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要年年美丽给我看
2017-06-01郭立泉
郭立泉
芦苇你高昂的头
让我对你的才情崇拜得没法说
你说 只要有水
你便年年美丽给我看
你说 只要有风
你便能舞醉了我
为了黑嘴鸥如期的约会
你站成湿地上最动人的情节
——笔者《黄河口的n种诗意物象·芦苇》
一
芦苇最初优雅地摇曳是在《诗经》里。它以一个美丽的名字出现在一篇美丽的情歌里——《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人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明知相思苦,偏要苦相思。我们的老祖宗在两千多年前就把执着相思、苦苦追求的惆怅写得这么到位,真真令人惊叹。这或许是世上最早的一首朦胧诗。每次吟诵起《蒹葭》,我都能感受到一种真正的诗意之美。当把芦苇叫成“蒹葭”时,从发音到字形都让人感到美雅。蒹葭让人一下子想到的是“在水一方”的美人,风姿绰约,亭亭玉立。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株会思想的芦苇。”这样说来,人和芦苇还有点沾亲带故的,但有一点人却无论如何做不到:芦苇雌雄同株,从根本上省却了痴男怨女的思恋之苦。
芦苇是黄河口植物部落里的细高个,杆高1-3米,以根生为主,具有旺盛的繁殖能力。《辞海》里对芦苇的解释是这样的:“芦苇,禾科。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匍匐。叶片宽针型,两列。夏秋开花,圆锥花序长10—40厘米,小穗含4—7朵小花。生长于池沼、河岸或道旁,分布几乎遍及中国和全世界温带地区。是保土固堤的上等植物,可做纸、人造棉、人造丝的原料,也供编芦席、帘子用;花序可作扫帚。芦苇性寒,味甘,清热、生津、利尿,芦叶、芦花、芦茎、芦根均可入药。”《本草纲目》谓芦叶“治霍乱呕逆,痈疽”。芦叶可治发背溃烂。芦花止血解毒,治血崩、上吐下泻。芦茎能消热、除烦止呕。芦根主治肺热咳嗽、热淋、小便不利等症。几十年前,我们村大队书记的胖媳妇得了一种怪病,就发动社员们给她刨芦根煮水喝,最后还真给喝好了。
很少有植物像芦苇名字这么多。“芦”“苇”是它惯用的名字,“蒹”“葭”是活在古诗里的名字。虽同指一物,但意不相同。“葭”,初生的芦苇;“蒹”“芦”,没有秀穗的芦苇;“苇”,才是秀穗之后的芦苇。在黄河口乡亲们把长在旱地里较矮的芦苇叫“芦草”,把长在水里的细高的芦苇叫“苇子”,把经霜之后叶子完全变黄的芦苇叫“苫”。
二
我和芦苇的“初恋”就始于一次苦难的“割苇子”经历。
1981年秋,我刚上初一。中秋节刚过,哥哥用半块月饼把我哄到了离家一百多里外的黄河入海口附近。因黄河大堤到了尽头,老百姓干脆叫這里“坝头”。来干什么呢?割苇子。割苇子干什么呢?给我哥盖屋娶媳妇。苇子在盖土坯房时有两种用途:一是压在砖根脚和土坯之间,厚约20厘米,用以隔碱;二是编成苇箔盖在檩子上面,苫屋顶用。当时的黄河口盖土坯房,都离不了芦苇。
站在黄河大坝尽头上向下望,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苇,都已秀齐了穗,头顶的花序开成了一片白褐色的海洋。我们兄弟俩本来是投奔垦利县荒洼管理站的一位亲戚去住的,不知为啥人家不让在那住,没办法,兄弟俩割开一片芦苇,搭了一个窝棚居住,在高地上挖了一个灶台做饭,水就喝洼里的雨水,就这样一干就是半个月。在这片芦苇的海洋里,聚集了利津、垦利、惠民、阳信等几个县的割苇子的人。有的人割苇子是专为了卖钱,这些人要一直割到年底,碰到大雪封冻,甚至有冻死在冰面上的。“庄稼人三大累,抱着孩子看戏、割苇子、脱坯。”这半个月的窝棚生活,使我真正体会到了割苇子的苦累。
来时家里蚊子已不是太多,而这里苇丛中的蚊子却又大又密。小小的窝棚里挂着一张小小的蚊帐,人一翻身靠近蚊帐,疲惫的身躯就只能任蚊子享用了。那年我十四岁,因从小挨饿,个子比同龄人矮着一大截,人们都叫我“枣木疙瘩”。为尽快割够盖屋所需要的苇子,每天天不亮就钻进苇子地里,天黑后才回到窝棚生火做饭。顿顿吃的都是从家里带来的咸菜窝头,连累带饿,都把我折磨成了一个非洲小黑孩,我偷着哭了好几次。哥哥则老是破鼻子,他总是采把能止血的青青菜叶子揉搓揉搓,往鼻子一塞,继续割。有天夜里,哥哥突然肚子疼得打滚,把我急出了一身汗,幸好天快亮时不疼了,不然在这荒野之地,就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了。我明白了穷苦之家的小子要娶上媳妇,就必须受这种炼狱之苦。一片片的苇子被我割倒、打捆,幼小的身躯拖着一捆苇子几乎看不到人。我把割来的苇子攒成一座山,十天后,围着我们的窝棚便出现了一圈的山。一天晚上,我在窝棚里的马灯下读《水浒传》,做饭的哥哥突然说:“干粮没了,就剩一点小米了,你明天回家让咱爹往这里送干粮吧。”当晚我们将就着只喝了一点小米粥。第二天早上,我还在做着梦,梦里到处找吃的,被叫醒了。哥哥把水倒在昨晚没刷的锅子里,搅了搅粘在锅底的一点小米糊糊,说:“吃吧,吃了回家。”我说:“你吃啥?”他说:“你就别管了。”
我喝了那点泔水,骑上自行车就往家里赶。中午时,刚刚走到军马场,饿得实在受不了,在路边小摊上花五分钱买了一个小苹果吃。因为这条路就从家里出来时走过一趟,走着走着找不到回家的路了。骑着骑着,到了一个叫七连的地方,看到路边有位大娘,就赶紧打听:“大娘,我是付窝前桥村的,到坝头割苇子,想回家,找不到路了。”大娘说:“哎呀,孩子,你迷路了,应该往西走,你拐到北边来了。”我嘴一撇就哭了。大娘说:“孩子,别哭,没走错多远。你喝点水,我让你哥哥送到你大路上。苦命的孩子,真不容易啊。”
多亏这位好心的大娘让他的儿子送了我一程。当到渤海农场四场的时候,路就熟悉了,因小时候常到这里种洼地。天渐渐黑了,周围一个人都没有,我穿的衣服又少,冷得直打哆嗦。从昨天晚上之后填到我胃囊里能充饥的东西就是那个小苹果,又走了整整一天,饥饿、劳累、寒冷、恐惧一起袭来。黑暗像无边的苦难笼罩着我,我害怕得连哭都不敢了。我提醒自己,今晚必须找回家,不然孤身一人在这荒郊野外,不是冻死就是饿死。我拼命地骑,漆黑的旷野上,只有一个少年的破自行车在“嘎啦嘎啦”地响。当终于看到前桥村,听到村里的狗叫时,我的眼泪“唰”地流了下来。进了家门,我顶着一头芦花就爬到了炕上,哭着说:“娘,快蒸干粮啊。俺哥哥快饿死了……”
三
也就是那段黃河口割苇子的经历,使我对芦苇有了刻骨的记忆。那段时间我还读完了《水浒传》,至今记得“吴用智赚玉麒麟”那一回的那首藏头诗:“芦花丛里一扁舟,俊杰俄从此地游。义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逃难可无忧。”谁能想到,在这充满血腥的水浒里,芦苇还曾风情起伏、摇曳生姿。
故乡的芦苇是善性的,它不仅用来盖屋砌墙、入药治病,还能防风固沙、绿化改壤,更是许多生灵的爱物。牛、马、羊等都喜食嫩绿的芦苇。我家曾养过一头驴,多少个日夜,驴与我为伴,拉车、耕地、碾场。但再听话的驴也要人喂。上高中时,放驴是我的一大任务。我常常找一个芦草多的地方,用一根长绳拴住驴,驴啃草,我读书。驴啃草的范围以拴驴的橛子为圆心,以驴绳为半径,驴啃草就是在画圆。半个小时后,一个圆画完了,我就挪挪圆心,让它再画一个圆。一丛丛水灵灵的草被驴唇卷进嘴里,发出清脆诱人的咯吱声。驴吃圆了肚,会斜睨着眼看我,好像在笑话我躺在芦草上读书的样子。我想:“驴啊驴,咱俩要是能换换该多好,我啃草,你读书,能像你一样趴下啃草,让无边的芦苇填充我空空的胃囊,我从小就不会挨这么多饿了。”
作为地球上分布最广的植物之一,芦苇在人类文明进化史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宠儿。早先生活在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用芦管在泥板上刻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楔形文字。同时,泥板上还保留下像《吉尔伽美什》《阿特拉·哈西斯》等史诗和神话。苏美尔人受到神示,用芦苇造了一条方舟——“黑芦苇船”,在大洪水来临之前,爬上芦苇船得以逃生。这与圣经《创世纪》中的“诺亚方舟”极其相似;我国《诗经》里写的“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让人感受到了我们祖先特有的浪漫;禅宗初祖达摩为了北上弘扬佛法,把一根芦苇放在江面上,双脚轻踏,飘然渡过长江,“一苇渡江”的传说,令人慨叹佛法的无边。
在以芦苇为主题的中国神话中,芦苇又被赋予了另外不可思议的用途。《淮南子·览冥训》中有这样的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芦苇在我们的母性始祖手中变成了神奇的息壤救民于水火。
如果你用心观察黄河口的芦苇,会奇怪地发现芦苇的叶子中间有一道掐痕。传说何仙姑躲在芦苇地里,一边小解一边掐着身边的苇叶玩,恰巧这时铁拐李突然一瘸一拐地来了,何仙姑又羞又急,慌忙提上裤子就跑。从此,黄河口一带的每一片苇叶上都留下了何仙姑指甲的掐痕。
四
没有一种植物像故乡群居的芦苇那样阵容整齐,它们喜欢扎堆,只要有一点风,就开始耳鬓厮磨,左搂右抱,亲密得不成样子。芦苇是天生的舞者,风起的时候,它们会在水鸟的欢歌中扭动窈窕的身姿,荡起人们青嫩的诗思与芦苇共舞。我不懂绘画,但每当看到芦苇出现在中国画里,我都能感受到一种疏朗俊逸,不管是工笔还是写意,芦苇的线条之美都会令人怦然心动。
也没有一种植物像芦苇那样深深扎根在故乡的沟沟汊汊,普通而又顽强,隐忍而又高傲。它挺直的腰身,高昂的穗头,时刻都在宣示着生命应有的气节。
故乡有这样的歌谣:
芦苇高,芦苇长,芦苇荡里捉迷藏。多少高堂名利客,都是当年放牛郎。
芦苇高,芦苇长,芦苇笛声多悠扬。牧童相和在远方,儿郎牵挂爹和娘。
芦苇荡是我和小伙伴们童年的乐园。我们在水里抠螃蟹、捉鱼虾,挖出清香甜嫩的芦根解馋,有时会被突然游来的水蛇吓得尖叫,有时也会望着停在苇梢上交尾的红蜻蜓发呆。我想起了一位知青教师写的诗——
谁能像我生产队里的蜻蜓
空中交配,水中产卵
啊,多么沉静
啊,多么浪漫!
我喜欢芦苇,喜欢芦苇深处那些青葱的往事。1996年,我曾经在一个叫西麻王的村子里驻村。每次来回都要路过一个沉沙池,池塘里水鸟风情悦耳的鸣叫划过我耳旁,让我驻足聆听。它们是青翠的苇丛中天生的歌者,自在地筑巢,欢快地求偶,独语的、对歌的、多声部的,从天上传下来的乐音涤滤着我的烦忧。当时的我正在名利场上挣扎,生得困惑,爱得焦灼,使我特别喜欢找时间去黄河口自然保护区谛听天籁之音。在这里,我有了一次“艳遇”,与一位正在做鸟类学课题的女博士有了一次难忘的长谈。她讲到这片上帝赐给黄河口的湿地,讲到在这里发现的濒临灭绝的黑嘴鸥和中华秋沙鸭,讲到丹顶鹤对于爱情的忠贞。那个充满欲望的季节,我的“佳人”站在水边,听着大苇莺的吟唱。芦苇清瘦的身姿摇亮悸动的天空,宽密的苇叶小心地托着晶亮的露珠,苇梢上笼着一片诗意的雾霞,悠悠的芦花氤氲着生命的芳香,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从芦苇深处漫了过来……
啊,那片美丽的芦苇丛,芦苇丛中那些美丽的秘密。
五
如果有人问我:“黄河口什么季节的芦苇最美?”我会说:“初夏时节。”春天来时的芦苇还花冠不整,夏日里芦苇的方阵已让人目迷五色。初夏时节芳草萋萋、野花点点、苇荻竞绿、群鸟欢歌,时常会有曼妙的歌声从苇梢上飞过。黄河滩头高士卧,芳草深处美人来。我感觉黄河口的芦苇也具有着人的秉性,不信你看,当芦苇侧身让美人从它身边走过,会忍不住发出窸窸窣窣的低语。
当然,秋天黄河口的芦苇又有另一种斑斓之美,水蓬花玉立水中,黄蓿菜红向天边,群鸟翔集,万类霜天。因了风的捧场,芦苇的种子开始生命的畅游,构成了黄河口的独特风景——“芦花飞雪”。秋风吹苇荡,苇絮漫天扬,大片大片的芦花被霞光镀成金色,在天地间销魂地飘荡。
黄河口自然保护区,我百去不厌,保护区里的芦苇,我百看不厌。在如此风情起伏的芦苇荡里,我没法不写一首诗:
让盘桓的大雁拽着我的目光
在天空画圆
顺便治好我的颈椎病,我做得到
让我像申请专利的风
托着满天的芦花飘呀飘,我做得到
让我像旷野上那只脱兔
终生都向着幸福奔跑,我做得到
让我像湿地上风情无边的野柳
一年四季暗恋着那个水妖,我更做得到
山东垦利黄河口湿地、新疆博斯腾湖和内蒙古乌梁素海是中国三大芦苇荡。我最为钟情的还是黄河口的芦苇荡。十五万公顷的湿地,是芦苇用生命献给黄河口的一片葱茏的梦。
芦苇,你说的,只要有水,你便年年美丽给我看。
责任编辑 张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