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任务”驱动中小学语文课程衔接
2017-05-31张琪
【摘要】本文作者尝试用任务驱动中小学语文课程的衔接,把握课程的建构层次,形成立体多元的课程网络,让小初衔接的坡度变缓,并通过调整课程结构焕发课程活力,开展任务型教学的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助推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通过社会调查和访谈、问题探究和辩论等多种学习方式的融入,使学习者在语文学科实践活动中学习、思索、认知并行动起来。
【关键词】衔接教育;任务驱动;课程结构调整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108-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我国现行的教育对学段进行切分,分为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几个阶段。在九年一贯制或有条件的学校则可以跳出这种传统的分段培养模式,将小学和初中置于一个整体培养框架之中,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有针对性地衔接中小学的学习与生活。
一、任务的提出是语文学习的关键
“任务”是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核心,任务型教学是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预先设定必要的任务来有目的地组织开展教学的方式,它包括了任务的设定、对构成任务内容的材料的选取、设计集体活动等方面。任务从哪里来?对于中小学衔接教育而言,设计任务是学科教研与语文教学的着力点,这首先会涉及到课程结构的优化问题。
1.课程结构的变化
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在课程结构方面的变化一是强调连贯性,九年贯通要整体设置语文课程,特别关注小初衔接;二是对学时实行总量控制弹性分配;三是突出学科实践活动体系的贯通,突破学科课程的壁垒,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科思想与方法,逐步形成学科内综合以及跨学科多主题、多层次的系列課程。关注课程结构的变化,在设计任务时才能更好地把握语文学科素养。
2.课程建构的层次
把握课程的建构层次,形成立体多元的课程网络,可让小初衔接的坡度变缓。笔者所在学校尝试从基础课程、发展课程、专长课程三个水平入手设计任务。
基础课程突出学科素养的发展,以国家课程为主,对国家课程进行学科自身深度整合。小初学段的有效衔接,需聚焦学科学习理解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迁移的综合素养。
发展课程强调整合性和开放性,实施学科自身深度整合、跨学科主题整合的课程整合开发策略,开放式实践发展的实施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为主,在丰厚文化底蕴、培养好奇心和想象力、艺术与审美熏陶等方面进行系统构建,如开设阅读、表达、阅历、服务等课程模块,培养文化认知能力与创意行动能力。
专长课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促学生个性发展,突出学生的优势潜能开发和特长发展。在人文、社科等方面进行特色构建,研发创客课程,开设“文化+”课程,“博物馆+”课程等创新融合与深度体验课程,融合综合实践与社会考察等活动。通过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探究学习,基于作品设计的学习与综合应用,挖掘优势潜能,形成良好志趣。
3.课程内容的多元
关注小初衔接,结合三个层次的课程建构,可以从以下研究点进行任务设计:
(1)探索单元式学习,以学科各单元主题为重点,适当调整重组教学内容。
(2)探索主题式学习,研究学科间的整合,关注学习主题的融合,促进知识体系的结构化、系统化。
(3)探索阅历式学习,以设计研学为核心,拓宽思路和视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在体验的过程中激发探究热情与阅读兴趣,感受艺术与审美的熏陶,形成健全人格。
(4)探索服务式学习,让学生在参与各种活动中合作、行动,提供机会让学生为他人服务。学校结合北京市志愿者服务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累,更好地应用实践,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中培养探索精神,通过自身和团队行动赢得社会赞誉。
二、有效开展任务型教学的策略
1.注重任务设计的循序渐进
有效的学习任务是达成学习目标的载体,通过任务设定的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对教师而言,设计任务的意识与技巧很重要,要做到循序渐进,就要理清“序”。首先,教师对内容要全面分析,达到对内容条理清晰地全面把握;其次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平均学习水平设定学习任务;第三引导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针对这一任务进行合作研究,根据任务达成的情况逐步提高任务的难度,使学生的水平整体提升。
2.强化任务设计的选择性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专家们极富创意地设计了“学习任务群”。任务群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景、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资源,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它通过任务让学生在语用实践中追求语言、技能、知识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位、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以此力求避免教师大量讲解分析、技能逐项训练的模式。事实证明,强化任务的选择性要遵循这样几条原则:①任务具体明确;②能激发学习兴趣;③切实可行且有利于结果呈现。
从小学高年级学段开始,语文课程内容设计可更加丰富,除必修教材外,还可考虑专题选修内容的设置。学生参与自主选择学习任务,形成一个适合学生相互沟通与协作的环境,促进兴趣发展和专长提升。值得强调的是每一项学习任务都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的设计,明确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能了解哪些文学常识,掌握多少生词短语和精彩句段,哪些能力得到了提升等;学习内容是为达成这一目标而设计的,每一项内容要和学习目标相互对应。
学习任务的选择意味着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任务”驱动下,不仅体现在学习内容上的衔接,还体现在教师有效渗透学科学习模式,形成学科思想和良好习惯。比如,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记笔记、阅读提取信息的方法、提高记忆效率的策略、进行预习和复习等,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实现对学习过程的持续管理。事实上语文学科既要有社会实践,又要有活动课程,知识性内容的教学也可以设计成话题教学来实施,通过社会调查和访谈、问题探究和辩论等真正使学习者在语文学科实践活动中学习、思索、认知并行动起来!
参考文献:
[1]尹丽君.《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创新》.北京:中华书局2016.1.
[2]杨明全.《课程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3.
[3]周慧.《九年一贯制课程衔接研究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10.
[4]顾明远.《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原动力》.《人民教育》2015.13.
[5]龙艳春.《任务型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基础英语教育》第7卷第2期.2005.4.
作者简介:
张琪(1975-2),女,汉族,北京市人,教育管理硕士,现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分校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与课程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