国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 出 普 通 小 学 为 2241.83 元 , 农 村 为 2102.09 元 ;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 3120.81 元,农村为 2915.31 元。 而 2005 年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 算 内 公 用 经 费 支 出 仅 为 166.52 元 , 农 村 为142.25 元; 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仅为 232.88 元, 农村为 192.75 元。 无论从绝对量还是相对数来看,教育经费投入都有显著提高。反观,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5 年小学辍学率为 0.45%, 初中阶段 辍 学 率 为2.62%。 虽然之后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不再公布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数据,但这并不意味着义务教育阶段辍学问题得到解决。
随着农村居民经济条件改善和收入水平提高,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状况总体上得到极大改善。但在局部地区特别是西部落后省份,仍然存在着家庭教育需求和投入不足、辍学现象较严重等问题。据调查 2006~2007 学年云南省元阳县胜村乡胜村中学在校生应有 584 人, 到下学期期中在校生只有411 人, 辍学率高达 29.8%[1]。 2012 年贵州毕节垃圾箱内取暖死亡事件中5个孩子有4个处于辍学状态, 2016 年爆出的常熟童工事件等等, 无不牵动大众的神经。我们不禁拷问,在义务教育财政支出大幅增长的同时,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偏远地区为何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现象仍比较严重,各中原因值得深思。本文将试图从非正式制度的角度,运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揭示非正式制度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影响,同时为改善我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状况提供参考,使农村义务教育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非正式制度影响农村义务教育需求的理论分析
非正式制度,又称为非正式约束,非正式规则,是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得到社会认可的约定成俗、共同恪守的行为准则,包括价值信念、风俗习惯、文化传统、意识形 态 等[2]。 它 有凝 聚 、 激励 、 规 范 、 评 价四 个基 本功能。诺斯把在现代社会广泛存在的非正式规则分成了三类:①对正式规则的扩展、丰富和修改;②社会所认可的行为规则;③自我实施的行为标准。非正式制度的传播途径有三个:家庭、中间组 织 和 国 家[3]。 非 正 式制 度 在 社 会 生 活 中 起 着重 要作用,人们生活的大部分空间受到非正式制度的约束,其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人们接受教育既有 “消费” 性质又有 “投资” 性质, 所以非正式制度将从消费者偏好、预算约束以及消费者预期三个方面影响人们对教育的需求。
(一) 消费者偏好
消费者偏好是指消费者对特定商品的相对喜爱程度。特定商品带给消费者的主观效用水平越高,消费者对它的偏好程度就越高,从而对它的需求也就越高。反之,消费者对商品的偏好程度极低的话,即使获得该种商品只需支付很低的成本,消费者对它的需求也将较低。非正式制度可以通过影响主观偏好影响消费者对教育的需求。在广大农村地区,保守、狭隘、封闭的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 这种思想意识外在表现为 “吃饭就种田,喂猪等过年,养鸡为换盐”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内在表现为对生活的期望值不高,变革心不强,缺乏现代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超越意识的思想。这一方面直接促成了因循守旧,坚守传统和迷信,懒于学习、轻视科学技术和教育 的 文 化 氛 围[4]; 另 一 方 面 也 造 成 文 化 的 传 承 主 要依靠口口相传的经验而并非学校正规教育。在这样一种共有价值观念的支配下,人们主观上会认定教育带来的效用比非教育要少。
首先,广大农村地区重男轻女的潜意识,往往在选择教育这种商品的消费对象上起着支配作用。这种思想的广泛存在,直接影响人们在选择受教育对象时的偏好,特别是在家庭困难时期,让男孩上学是不二的选择,这间接的减少了教育需求者的数量,造成有效需求的不足。其次,农村地区独特的 “孤岛文化”, 人们的创新动力和进取意识经过长期的压抑, “追求稳定和安于现状”逐步成为主流思想。人们在长期社会生产中所形成的思维定式,使得思想变迁的成本较大。人们对外来事物地排斥,将不利于教育事业的普及和发展。此外,其他一些非正式制度也为上述价值观的传承提供了客观条件。如父权制度,若在子女未成年时期,父亲由于受到习俗、宗教等诸多因 素 的影 响 而 主观 认 定教 育 所带 来的 效用 小[5], 那么在同等的预算约束条件下,他将更多地倾向于让他所处家族的下一代不接受教育,并且尽可能地将对待教育的态度和理念传递给下一代。
(二) 预算约束
预算约束是指消费者由于受客观条件 (这里主要指个人财富或经济实力)限制而只能购买有限数量的各种商品。对于教育需求来说,预算约束体现在购买教育服务或进行教育投资需付出的成本与人们有限的收入或财富之间的矛盾。非正式制度可能进一步加剧二者之间的矛盾。各地区风俗习惯、民族禁忌、思想观念等非正式规则对农村生产、生活的影响非常大,并在很大程度上支配者人们的行为。祭祀、婚嫁丧葬等是农村十分重视的社会活动,他们构成文化风俗的重要内容。尽管各地区举行这些活动方式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用于祭祀、婚嫁丧葬的消费长期具有稳定性,无论家庭经济条件好坏,传统风俗的支出成为家庭中的必要支出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增加了人们对于非教育品的消费,从减少了人们对于教育的投资。
非正式制度还会影响个人经济实力的强弱,从而影响人们对于教育这种特定商品所进行的局部消费,具体体现为小农经济意识严重,重农轻商传统道德心理以及平均主义价值观。但这一点并不必然降低单个家庭对于教育的支付能力从而提高辍学率。相反在传统家族制度下,由于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人们不会因为一时的经济困难而让子女放弃接受教育的机会,进而可极大地降低辍学率。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家族制度内部的局限性使其逐渐瓦解。由于替代家族这样一种互助制度的新制度尚未形成,孩子失去上学机会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这就体现了在制度动态演化过程中,旧制度瓦解而新制度尚未产生, 导致非正式制度的 “断层”。 这同样会对家庭预算进行约束进而对教育需求产生影响。
(三) 消费者预期
如果把接受教育视作一种投资,由于投资收益在未来才能取得且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对未来投资回报的 “预期” 就成为影响人们消费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 非正式制度通过影响 “预期” 从而影响人们对是否接受教育所做出的选择。就少数民族个体而言,教育投资的划算与否取决于他们是否发生了横 向 流动[6]。 如果 少 数民 族 个 体通 过 接 受教 育 发 生了横向流动,离开所生活的社区环境,那么投资教育是比较划算的,它有助于适应现代主流社会;如果对教育的投资不足,学生不能离开所生活的社区,投资教育就可能是不划算的,甚至还可能与社区文化发生冲突,产生负面的结果。
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少农民认为无法从教育中得到实惠,因而对教育需要的意愿不强,因而也就不大可能产生让孩子接受一定程度教育为应尽义务的观念。此外,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民族文化已通过家庭和社区这种优势传播环境扎根于学龄前儿童思想意识中,而当前大多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所教授的内容往往代表着主流文化思想。对此,少数民族儿童在学习方法、思维习惯等方面有一个调整的过程。在适应这一新的教育方式过程中,无形增加了教育的投资成本,这不仅包括财物上的消耗,更重要的是时间上的机会成本。
三、非正式制度与农村义务教育需求之间关系的实证检验
通过前文的理论分析可知,尽管 “非正式制度”对义务教育需求所产生的影响的性质不能一概而论,但从理论上来说,它可以通过影响家庭偏好、预算约束以及预期这三条渠道影响家庭对于义务教育的需求。如果这一分析结论成立的话,这将为政府制定合理的教育政策以降低辍学率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因此,本文将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如下假说进行实证检验。这一假说就是:非正式制度是影响农村义务教育需求的重要因素。本文估计计量经济学模型所使用数据样本来自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该省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且分布最广的省份,受不同民族风俗习惯、价值观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其教育水平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笔者认为云南省义务教育问题是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一个缩影,因此以云南省为例,通过实证分析揭示非正式制度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影响具有典型性和可行性。 在对 2013 年云南省各州、 市 (县) 统计年鉴数据进行整理的基础上, 随机抽取了其中 101个镇 (乡) 作为估计样本。
(一) 模型和变量
待估计的模型为:
这是一个 “半对数模型”, 其中 β0、 β1和 θ为待估参数 (向量), ε 为随机误差项。 被解释变量Y度量家庭对义务教育的需求,综合考虑数据指标的可得性、 可比性以及其经济含义, 选取 (中、小学)辍学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其含义为辍学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比率。
辍学率的高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本文重点考察 “非正式制度” 对农村义务教育需求的影响。云南省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由价值信念、风俗习惯、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形成了各种非正式制度。严格来说,应当选取多个变量来分别代表非正式制度的各个方面,但受到数据可得性和模型估计自由度的限制,无法做到这一点。所以本文选取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X)作为 “非正式制度” 的代理变量,理由是各民族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各种意识、风俗和习惯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在诸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生活,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规模越大对义务教育的需求影响也应当越大。但根据前文分析,非正式制度对义务教育需求的影响是复杂的,故本文不对其影响性质做先验的判断,也即不对系数的正负做先验判断。
变量 Z 是 “控制变量” 向量, 代表除了 “非正式制度”以外能够影响义务教育需求的其他变量。同样出于数据可得性和变量影响重要性的考虑, 本文选取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比率 (简称参合率) (Z1)、 人均耕地 面 积 (Z2, 取自然对数) 以及镇 (乡) 人均纯收入 (Z3, 取自然对数) 作为控制变量。参合率代表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参与社会保障能够提高家庭一生预期收入的稳定性从而增强其对教育的需求,所以可以预期参合率越高的地区辍学率应当越低, 即变量 Z1的估计系数预期应当为负。人均耕地面积一方面可以代表一个地区农村家庭拥有生产性资产的数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映该地区经济结构。所以人均耕地面积较高的地区,一方面家庭预算受到更少约束从而对教育的需求较高,另一方面可能该地区家庭以农业为主、受到小农思想较多影响从而对教育的需求较低。 因此, 变量 Z2的估计系数的正负号不能事前确定,关键取决于上述两种影响的相对大小。人均纯收入是对家庭预算约束的重要衡量,人均纯收入较高地区的家庭,其预算受到更少约束, 故对教育的需求较高, 所以变量 Z3的估计系数预期应当为负。
由于农村家庭对小学义务教育需求的决策与对中学义务教育需求的决策可能不同,因此本文将分别估计小学辍学率和中学辍学率的回归方程,各变量的均值与标准差见表1。
表1 模型中所用变量的均值与标准差
(二) 模型估计结果
为了克服在横截面回归当中可能出现的异方差从而造成统计推断不够准确的问题,本文运用“加权最小二乘法” 估计方程 (1), 结果见表2。
以上估计结果与前文的理论预测基本一致。首先, 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 参合率 (Z1) 和人均纯收入 (Z3) 都与辍学率显著负相关, 代表了收入预期和预算约束对农村义务教育需求产生的显著影响。
表2 回归估计结果
其次, 人均耕地面积 (Z2) 这个变量对不同阶段义务教育的需求产生不同影响。其对小学辍学率影响显著为正,表明家庭在对小学阶段教育需求进行决策时,较多地受到小农传统观念的影响,人均耕地面积越多的地区对小学阶段义务教育的需求越低。与之相反,其对中学辍学率影响为显著负,表明家庭在对中学阶段教育需求进行决策时,较多地受到预算约束的影响,人均耕地面积越多的地区对中学阶段义务教育的需求越高。
最后,对于本文来说最重要的是,少数民族人口比率 (X) 对辍学率有十分显著的正影响。 具体来说,少数民族人口比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将使得小学辍学率上升 0.26 个百分点, 中学辍学率上升0.70 个百分点。 这表明在目前阶段, 特别是在一个社会经历着剧烈转型的时期,由价值信念、风俗习惯、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形成的非正式制度对农村家庭的义务教育需求的确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相对负面的。它阻碍了农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农村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一个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问题。
四、小结
需求体现在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人们的选择行为包括理性与非理性,影响选择行为无外乎就是促成理性与非理性行为的产生。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道格拉斯·C·诺斯认为,在人类行为的约束体系中,重视非正式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即使在发达的经济体系中,正式制度也只是决定行为选择因素中的一小部分,人们行为选择的大部分行为空间是由非正 式 制度 来 约束的[3]。 本文 结 合农 村 义 务教 育 需 求对此做出了验证。
就理性选择而言,非正式制度通过影响预算约束限制了人们接受教育的实际能力,迫使人们无奈地放弃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消费者预期中对教育的成本与收益分析是农民选择低程度教育的理性依据,即便这种成本收益分析受到其自身素质的影响而具有片面性。就非理性而言,小农经济意识影响了人们的主观偏好。受传统思想的束缚,人们并没很好的认识到教育所带来的益处,偏好于稳定而又安逸的生活,有饭吃有衣穿便可。在重男轻女思想的支配下,后代教育资源的分配极其不合理,缺乏使自己的子女接受教育的强烈愿望, 因而通常做出 “减少教育需求” 的非理性选择。这种非理性选择是非正式制度导致信息不对称促成的。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现阶段,非正式制度成为影响农村义务教育需求的重要因素。在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 “瓶颈” 问题上, 在积极提高农民经济水平,扩大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更应注重非正式制度这一影响因素。
第一,必须认识到非正式制度对于不同阶段的义务教育需求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中学阶段义务教育需求的影响远远超过对于小学阶段义务教育需求的影响。在目前中学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远大于小学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的情况下,这更加突出了调整非正式制度对于降低总体辍学率的重要意义。所以应当进一步深入研究非正式制度对家庭的中学义务教育需求决策的影响机制,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合理措施,鼓励落后地区农村家庭增加教育投资、提高人口素质。
第二,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新思想、新观念的传播与灌输。因广大农村地区交通闭塞,再加上通信条件落后,电视、电话等现代通信手段因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区位因素的影响而普及率很低。这导致信息不灵,与外界进行交流的机会有限,先进思想观念的传播受到抑制,从而使人们长期锁定在传统落后思想之中,并未认识到接受教育,知识水平的提高所带来的好处,进而人们对教育需求的意愿不强,教育需求意愿的不高反过来又会抑制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通过电视新闻,各种报刊杂志等方式加大对新思想的宣传,转变人们封建守旧的观念,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激发人们的求知欲,从而改善现有教育状况。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政府将扮演着重要角色。
第三,营造科学文化的氛围,推动农村地区非正式制度的创新。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知识不断积累和积淀的过程,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是人们的认识能力不断更新、知识不 断 增 长 的 结 果[7]。 从 前 文 的 分 析 可 知 , 农 村 地 区的一些非正式约束正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的创新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此,寻求非正式制度的创新成为目前广大农村地区的迫切需要。而要实现非正式制度的创新,新知识的注入就显得不可或缺。知识的积累与发展依托于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而非正式制度创新效用会反映到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上。因此,努力提高农村地区的科学文化水平,改善现有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亦有十分重大的促进作用。
[1]卢国辉,何克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学生辍学原因的调 查 及 对 策 ——以 云 南 省 元 阳 县 胜 村 中 学 为 例[J].考 试周刊,2007(35):25-26.
[2]罗能生.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改革 和 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3]诺 斯 .制 度 、 制 度 变 迁 与 经 济 绩 效 [M].上 海 : 三 联 书 店 ,2008.
[4]王胜华,缪小林.“双高普九”目标下我国义务 教育发展的 区 域 差 异 [J].云 南 财 经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2012(27):122-126.
[5]郭 璇,朱远 来.家 庭文 化环境 对少 数民族 儿童 入 学 准备的影 响 ——以 新 疆 伊 宁 市 为 例 [J]. 民 族 教 育 研 究 ,2015(2):55-61.
[6]顾文兵. 非正式制度视域中西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机制探究 [J]. 西 南 民 族 大 学 学 报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2016(7):26-30.
[7]刘文波,柯 华 .制 度 变 迁 、政 府 管 理 与 近 代 中 国 经 济 发 展[J].经 济问 题,2013(8):28-32.
(责任编辑: 杨粤芳)
On Influence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n China’s Environment—an Em 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Data of Hunan Province
WANG Sheng-hua
(Chinese Academy of Fiscal Sciences,Beijing 100142)
As the drop-out rate of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is still high,this paper presents the proposition of“the impact of informal system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cannot be overlooked ”.From consumer preferences,budget constraints and consumer expectation,it explains how the informal system affects the demand for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Furthermore,econometricmodel is utilized and several highly targete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re concluded.
informal system;rural areas;compulsory education
G522.3
A
1008-2107(2017)02-0092-05
2017-02-25
王胜华 (1989—), 男, 湖南桃江人,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财政理论与政策、 教育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