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运动功能及抑郁状态的影响
2017-06-01赵彬唐强王艳朱路文杨慧馨叶涛
赵彬,唐强,王艳,朱路文,杨慧馨,叶涛
太极拳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运动功能及抑郁状态的影响
赵彬1,唐强1,王艳1,朱路文1,杨慧馨2,叶涛3
目的探究太极拳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运动功能及抑郁状态的作用。方法2015年1月至12月,60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30)和太极拳组(n=30),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太极拳组加练简式太极拳中的6式动作。治疗前及治疗4周、8周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Barthel指数(B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结果太极拳组治疗后各时间点FMA评分、BI评分高于对照组(t>2.351,P<0.05),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t>2.169,P<0.05)。结论太极拳运动能更有效改善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状态、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脑卒中;抑郁;太极拳;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
[本文著录格式]赵彬,唐强,王艳,等.太极拳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运动功能及抑郁状态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7,23(3):334-337.
CITED AS:Zhao B,Tang Q,Wang Y,et al.Effects of Taijiquan on motor function an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depression[J].Zhongguo Kangfu Lilun Yu Shijian,2017,23(3):334-337.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国外调查显示,30%~50%的脑卒中患者发生抑郁[1],表现为对事物淡漠消极,甚则出现自杀企图和行为异常等[2]。抑郁状态可使患者丧失对疾病恢复的信心,对康复产生消极心理,导致康复疗程延长;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康复失败。
太极拳作为中国一项传统的健身运动,具有养生健体、祛病延年的作用,在中国康复医疗中占有特殊的地位[3-4]。国外的研究认为,太极拳是较好的通过形体运动调节心理状态的运动形式[5]。太极拳对自主神经功能调节和老年人的焦虑神经症、躁郁症、神经质等治疗效果显著[6]。太极拳运动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状态、日常生活能力、肢体功能及社会参与能力作用显著,同时对于治疗的信心、意志、耐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7]。本研究观察选自简式太极拳中的六式练习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1 月至12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中心就诊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太极拳组(n=30),两组年龄、性别、学历、病程等无显著性差异(P> 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根据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8],诊断新发脑梗死或脑出血,并经颅脑CT或MRI确诊,生命体征稳定1周内;根据中国精神病与分类诊断标准第3版标准诊断抑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8~<17分为轻度抑郁,17~<24分为中度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
纳入标准:①患肢肌力Ⅲ级以上,改良Ashworth量表肌张力≤Ⅰ级;②BrunnstromⅣ、Ⅴ期;③HAMD评分≥8分。④站立平衡≥2级,稳定站立时间1 h;⑤未采取药物治疗并且自愿加入,签署知情同意书;⑥年龄≤70岁。
排除标准:①既往有脑血管疾病残留后遗症;②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恶性肿瘤;③呼吸功能衰竭;④痴呆病史;⑤精神病史;⑥有明显认知障碍、听理解障碍。
剔除和脱落标准:①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或未按实验方案规定治疗的病例,予以剔除;②纳入病例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出现并发症,不宜继续接受实验,自行退出或未完成治疗而影响疗效判断的病例,作为脱落处理。
1.2方法
1.2.1常规康复
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采用Brunnstrom、Bobath、Rood等疗法相结合。①坐卧位肢体良肢位和抗痉挛体位教育指导,预防肩关节半脱位及肢体痉挛的产生。②采用主动和被动关节活动对关节活动度进行改善和维持,防止关节粘连。③肌肉和关节的牵伸训练,采用辅助、主动、抗阻训练方式进行肌力训练。④体位转移训练。⑤采用抛接球方式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⑥采用平衡杠辅助行走训练,改善患者行走步态。
康复中心专业治疗师进行训练指导。每次30 min,每天1次。
1.2.2太极拳训练
太极拳组另外进行选自简式太极拳中六式动作训练,包括起落式、开合式、云手、野马分鬃、倒卷肱、揽雀尾。练习前行放松活动5 min,六式动作练习10 min,休息5 min后重复练习。每天30 min,六式动作共训练2次。
每天下班后,太极拳组患者集中在康复中心大厅,统一着专业太极拳练习服,由哈尔滨体育学院的武术老师及学生进行指导及带领练习。练习过程有专人保护,避免出现危险情况。
两组均每周训练5次,共8周。
1.3疗效评价
训练前及训练4周、8周后,采用HAMD评定患者抑郁状态;采用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定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
计算训练8周后减分率:
痊愈:减分率>75%,训练后三大抑郁症状(抑郁情绪、思维迟缓、言语行为减少)消失,积极主动配合各项康复治疗。显效:减分率51%~75%,抑郁症状基本消失,能在肢体运动功能达到的范围内进行部分自理生活,基本配合康复训练,但兴趣不高。有效:减分率25%~50%,抑郁症状有所改善,但仍不能进行主动的康复训练。无效:减分率<25%,抑郁症状及主动参与均无改善。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继以LSD t检验;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有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显著性水平α=0.05。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HAMD、FMA、B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太极拳组HAMD评分降低,FMA、BI评分显著升高(P<0.001);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8周后,太极拳组HAMD评分进一步降低,FMA、BI评分进一步升高(P<0.001);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表4。
治疗8周后,太极拳组痊愈13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对照组痊愈5例,显效12例,有效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0%(Z=-2.039,P=0.041)。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表4 两组治疗前后BI评分比较
3 讨论
太极拳把人看成一个整体,从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进行调节,符合中医康复的整体观理论[9]。太极拳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的运动方式能让大脑处于高度有序的放松状态[10]。这种类似气功入静的状态能促进β-内啡肽分泌,让精神放松,使人体活动达到理想心理状态[11]。太极拳属有氧运动,能降低患者抑郁状态,让人心情愉快。
从社会模式角度来看,太极拳可以作为一项集体运动开展。我们通过一对多的教学方式,增加患者之间的交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克服恐惧和孤独,提高社会适应能力[12]。这种交流也可以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
卒中后抑郁患者产生的厌世消极、拒绝治疗的抑郁状态,是一种自信心极度缺乏的表现。太极拳训练作为一种非针对性治疗方式,克服了康复训练刻板、教条、口令式的方式,患者主动参与、自我锻炼程度增高,增强了康复治疗效果[13]。
太极拳富有节律,连绵不断地移动重心,肢体缠绕等动作,帮助患者重新建立已经丧失的神经肌肉功能[14]。其中的起落式、云手、野马分鬃、搂膝拗步等动作,可以训练上下肢及核心肌群的运动控制。随着练习的程度提高,太极拳要求做到圆活、连贯、协调、速度均匀,增强了上下肢运动控制能力,有助于提高日常生活能力[15]。
我们在临床预研中发现,即使BrunnstromⅣ期以上、无肌张力增高的患者,也无法完成整套太极拳。所以本研究以简式太极拳为蓝本,选取其中六式组成太极操,包括起落式、开合式、云手、野马分鬃、倒卷肱、揽雀尾。这组太极操让患者上下肢在水平面、冠状面、矢状面做伸展、抬举、外展等动作,能促进分离运动产生,改善痉挛模式。
研究结果显示,加练太极拳后,患者抑郁程度、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优于对照组,8周后更为显著,提示持续锻炼对运动功能及抑郁状态治疗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太极拳对改善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抑郁状态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1]赵彬.心理康复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
[2]郝伟.精神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100-108.
[3]张小龙.太极拳与全民健身服务产业的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4):114-117.
[4]张孟利,周天天,刘朝晖.太极拳在脊髓损伤康复中应用的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22(11):1301-1303.
[5]张均予,徐美琴.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33(5):623-624.
[6]程志清,勾庆华.太极拳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5):735-736.
[7]林莉莉,陶静,陈立典,等.太极拳运动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2015,30(4):301-303.
[8]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9]王士赵,何亚梅.太极拳对人体生理及心理功能的影响[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34(8):111-113.
[10]陈庆合,李曙刚,郑永成,等.太极拳改善训练者心理健康状态的作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10(43):40-42.
[11]李钢,尹剑春.太极拳运动对女大学生心境以及安静状态下β内啡肽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3):356-358.
[12]毛红妮,袁丽,罗名花.太极拳锻炼对女大学生抑郁与焦虑水平的影响[J].新西部月刊,2008(4):232,199.
[13]黄友德,刘静.太极拳运动应用于脑卒中运动治疗的研究进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4(4):27-32.
[14]杨慧馨,唐强.太极拳用于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10):1146-1148.
[15]李翔,王健,李天骄,等.基于太极拳动作相关性康复训练模式研究[J].康复学报,2016,26(1):20-24.
Effects of Taijiquan on Motor Function an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Depression
ZHAO Bin1,TANG Qiang1,WANG Yan1,ZHU Lu-wen1,YANG Hui-xin2,YE Tao3
1.the Second Hospital Affiliated to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arbin,Heilongjiang 150001, China;2.Harb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Harbin,Heilongjiang 150008,China;3.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arbin,Heilongjiang 150040,China
ZHAO Bin.E-mail:521zhaobin@163.com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aijiquan on motor function an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depression.MethodsFrom January to October,2015,60 stroke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n=30)and Taijiquan group(n=30).Both groups accepted routine rehabilitation,while Taijiquan group accepted another training of six actions from simplified Taijiquan.They were assessed with Fugl-Meyer Assessment(FMA),Barthel Index(BI)and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before,and four and eight weeks after treatment.ResultsThe scores of FMA and BI increased more in Taijiqua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t>2.351,P<0.05),while the score of HAMD decreased more(t>2.169,P<0.05).ConclusionTaijiquan can relieve the depression and improve the motor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n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depression.
stroke;depression;Taijiquan;motor function;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R743.3
A
1006-9771(2017)03-0334-04
2016-12-17
2017-02-13)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青年基金项目(No.WSH2016Q005)。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哈尔滨市150001;2.哈尔滨体育学院,黑龙江哈尔滨市150008;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市150040。作者简介:赵彬(1982-),男,汉族,黑龙江大庆市人,硕士,讲师、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脑血管、脊髓损伤的康复。E-mail:521zhaobin@163.com。
10.3969/j.issn.1006-9771.2017.03.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