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径亦通幽
2017-06-01顾取英
顾取英
[摘要]语文中的古诗词学习一直是被忽视的一个教学内容,很多教师都是让学生背诵一下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忽视了学生的思想主动性,而致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语文教师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重视国学文化,在朗读、情境以及背景知识上进行教学尝试,以期学生可以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古诗词。
[关键词]趣味性初中语文古诗词
古诗词凝结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古诗词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大有裨益;尤其是对正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而言,学习它不仅可以使他们的心性更加的沉稳,还可以对其进行文学的熏陶,使其精神素养得到有效提升。而由于古诗词的语言特别凝练,对文言文接触不多的初中生而言,学习起来不是那么得心应手,而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成了古诗词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了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通过学习古诗词,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提升,故而教师应该采取一切积极、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
一、重视诵读,培养语感
古诗词教学离不开朗读,只有在朗读中才能把握作者的情感,才能使学生对古诗词的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朗读节奏的把握和情感的融入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至关重要。教师要积极地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乐在读中,在古诗词深邃的意境中去感受情感。初中学生对于古诗词学习还不是那么嫻熟,他们在技巧的掌握以及朗读节奏的把握上,都需要教师作出相关的指导,字字珠玑的古诗词中蕴藏的深厚文化底蕴等着我们在朗读中挖掘。
例如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人思念友人的情怀。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这首诗歌的朗读节奏。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间进行集体诵读,一起讨论这首诗的朗读节奏,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去划分朗读节奏:“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而且要学生抓住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杨花”以及“子规的啼叫声”,以此来探讨朗读的基本情感基调:“杨花落”,“子规啼”无疑渗透着一种悲伤的情怀;故而在学生朗读的时候,要将这种情感表现出来,那种共享一轮明月的心事,只有在朗读中才能逐渐地体会出来,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思念可以在深情的朗读中去把握,也只有在不断地诵读中,才能使学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
语感的形成对于古诗词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朗读教学策略在古诗词学习中的有效性的充分发挥,需要教师激发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安排学生在不断地诵读中去感受作品,这样的方法胜过教师滔滔不绝地不断地讲解。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古诗词的学习中有很多晦涩难懂的词句,让学生望而生畏,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学习兴趣的培养,就要依靠教师创设有效的情境进行辅助性的教学。意境的熏染是古诗词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有在意境中,学生才能迅速地与诗词产生共鸣,才能实现与诗人之间的心灵对话,感受那种意境美,在美的意境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例如在《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使学生产生学习这首诗歌的欲望。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朗读诗歌后,在小组间进行讨论,自己描述这首诗歌中的画面美,用优美的语言将其表述出来,而表述得比较好的小组将获得一定的奖励,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抓住诗歌中主要的意象进行描述,比如说“水面”、“早莺”、“新燕”、“繁花”、“嫩草”和“白沙堤”,这些意象在脑海中反复地闪现就会出现一幅非常美的画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西湖早春美景,激发起学生的表达欲望,也可以使其在美景中感受这首诗歌中凸显出来的早春美好的风光,感受诗人对早春景色的赞美和喜爱。
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学习古诗词,迅速地融入诗词的情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诗词中往往蕴藏着很多美好的画面,需要教师通过情境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用视觉和听觉去重新体会诗歌的情感。
三、结合背景,理解内容
单纯地分析诗词中的语言,会使语文诗词教学缺乏诗意,初中学生正是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尤其重要,尤其是古诗词中,蕴藏着古人的智慧,古人的那种对人生执着的态度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都可以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故而教师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可以通过结合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品质。
例如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让学生联系诗人的生平以及创作的背景,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内涵。陆游自幼便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教师应先将诗人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告诉学生,这首诗是1192年11月陆游退居山阴时,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所作。当时他已经68岁,即便苍颜白发,诗人还是渴望着为自己的国家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句诗恰恰体现出了诗人的那种以身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了解了背景后就不难理解这句诗的含义了。“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则更可以看出诗人身上的这种情感,诗人即使身在家乡也心系国家,面对风雨交加的夜晚,不禁联想到了国家的命运,学生自然也会在这种情感的影响下产生一种爱国的情感。古人尚能如此,更何况我们新时代的年轻人呢?
古诗词中的背景知识,对于理解诗词的内涵起着积极的作用,有的诗歌晦涩难懂,初中学生很难从中发现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需要教师向学生讲述时代背景以及诗人的生平,帮助学生理解这首诗词的存在价值,体会情感,产生共鸣。
四、巧用多媒体,丰富内容
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对古诗词的学习是一个很好的辅助性工具。古诗词教学需要多媒体,需要音频、视频设备的烘托;尤其是对一些意境深远的诗词,多媒体的使用,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诗词那片神秘的花园,获得美的享受,不断地提升自我的审美情趣。
例如在《木兰诗》这首乐府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木兰从军的视频,就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播放视频可以将学生带进那个不为我们所知的时代,进而从木兰身上看出她的性格特点,给学生带来正能量。木兰替父从军的孝道以及为国家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亚于一个男人,在她收获了赫赫的战功后,却不要任何的回报,可以看出木兰身上那种无所求、淡泊名利的品质。这些优秀的品质都是值得中学生去借鉴的,现在的中学生缺乏一种感恩的心,无论是对父母还是老师都没有心存敬爱之心,行事往往是我行我素。在这篇课文中,教师就可以进行拓展性地延伸,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感恩的视频,拓展教学内容,这样课堂内容就更加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也更加开阔了。在看完这些视频后,教师便可以将教学的重点重新生成,将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内化为一种精神上的力量,从而对学生的思想形成一种影响,达到培养学生精神品质和审美情趣的目标。
多媒体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将课堂容量在无形中加大,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引导他们的精神发展,这对于教学是一个有效的补充。
总之,古诗词学习是一种文化的长期熏陶,培养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以及学生精神品质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充分地发挥语文学科的功能作用,利用多种有效的教学途径去挖掘古诗词学习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