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书香校园”的前提是唤醒读者心中的“我”
2017-05-31王永荣
王永荣
摘 要:构建“书香校园”要素有很多,外在的硬件设施,组织机构,以及各种活动安排,但真正的核心是人,如何唤醒读者内心的“我”,成为一个有无穷动力、自我学习、自我超越、自我更新的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书香校园” 美学 审美活动
中图分类号:F270,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219-02
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竞争加剧,就业环境对学生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在校的高等教育都是为就业做准备,很早就提前进入考研复习、考各种证书以及就业考试的准备当中。就业问题成为学习的主要动力,学生所应对的教学与学习大多是准备外在的被动学习,当目的一旦达到或实现,学习动力可能就消失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学习的动力就是外在的目标和要求。同时,对学习本身也没有乐趣可言,那么其发散性思维,以及对世界的整体把握就视而不见。生命美学的核心是审美活动,是以关注个体生命存在,它认为自我的诞生,不亚于宇宙在大爆炸中的诞生。自我的诞生就是世界的诞生,一个新的自我诞生,就是一个新世界的诞生。当读者心中的这个“自我”诞生后,生命的存在是以超越自我为出发点,伴随着每一次超越的体验,读者发自内心的学习需求被激活,这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因此,“书香校园”的理念首要在于唤醒读者心中的“我”,其次才是策略和方式。
一、“书香校园”的理念
“书香校园”最早由我国台湾教育界提出,“新教育实验”的倡导者朱永新教授认为,“书香校园”是指通过创设浓郁的读书环境与氛围,推荐优秀的阅读书目,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培养师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使阅读成为伴随人终生的生活方式,从而为建设书香社会奠定基础。书香校园是学校文化的集中显现,创建书香校园是现代社会精神家园的呼唤,是学校内涵及校园文化发展,提高高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举措,以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载体,形成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1}。
“书香校园”的理念是个多维度的概念,首先是社会的维度,功能需要即社会功利性,创建书香校园是现代社会精神家园的呼唤,精神家园的构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努力的结果,包括中小学教育的起始培养和努力,以及高校教育的创建,以及后续社会的再教育等。其次,环境的创设以及活动的载体,要构建“书香校园”理念离不开环境的创设以及活动的安排,人在环境中养成阅读习惯,在活动中激发和完善提高自己。最后,终极价值就是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前面所说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这一主题,培养什么人是核心,是根本,要培养既有个性又和谐发展的人。什么样的人是全面的,既有个性又和谐发展的人,笔者从生命美学这一视界进行探讨。
二、生命美学的理念对“书香校园”的价值
生命美学区别传统美学是对它的现代视界加以强调而已,它就是美学,之所以在美学前面加上生命,是因为其以生命活动作为视界的美学。它意味着:生命美学将不去追问作为实体或实体的某些属性的美,更不去追问作为美的反映的美感,生命美学要追问的是审美活动与人类生存方式的关系,即生命的存在与超越如何可能这一根本问题。换言之,所谓“生命美学”,意味着一种以探索生命的存在与超越为旨归的美学。{2}这一视角在于生命的意义并不仅仅在当下,它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有怎样的梦想便生出怎样的人生;它不再是社会给予我什么,我就是什么的现实性的存在,而是我想成为什么,便生成什么,重点在于超越,不断地挑战自我,获得新生。因此这种学习将不再是为了达到某种外在目的的功利性的他者的存在,而是我想要成为什么,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成就更完美、更真实的自己。它不同于实践,是主客体互动,而是世界以我的诞生而变得有意义,让世界打上我的痕迹。区别以往功利性存在以及他者的存在。
1.传统美学的研究对象。传统美学是以美为研究对象,以美感为研究对象,以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都是以一个外在于人的对象作为研究对象,都是以人类自身的生命活动的遮蔽和消解为代价。以理解物而非人的方式来理解美学,以与物而非人的方式与美学对话。它迷失在远离人的暗无天日又聋又哑的对象世界里。如“历史的规律”“必然性”“本质”“和规律性与目的性”。{3}將人变成对象世界的工具。因此,导致生命美学的研究内容也往往以对象世界为核心。往往局限在认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局限于对象的问题(如美、美感、审美主客体、审美关系以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人体美),而忽略了内在的生命活动,忽略了体验,忽略了有限与无限的关系,忽略了作为生命意义的秘密。
传统美学视角注重知识的掌握,注重从结果为导向,主要从中国现有教育制度而来,从小接受竞争,接受筛选,而竞争和筛选的标准是教育部门规定,判定的标准就是考分,就是今天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本质就是争夺社会资源,通过考试设立标准,层级化,越往顶端走,获得优质社会资源的可能性就越大。基于此在市场经济尚未形成,产业尚不发达的社会结构里,优势资源集中度高的地方就是一二线城市,普通民众只有通过教育改变自身的命运,因此竞争的趋势越趋低龄化,以至于小学幼儿园就开始分班教学。如此一来,就形成教育竞争的外部社会环境,教育变成一项下一代投资行为,而非培养人的行为,培养人也是为了获得更优质的社会资源。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属性完全被社会外化、功利化,培养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教育被屏蔽,人屏蔽的同时读者心中的“我”更是消失。
由此可见,今天读者大都像传统美学一样为了学知识而学知识,为了升学,为了工作,为了通过考试,平时不努力,临近考试时,图书馆人满为患,填鸭式学习不断地背诵概念,掌握规律,理性认知,不断痛苦地吃下一本本书,以为掌握了世界的规律,掌握了世界的本质,将自身的感受忽略,这时候的人是一种工具性的存在,为了得到而努力的功利性的存在。读书本是愉悦的审美活动,带着自身的好奇与疑问与前人对话,与大师对话,愉悦地站在巨人的肩上学习进步,因此学习是每天一点点,愉悦一整天,在每天的愉悦当中成长壮大。
2.生命美学的研究对象。生命美学的研究对象以审美活动为核心,区别于以往美学以美、美感、审美关系作为美学的核心。因为美、美感是审美活动的静态呈现,是作为审美活动的次生现象,因此,其对象是作为本源现象的审美活动。与一般将人的理想本性规定为自然存在、社会存在或理性存在相反,生命美学将理想本性规定为:超越存在,以及不断向意义的生成。这意味着从超验的角度而非从经验的角度,从未来而不是从过去,从自我的角度而不是从对象的角度去规定人。因此作为本源现象的审美活动是最为内在、最为原初的,是自我规定、自我说明、自我创设、自我阐释。{4}传统意义的美、美感、审美关系不过是审美活动的外化或转化。因此,生命美学的研究对象——审美活动,是将主体从对象转移至人的身上,不再否定人的主体感受,传统美学是以规律为对象,个体人在规律面前太渺小,更别提个体感受。
这一观点在现实中必须有依托,在现实中,读者是抱着目标和目的来的,阅读的心态是他者的心态,而非自我的心态,是理性的存在,而非超越的存在。在此,进入高校后,首先必须从观念和现实两个维度改变读者,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和方式,读者在经历了功利化的人才选择——高考之后,都有如释重负的心态。此时,进入高校的学生心中对大学生活有着向往,同时也非常迷茫,尤其在大学一年级阶段,此时应当正确引导,从读者自身出发,树立人生的目标和方向,方向与现实是分不开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的完善,市场发挥吸纳人才的机制,应当让新生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学生有了发展方向,才有努力的方向,当方向确立了之后,学生不再是无的放矢,最后为了完成学分死记硬背,而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方向一点一滴地进步,形成一种长效健康的成长方式。在每一门功课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应当布置自学任务,开列本门课程的书单,甚至可以让学生准备课堂教学,形成师生互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自主中获得快乐和成长。
当个体对事物有了兴趣和体验之后,不能停留在表面,机械地重复、裹足不前很容易导致读者学习兴趣的丧失,这时应当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发现事物的新的层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全身心参与,自己动手找资料,自己突破,期间获得的成就感和体验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要将整个过程视作审美活动过程,学生主体的体验是重点,有了体验之后就会有挑战和超越。所以,梦想就是在这一次次体验挑战和超越的过程中实现,这个过程将持续到读者毕业乃至于一生。
梦想应该是一个慢慢生成的过程,从诞生那一刻起,开始不断努力,期间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如现实的生存问题,事物本身的复杂性,让读者产生疑惑和彷徨,这时要理清现实与梦想的关系,两者各自的问题,将问题一一解决。审美活动作为一种超验的存在,同时,也是立足于现实的,靠否定现实趋近现实,是人类有限生命的挑战者和揭露者,又是真实生命的显现。梦想依赖现实,梦想是站在未来的高度存在,具有超越性,因此梦想与现实应当是互动关系,离开现实,梦想没有土壤,离开梦想,现实永远还是现实,因此现实和梦想互为依托,梦想才能照进现实,生活的愉悦才包含“诗和远方”。
三、结束语
“书香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外部环境评价体系对个人的影响,学校层面的价值导向,以及读者的价值观,还有一系列的策略措施,但核心是读者如何在社会环境评价体系中找寻方向,在这一方向上寻找“自我”,自我与环境的互动,在這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一种长效机制。这是“书香校园”赖以存在的人文环境。
注释:
{1}闫震普.“书香校园”概念解读.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J].2013(2):1
{2}{3}{4}潘知常.生命美学论稿——在阐释中理解当代生命美学.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10,P40、33、37
(作者单位:台州学院 浙江临海 317000)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