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球专项教学中的应用
2017-05-31吴嘉驰
吴嘉驰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体育比赛的需求也随之提高,那么对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球专项教学的要求也随之而变。对于高校生来说,体育运动是十分必要的,专业网球是使学生受益匪浅的锻炼方式。同时专业网球作为高校受欢迎的运动之一,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有利于提升学生合作意识,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高校专业网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还要重视专业网球的训练方式,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提高专业网球的步法训练效果。本文以“步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球专项教学中的应用”为题,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高校体育 专业网球 专项教学 步法训练
中图分类号:G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9-5349(2017)08-0164-01
专业网球的训练是提高学生体育素质的手段之一,步法训练与专业网球的结合成就精彩的专业网球比赛。为什么要不断探析专业网球的教学有效方式呢?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当前的高校专业网球比赛,同时为满足学生应对比赛所必需的身体素质的要求,专业网球这一项体育运动的方式也要跟随改革创新的脚步,在基础训练上有更多的改革创新,即步法训练法与专业网球结合运用,达到更好的专业网球的训练比赛效果。
一、高校专业网球的步法训练的现状
(一)教师方面
作为专业的网球教师,教师的能力高低决定着其专业网球教学的水准。有些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对于专业网球的了解不足,在教学专业网球时并没有系统的进行教学。所以在教师的选择上,学校不光要看重教师的综合知识素养,还要注重教师的经验。同时教师和学生都忽视了步法训练,严重制约了网球的发展。
(二)学生方面
一些学生对步法的掌握不足, 导致击球稳定性不够,成为了训练中的难题之一。在训练比赛过程中,如果步法速度较慢或是没有及时准确到位的话, 就会导致身体重心不稳,击球就会失去力度,没有攻击性。由于近年来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普遍下降,身体机能减弱,而上专业网球课练习难度大,这也影响了学生参与专业网球课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高校专业网球教学效果。
二、高校专业网球中步法训练法的应用
(一)更新教学理念
传统的专业网球课堂教学方法是教师作为主体,向学生讲述专业网球理论知识,然后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进行练习,学生在学习一定的时间后,掌握技术动作。然而对于专业网球这一专项教学来说,步法训练法是提高专业网球步法训练的有效方法。步法训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专业网球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在专业网球的步法训练中的自觉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机会,通过小组分组比赛学习,在这样较为自由、积极的氛围下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培养团队意识以及合作精神。同时使得学生在专业网球的步法训练过程中,理解网球运动的竞争性。使学生重视体育运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以及集体精神,有效提高专业网球的步法训练效果。
(二)步法训练法的应用
在体育改革的视野下,“健康第一”是专业网球教学的主旨。在专业网球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训练中提高专业网球技能,同时步法训练对于运动员来说,不仅可以正确选择合适的位置所采用的移动步法来进行合理的击球, 而且还能加快移动的速度,使得运动员可以快速到达准确的击球位置来击球,从而提高了网球击球的效果。专业网球结合步法训练法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掌握专业网球的基本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网球击球质量。
(三)因材施教
对高校专业网球的学生来说,每个学生的体能、体格状况不一样,那么就要求教师要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步法训练方案,使学生在步法训练中提高专业网球技能。同时作为一线教师,要有效调动学生在专业网球的步法训练中的积极性,使步法训练对学生击球中的稳定性有所提高,有利于学生在训练、比赛中网球技能的发挥。以学生为主的专业网球的步法训练中,要合理利用课堂上的教学资源,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专业网球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能有效掌握专业网球课上基本运动技能,真正实现身体、心理、社会健康的三维健康。
三、结语
总之,步法训练的出现,使得专业网球的比赛训练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两者的相互融合能使学生在比赛和训练中爱上专业网球,在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专业网球击球质量,促进体育教育专业网球技战术水平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梁.步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球专项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6.
[2]王淼.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球课实施DV即时反馈教学的实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
[3]张谦.体育院校网球选项课运用异步教学法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5.
[4]刘亚平.功能动作训练体系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球发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责任编辑:于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