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生态工程?筑牢绿色屏障

2017-06-01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天保沙化沙地

内蒙古横亘在祖国北方,地跨“三北”,毗邻八省,临近京津,是调节全国气候的重点区域,对全国生态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全区大部分地区处在干旱、半干旱带,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集中、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指出,“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内蒙古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目前,内蒙古的生态文明建设走到了“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历史关头”。为了努力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自治区党委、政府带领全区各族人民沐沙浴风、战天斗地,连续实施了一批重大生态建设和修复工程。经过全区上下的不懈努力,内蒙古实现了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减少”,生态状况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转变。

青山染绿,林海深处歌飞扬

美丽的大兴安岭林区,以林海浩瀚、风景如画闻名遐迩。它是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主体功能区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拥有全区57%的天然林面积和64%的森林蓄积,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绿色宝库”。2000年,国家正式实施一期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木材产量由每年的380.6万立方米调减到229.6万立方米;2011年,二期天保工程实施,林区木材产量进一步调减至110万立方米,林区森林资源总量恢复到开发建设初期水平,森林资源得到恢复性增长。从过去的重采伐到现在的重管护,从过去的“木头经济”到现在的多元发展,从过去的“资源危机、经济危困”到现在的林区改革,可以说,大兴安岭林区的发展历程,生动地体现出了天保工程的实施效果和重大意义。

自治区天保工程从1998年开始试点,2000年全面启动。天保工程范围涉及9个盟市66个旗县级实施单位,总面积6.1亿亩,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34.5%。工程分为三个项目区,包括内蒙古大兴安岭、黄河上中游和岭南八局三个工程区。天保工程一期到2010年结束,天保工程二期于2011年启动。工程实施以来,木材产量大量调减,森林资源不断增加,管护面积逐步扩大,富余职工妥善安置,工程区内的森林资源得到了休养生息。

1978年,国家启动实施横跨东西近万里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在我国北方万里风沙线上建起了一道乔灌草、点线面、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成为抵御风沙南侵的绿色长城。工程建设期73年,到2050年结束,分八期工程进行,目前已正式启动第五期工程建设。

内蒙古于1978年启动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涉及全区12盟市86个旗县。目前,自治区7000多万亩农田、1.5亿亩基本草牧场受到林网的保护,2.4亿亩风沙危害面积和1.5亿亩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治理,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到2020年,我区“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将达到15%,初步建成比较完备的防护林体系。

大地披绿,草原处处花盛开

“上世纪六十年代,草原风景这边独好,草都长到了膝盖处,但从七八十年代开始,气候干旱,牲畜增多,草原生态遭到严重破坏,80%的草原变成了沙地。”58岁的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巴音乌拉嘎查书记玛尼扎布,亲身经历了草原的繁茂与草原的退化。正蓝旗地处浑善达克沙地腹地,沙地面积约三分之二。2000年起,正藍旗依托退牧还草、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努力恢复草原植被。如今,正蓝旗累计治理沙化退化草场面积353.7万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约300万亩,林草植被盖度由不足20%提高到65%以上,生态环保还给农牧民带来了“绿色收入”。

2002年起,我区先后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等7个盟市32个旗县开展了退牧还草工程。该工程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2014年工程区与非工程区相比,植被盖度高出了3.78~14.67个百分点达到54.72%、高度高出2.33~14.50厘米达到28.29厘米,干草产量高出12.08~46.44公斤/亩达到87.06公斤/亩。2014年,人工饲草地保有面积达5386万亩,贮草棚1892万平方米,棚圈2.56亿平方米,牧区已有生态家庭牧场3万多个,原有的粗放型草原畜牧业正逐步向建设型、生态型的现代草原畜牧业转变。同时也促进了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沙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繁荣了地方经济,增加了农牧民收入。

为了治理土地荒漠化,恢复土地生态功能,我区于2002年全面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工程建设涉及全区12个盟市、98个旗县(市区)、690个苏木乡镇、9436个行政村,涉及退耕人口597万人,占全区农业人口的43.3%。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工程区的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状况初步得到遏制,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促进了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全区粮食产量稳步提高;扩宽了农牧民的增收渠道,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

荒漠植绿,万里沙海万里林

内蒙古是荒漠化大省区,不仅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齐、巴音温都尔五大沙漠和科尔沁、浑善达克、毛乌素、呼伦贝尔、乌珠穆沁五大沙地,在阴山北部还分布有大面积严重风蚀沙化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防沙治沙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连续实施了系列防沙治沙工程,多措并举防治荒漠化。同时,各级党委政府、社会企业和各族群众也积极投身于防沙治沙事业,我区防沙治沙初见成效。

为改善京津地区生态环境,遏制沙尘危害,2000年6月,国家紧急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一期工程涉及内蒙古锡盟、赤峰、乌兰察布和包头4个盟市,二期工程实施范围由原来的31个旗县扩大至70个,将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巴彦淖尔、乌海等中部沙源通道纳入治理范围。

通过在不同治理区域采取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沙)育林、沙地边缘人工营造锁边林、围栏封育等不同治理措施,经过十多年建设,内蒙古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工程区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长300公里、宽50公里的生态屏障,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长400公里、宽10公里的锁边防护林体系和沙地北缘长445公里的防护带基本建成。通过工程建设,我区由最初的沙源加强区变为减弱区,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在工程带动下,全区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上了新台阶,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项目区农牧民的收入渠道拓宽,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随着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的实施,内蒙古的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功能日益凸显。截至2016年末,内蒙古5年累计完成造林绿化面积5372万亩,年均造林面积保持在1000万亩以上。5年累计完成重点工程4040万亩,占全区同期造林总量的75%,落实国家投资733亿元。累计建成五大沙漠锁边林带总长约2210公里、面积为1920万亩,目前五大沙漠周边重点治理区域沙漠扩展现象得到遏制,沙漠面积相对稳定,五大沙地林草盖度均有提高,沙地向内收缩。另外,水土流失区得到明显改善,全区2.6亿亩风沙危害面积和1.9亿亩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治理,每年减少流入黄河泥沙1.1亿吨。

持续用力,播撒生命希望;久久为功,尽书绿色情怀。让我们严守生态底线,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突出战略位置,坚决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责任编辑:王 丹

猜你喜欢

天保沙化沙地
塞罕坝地区沙地云杉引种试验及培育要点
沙地文化与体育教学的融合考量
沙地迷宫
向日葵的故事(下)
风滚草
炭灵记
土地沙化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
陕西沙化土地连续15年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