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信贷促进绿色创新经济发展研究

2017-05-31周婷

经济师 2017年5期
关键词:绿色信贷政策措施挑战

摘 要:发展绿色创新经济不仅需要供给端以技术变革为核心的效率改进战略和需求端的适度消费战略,还离不开绿色新政的政策法规支持和虚拟经济领域的绿色信贷推动。文章从绿色信贷与绿色创新经济的关系入手,针对绿色信贷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从财政政策、信贷政策、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的资金引领、金融机构内部环境风险评估、金融监管统计和考核推动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绿色信贷 绿色创新经济 挑战 政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0;F205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137-02

由于生态环境的极限和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经济难以继续以消耗额外水、能源和原料,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新一轮增长。德国魏伯乐(Ernst Von Weizsacker)教授等曾提出,新一轮的世界经济长波是绿色创新长波,即“绿色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其显著特点包括原料生产率的高速增长、基于产品与服务的系统设计、遵循自然法则设计的仿生学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将经济“变绿”成为创新的主要形式,即绿色创新经济。笔者认为,发展绿色创新经济不仅需要供给端以技术变革为核心的效率改进战略和需求端的适度消费战略,还离不开绿色新政的政策法规支持和虚拟经济领域的绿色信贷推动。

一、绿色创新经济与绿色信贷

俄罗斯经济学家康德拉基耶夫(Nikolai D.Kondratjew)提出、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发展的世界经济长波理论认为,18世纪以来,以30年至50年为周期的科技创新与产业更替推进了工业化发展。魏伯乐教授、诸大建教授等绿色经济的研究者强调,自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正进入第六次经济长波。区别于过去五次长波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的传统工业革命,当今世界的绿色创新经济是倡导提高资源生产率的新的工业革命。“绿色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也是资源生产率增速超过劳动生产率的第一轮经济长波。

笔者认为,“绿色信贷”是指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的投入,产生生态环境效益,以支持绿色创新经济的发展。判断该笔信贷资金是否是绿色信贷,重要标志是看其支持的经济活动,能否提高资源生产率,即单位资源投入或单位环境容量的经济/服务产出能否增加。具体的判断指标,如是否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单位资源投入的产出),或降低了空气、土壤和水污染,保护了生态多样性,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是否适应或减缓气候变化并发挥协同效应等。

就宏观经济而言,发展绿色信贷,可以有效减少资金流向破坏自然资源的价值创造活动,转而流入保护自然资源的经济活动。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也需要发展绿色信贷:一方面,绿色创新经济的发展会带来资源的重新配置,有可能影响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资产的收益和风险。另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绿色信贷支持绿色创新经济,不仅体现了银行的社会责任,而且能改善自身的信贷结构,在更具有长期发展潜力的新兴行业中拓展业绩增长空间。“国际能源机构(IEA)、世界银行(World Bank)、经合组织(OECD),以及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的研究报告所提供的一些相关估算表明,在未来十年内,全球主要绿色领域(如建筑、能源、基础设施、水以及污染治理等)的投资需求将达数十万亿美元。”“2014年可再生能源占全球能源市场新增产能的比重约62.5%,电动汽车市场规模扩大了60%。”{1}2016年以来国内严重的雾霾,带动了口罩、空气净化器、空气监测仪等产品的销售。适应于绿色创新经济的发展,绿色信贷的发展潜力巨大。可以预测,清洁技术、节能、生态环境修复等绿色创新经济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将发展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业务中新的客户群。

二、发展绿色信贷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过去10年间,绿色信贷取得一定进展,但在信贷总额中所占比例仍较小,发展面临挑战。2014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7.59万亿元,其中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占其各项贷款总额的比例为9.33%。{2}尽管许多国家通过税收、财政补贴、罚款等政策,提升了部分项目的收益率,但绿色创新经济领域的投资,仍因外部性难以内部化、发展初期风险较大、投资回收期较长等原因,在银行现有贷款评价体系中,难以获得融资支持。

1.外部性内部化的难题影响了投资收益率。绿色信贷面临最重要的挑战,就是如何有效地将生态环境的外部性内部化。对绿色投资而言,是“正”的外部性;对污染性投资而言,则是“负”外部性。因市场难以获取可用的生态环境信息和缺乏有效的内部化途径,导致绿色投资不足,污染性投资仍得到信贷支持。

尽管资源生产率的提高,部分可通过经济回报在企业/项目收益率指标中直接体现,但对于降低空气、土壤和水污染等正外部性效应的投资,却很能直接内部化,导致这类项目的这部分价值在贷款偿债率测算中被忽视。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例,受建设成本、送出条件等因素影响,如政府不给予慷慨的能源入网补贴,将生态环境外部效应内部化,则较难满足银行授信的收益率门槛。所以,生态环境效应内部化的系统设计和政策法规,是推动绿色信贷发展的重要保障。

2.绿色创新经济发展初期投资风险较大。当能源和原料的价格偏低,生态环境尚未恶劣到影响生产和生活,政府的政策不足以使绿色项目的外部性完全内部化时,市场对提高资源生产率的科技创新的接受就相当缓慢,导致绿色项目的投资风险短期内仍较大。这类项目将较难获得信贷支持,绿色信贷的发展相应受限。

3.贷款期限与项目投资期的错配。绿色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因建设成本高、投资回收期长,大多比传统项目更依赖长期信贷资金的支持。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负债期限较短,难以提供长期、大额的信贷资金支持。

4.金融机构对生态环境风险的评估能力不足。信贷决策方面,由于绿色创新经济正处于发展阶段,金融机构对绿色技术变革是否在经济上可行,对于识别和量化其信贷资产因生态环境因素引发的信用、市场风险的分析能力不足。这将导致金融机构低估污染型、低资源生产率投资的负效应,高估绿色投资的风险,也使得污染型、低资源生产率投资获得更多的信贷资金,而绿色投资却缺乏信贷支持。

银行整体风险管理方面,Basel II和Basel III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均有成熟的计量体系,但对于生态环境风险的准确计量,尽管一些机构已经开始探索环境敞口对信贷风险的影响模型、绿色信用评级体系,但尚未进入广泛应用阶段。

三、完善绿色信贷机制,推进绿色创新经济发展

信贷绿色化的进程,在不同的国家正处于不同的阶段。在G20国家,许多银行已开始将生态环境因素纳入信贷决策过程。在我国,一些银行已经开始推出“环保一票否决制”、“排污权抵押贷款”等。2015年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方案》提出,建立绿色金融体系,推广绿色信贷。针对我国鼓励绿色信贷的政策还处于原则层面,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贷款的政策较多,但支持绿色创新经济的可操作性政策较少的情况,可探索从以下几方面完善绿色信贷发展机制。

1.建立支持绿色创新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提升贷款项目收益率。如对符合绿色创新经济的公司/项目贷款,提供政府增信或担保、政府奖励、财政贴息、免税或税收返还等政策,提升项目收益率,以帮助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信贷支持。

2.建立支持绿色创新经济的信贷配套政策,在行业内培育成长性企业、龙头企业。(1)引入专业担保公司,完善节能低碳、生态环保项目的担保机制,分散绿色信贷的信用风险。(2)设立专项基金,通过股权投资,降低绿色创新经济项目的贷款资本金,提升偿债覆盖率。

3.发挥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贷款的资金引领作用,支持绿色创新经济发展。国家在《关于进一步利用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的通知》(发改农经[2017]140号)中提出,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為林业政策贷款项目提供长周期、低成本的资金支持,贷款期限可达30年(含不超过8年的宽限期),贷款利率体现优惠原则。如能进一步扩大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贷款的支持范围,将有利于促进绿色创新经济加快发展。

4.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覆盖所有信贷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估机制。当前阶段,低估生态环境风险,将直接影响银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适应于绿色创新经济的发展,在银行的贷款决策中,也需要对生态环境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如项目选址是否符合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资源消耗率是否符合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的要求。政府监管部门可指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企业环境风险评估体系,对企业的环境风险进行评级,并配备相应的监管资本。

5.政府监管部门建立针对绿色信贷的统计制度与考核监控制度,明确贷款人的环境保护法律责任和尽职免责要求,并在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抵押补充贷款、再贷款和贷款风险权重方面,给予绿色信贷发展较好的银行以优惠政策,调动银行加速发展绿色信贷的积极性。

注释:

{1}.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R],2016:1

{2}李若愚.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6,(1):58

参考文献:

[1] 邓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深意[N].人民日报,2015-8-16(7)

[2] 魏伯乐,查理哈格罗夫斯.五倍级——缩减资源消耗[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 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R],2016

[4] 黄勤,周婷.主体功能区制度及“十三五”实施重点研究[J].开发性金融研究,2016(1):28-35

(作者单位:国家开发银行四川省分行 四川成都 610041)

(作者简介:周婷,国家开发银行四川省分行,高级经济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资源环境经济。)(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绿色信贷政策措施挑战
《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节选)
12项移民出入境便利政策措施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