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教育应促进艺术个性的生成与发展

2017-05-31赵飞

现代交际 2017年7期
关键词:促进个性美术教育

赵飞

摘要:艺术活动是人的精神活动及其在生产活动中的反映,是人的精神状态的具体表现,显示着人的精神风貌,对一个群体是这样,对一个民族也是这样。而任何一项艺术活动的创新和发展,实质上都是参与者的艺术个性得以充分发挥所推动的。没有参与者的艺术个性,没有艺术个性的充分发挥,就不可能有艺术活动及其在生产活动中的创新与发展。

我们的社会正在高速发展,需要有大量的富于创造性的人才。美术教育在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发现、引导、培养和促进艺术个性的生成与发展,其价值绝不仅仅在美术教育本身。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使其综合能力得以提高,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美术教育 个性 促进 生成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177-02

天地万物千差万别。山的“造型”各式各样,水的“线条”变化不一,花草的“色彩”也异样纷呈,世界上真难找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而人的不一样,尤其是人的创造性的不同,更令人惊叹!据《现代汉语》解释:个性是指事物的特殊性,对人来说,则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比较固定的特性。由此推断,个性应该指特殊性。

本来,一个人一个样儿,其精神活动更不可能完全一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是个性的存在。凡属艺术活动,都是实践性的创造活动,都需要个性的参与。所以,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或许可以称为艺术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个性是最富有活力的,特别是艺术个性,它永远不满足于现存状态,永远追求着比现存状态更为美好的境界,因而它能最有力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求异”的过程中进行创造,在“求异”的过程中得以发展。“求异”没有止境,创造永无终止。

人的生活离不开艺术活动,不仅歌舞吟咏,抚琴作画是艺术活动,其实,人的衣食住行以及其他生产活动,也无不与艺术活动相伴随。古今中外皆然。没有艺术活动的生活是板滞、窒息,毫无生命力的,就像树木没有绿色,不可思议。艺术活动是人的精神活动及其在生产活动中的反映,是人的精神状态的具体表现,显示着人的精神风貌,对一个群体是这样,对一个民族也是这样。而任何一项艺术活动的创新和发展,实质上都是参与者的艺术个性得以充分发挥所推动的。没有参与者的艺术个性,没有艺术个性的充分发挥,就不可能有艺术活动及其在生产活动中的创新与发展。

所以,发现、引导、培养和促进艺术个性的生成与发展,其价值、意义绝不仅仅在艺术活动的自身。

进行美术教育活动,一定要讲究有科学性,否则,也难以促进学生艺术个性的生成与发展。

首先,我们要把发现、引导、培养、促进和发展学生的艺术个性作为美术教育活动的重中之重。因为,美术教育活动,能最有力地引导学生锻炼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艺术个性的生成与发展,也正是这些能力的生成与发展,核心是创造力。而一切学习活动都应该是创造性的,所以,这不仅有益于美术课的学习,而且有益于“主科”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强调“重中之重”绝不是不重视基础性技法的训练。没有基础性技法的训练,创造力也就失去了坚实的载体。“重中之重”是指指导思想而言。

其次,有了“重中之重”,发现和引导学生艺术个性就显得非常必要了。每个学生都有属于他自己的艺术个性。面对同一组静物,他们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想法也不会完全相同,作业所呈现的画面效果自然各异。这正是艺术个性在起着决定性作用。这才是正常的,反之,是不正常的。艺术是艺术个性的产物,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说过:“科学是我们,艺术是我”。[1]在数学的解题过程中,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求证,答案却是唯一的。而美术作业,则不但要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表现,而且永远不会有唯一的答案。可奇怪的是:学生的作业往往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这是美术教育的失败,是学生的艺术个性弱化的具体体现。在学生学习绘画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艺术个性的把握是模糊的,无意识的。很容易被动地模仿。从众心理作怪,不敢肯定自己与其他同学艺术个性的差异,导致他们在画画的过程中,注意力往往不集中在自己画面的特点上,而是急于弥补与其他同学画面效果的差距来迎合老师的某种要求。如果认为这是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那将是大错特错。“美术教学中,教师用强制的方法,使学生的作业呈现出同样的特色或许是成功的,但在美术教育的意义上则是失败的”。[2]这是一种单一的模式化教学,会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并追求那些程式化的要求与标准,被动地描摹对象。也许,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能力可能会有所提高,但对对象所应有的情感和敏锐性也在一天天大打折扣。结果,学生一天天变成了没有自己想法的个性麻木的被动主体,没有或不习惯用自己的语言讲话,使原本鲜活的艺术个性一天天萎缩,以至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个性随之丧失。如果可以把这看作一种失误,那么,可怕的也许并不在眼前,而在未来!代价实在太昂贵了!因此,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承认艺术个性的差異,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去运作,切不可用等同划一的模式加以衡量。我们总是讲:“要尊重第一感受”。这个“第一感受”实际上是说艺术个性被激发的一刹那所获得的独特感受。当学生面对使他感动的画面或静物时,都会或多或少地流露出自己的艺术趣味。这就要求在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艺术个性,尊重他们在学习中的差异。不但要加以肯定,而且还要根据这种差异展开机动的教学,促进艺术个性的发展。

再次,美术实践活动是美术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只有在美术实践活动中,艺术个性经过反复锻炼、强化,才能发展起来。“假如一个人它想表现自己的思想,那么重要的是表现的方法,而非内容,重要的不是‘什么而是‘如何”。[3]表现方法是艺术个性的媒介,是以艺术个性为依托的。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探索自己的表现技法,去自由地表现,而不应该局限于某种固定模式的限制,应大胆地把自己的艺术个性始终贯穿于创作和描绘的全过程。在艺术个性得到检验的同时获得更具有有价值的表现方法。比如,在水墨课程中,应更强调形式感和实验性。可以暂时抛开具体的模特,暂时摆脱传统笔墨技法的束缚,用自己认为可以控制的手法主动地构筑画面。由于水墨存在一定程度的偶然性。会在画面上形成意外效果。然而,这种偶然效果一旦经过筛选和研究,将会成为一种经验并有效地丰富学生的表现方法。从而更有力地为发展艺术个性服务。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实践活动是学生艺术个性的生成和发展提供温床。所以,进行美术教育,一定要实施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

还有,美术教育尤其要不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教材是活的,不是死的。教师是向导,不是拐棍。因而,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主体。固定的模式化教学,无视美术自学性很强的特点,使学生把教材看死了,整天围着教师转,要求教师有问必答,百答不厌,而自己不大去动脑子。这样,课上学习和课下自学没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太有害了!其实,自学特别有助于培养主体意识的确立和提高。在自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往往获得课上难以获得的感受,从而活跃了思维,扩展了眼界。我们完全应该鼓励让学生依自己的兴趣去选择课外的学习内容。兴趣即为个性。在这种有兴趣、有目的的自学活动中,自然大大有利于学生艺术个性的生成与发展。所以,美术教育不但要关注学生课上的学习质量,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自学的成果。教师要在了解学生个性发展趋向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及时向学生提出指导意见,帮助学生确立艺术个性,发展艺术个性。

最后,评价。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有效方式。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科学地评价一个学生的作业并非易事。因为,在这种评价的过程中,没有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如果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评判,就等于无视学生艺术个性的存在。这样做显然是不对的,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作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有的粗放,有的细腻;有的颜色华丽,有的色彩单纯。当然,更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判断作为评判的标准。“美术的表现性特点决定其评价要遵循注意学生表现个性的差异,不能像数理化史地那样有划一的标准。这既是美术学习评价的难点所在,也是必须遵循的原则。个性原则是为了保护学生的艺术个性,无个性便无艺术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我们的评价应该更重视学生的艺术个性在画面中的发挥,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够进行能动创造,较之以前有没有明显的进步。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要对学生多下工夫,积极地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我们的美术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我们的评价更不是为了选拔。能够在评价的同时把学生的艺术个性放在首位是绝对必要的。评分打成绩绝不是评价的目的,可是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却把成绩看作对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学习能力的有效界定。因此,能否做好对学生的评价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和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在评价的过程中,对学生艺术个性的肯定就是对学生学习的最好評价。同时,学生的艺术个性能否被挖掘、培养和发展也是对教师工作评价的标准。二者是相互联系的。而且,我们的评价应更具透明性,我们的评价也需要学生的参与。需要和学生共同完成。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更明确地了解教师评价的标准和目的。在参与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对作品的解释,了解学生的创作意图和艺术个性差异。及时对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有效鼓励学生发挥艺术个性,为以后的教学奠定基础。评价应该始终关注学生艺术个性的生成与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艺术个性,更需要教师有一种宽容的心态。宽容是一种修养。要在自身个性鲜明的同时,接纳学生的艺术个性。“宽容最重要的是对富于个性的人与富于个性的思想的宽容。个性就意味着差别与多样化。而多样化总是优于单一化,因为多样化包容了即使是最好的单一化。只有接纳多样化才能宽容个性。对于富于个性的人与富于个性的思想,仅仅宽容仍嫌不够,还应该努力发现并诊视这种个性中所包含的极其宝贵的因素”。这就要求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艺术个性特别有益。

今天,我们的社会正在高速发展,需要有大量的富于创造性的人才。美术教育在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以传授美术知识、技术技能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无论是基础美术教育还是专业美术教育,都应促进学生艺术个性的生成与发展,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邓福星.美术教育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2]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

[3]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促进个性美术教育
筑巢引凤共建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赢
“体验式旅游”促进吉林省旅游资源优势的作用研究
语言表达重“个性”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活化经营管理机制 促进国有林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