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民族院校国家助学金政策实施的对策思考:基于G校的实践
2017-05-31李晓娅
李晓娅
摘要:我国高校国家助学金政策是政府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无偿资助保证其能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的一项促进教育公平和保障每个公民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与权利的重要举措。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G 民族大学的国家助学金政策实施情况进行探究,总结其在实施国家助学金政策的具体做法,揭示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强民族院校国家助学金评定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健全民族院校贫困大学生诚信机制、加强对民族院校国家助学金实施全过程的监督等方面完善民族院校国家助学金政策实施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国家助学金 民族院校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140-03
高校国家助学金的有效实施,目的在于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确保让每一个大学生都能享受到公平教育的机会,是政府实施的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有助于推動教育公平。而目前高校国家助学金制度进入了新阶段, 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全覆盖,因此,通过对G民族大学的国家助学金政策的探究,从而为国家助学金政策实施所面临的困境和对策提供具体实例,对完善我国高校助学金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族院校国家助学金政策实施的具体做法:以G民族大学为例
(一)G民族大学贫困档次的划分及认定标准
G民族大学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贫困程度划分为三个档次,分别是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家庭经济突然事件特殊困难和家庭经济困难。
一是认定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标准:主要是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农村特困家庭的学生;或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G民族大学所在地当年城镇居民社会保障标准,但有一些突发事件,如因病因灾致穷的,致使家庭经济困难。二是认定为家庭经济突然事件的特殊困难的标准:有特殊情况如家庭遭遇重大疾病,或者遇到不可抗力如遇到重大事故与自然灾害等突发重大事件,致使贫困家庭学生因病因灾致贫,或丧失了工作能力或筹措资金的能力,不能承担起在高校就读的学习和生活等日程费用开支。三是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标准:家庭人均月收入高于G民族大学所在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低于G民族大学所在地城市发布的当年最低工资标准(以G民族大学所在地城市为参考)的学生,或者收入虽然高于G民族大学所在地城市发布的当年最低工资标准(以G民族大学所在地城市为参考),但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导致经济困难的学生。
(二)G民族大学贫困生认定流程
一是学生个人申请。学生本人填写高校贫困生申请表,申请表需附有学生户籍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的《G民族大学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或者其他证明材料。二是班级民主评议推荐。由各班级组织本班同学进行民主推荐,在班级推荐的基础上,班级评议小组进行综合民主评议,将评议结果填入学生申请表并报二级学院专门认定的工作机构。三是各二级学院认定工作机构审核、公示、录入。二级学院认定工作机构对班级的认定情况进行核对、查验,通过走访、调查等对入选名单进行审核和评议,通过审核后再公示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将审核意见填入学生申请表并汇总报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同时将贫困档次录入贫困生认定管理系统。四是学校审批。学校资助管理中心对二级学院报送的材料进行核实汇总,报学校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同时,对贫困生认定管理系统的数据进行核实和管理。
(三)G民族大学2015年实施国家助学金政策的成效
根据该校资助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提供的数据,该校2015年贫困生人数为7134人,占在校生人数约为44%。其中2015年通过国家助学金资助的贫困生人数为4804人,占在校生的2901%,资助比例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其中占全校贫困生的67%,意味着大部分的贫困生都得到了资助。在受资助的贫困生中,获得国家一等助学金的学生人数为1373人(一等助学金为3500元/年人),占资助总数的2858%,获得国家二等助学金的学生人数为3431人(二等助学金为2800元/年人),占资助总数的7142%,总资助金额约1441万元。
从G民族大学最近一年度的实际资助成效看,我国高校国家助学金政策为解决民族院校贫困生生活和学习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出两个特点,一是资助范围广,学校的大部分贫困生都获得了资助,资助比例占到全校在校生近30%,超过全国平均23%的资助比例,体现了国家对民族院校家庭困难学生上学问题的高度重视;二是资助力度大,一等助学金资助金额达到每生每年3500元,二等助学金资助金额达到每生每年2800元,总资助金额超过千万元,为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效减轻了生活负担,解决了实实在在的问题。这些看得见、体验得到的实惠,使民族院校少数民族贫困生亲身感受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享受到公平公正的教育。
二、G民族大学国家助学金政策实施的调查分析
国家助学金政策关键在于实施,研究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才能将政策更好地贯彻落实。因此选取G民族大学作为民族院校的调查样本,通过选取文、理、体育及艺术等门类的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1000份问卷,共收回993份,回收率占993%,其中有效的问卷为984份,有效率达到984%。问卷设置重点是调查对象对国家助学金政策的认识、执行情况、实际效果等方面,试图通过问卷掌握学生层面对G民族大学落实国家助学金政策的一手资料。
第一,学校对国家助学金政策宣传不足,引导不够深入。调查表明, 绝大多学生认为国家助学金制度的设立能够有效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可以正面激励广大学生努力学习,起到了有效的导向作用,也可以有效促进广大学生成长成才,有效促进教育公平。但仍有553%的学生提出,对国家助学金的设置没有关注,不太清楚。如表1。在现阶段国家对助学金已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全覆盖,在不同的教育层次都设立了国家助学金,因此对助学金的认知程度的全面覆盖也是有必要的。
第二,在对国家助学金指标分配的合理性的调查中,如表2,有8961%以上的学生认为,学院分配的国家助学金名额与所在班级的实际贫困人数的匹配还是比较合理的,但仍有超过10%的学生认为不合理,说明指令式下达助学金名额指标的做法还是有欠妥之处,可能会造成资助的不公平。在国家助学金评定标准和准确性的调查中,如表3。对于国家助学金认定标准,有近50%的学生认为,能够获得助学金标准更多依据家庭情况和学习成绩,有389%学生认为主要根据家庭情况确定,有955%学生认为取决于学习成绩,由此反映出,大部分学生认为,国家助学金的评定更多考虑的是家庭困难情况以及学习成绩,大多数获得助学金的同学都是家庭贫困且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学习成绩较差,即使家庭条件再贫困也未能拿到国家助学金。而对于贫困生资格认定的准确性,从问卷题目“您那有没有家庭不困难,却获得助学金的同学”和“您那有虽然家庭很困难,却未能获得助学金的同学”的回答结果看,总体上,民族院校学生对现行贫困生资格认定的准确性还是比较认同,当前的国家助学金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基本能够有效将高校贫困大学生认定出来,能够有效保障符合条件的贫困大学生获得国家助学金,但同时也反映出,在政策执行和监督与认定的过程中,仍有认定不准确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第三,参评资格审查工作应更透明。为了测试助学金政策执行的透明度, 我们设置了“您认为学校对国家助学金学生参评资格审查是否到位”,结果如表4。从调查结果看,仍有236%的学生认为对国家助学金的参评资格审查“不到位”。这说明还有不少学生对这一环节存在质疑,反映了资格审查工作存在的不足。
第四, 应加强对受助者消费的管理与引导。在获得国家助学金的用途调查中,我们发现国家助学金对受资助群体生活状况的改变很大,因为国家助学金的使用大部分用于日常生活开支,但用在购置学习用品的只有1538%的学生,说明国家助学金用于学习方面的学生很少,反映出国家助学金更多地体现在“助困”,对“助学”的作用弱化。如表4。
三、完善民族院校国家助学金政策实施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民族院校国家助学金评定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国家助学金实施的全过程中,要加强思想引导,特别是要加强诚信教育,高校相关实施部门和各二级学院学工部门的领导与老师,在宣传国家助学金制度的同时,注重从精神上和心理方面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正面引导,着重强调其在申报过程中的诚信,特别是家庭经济的困难的真实性,以及在班级评选过程中民意投票環节,杜绝拉票和贿选等行为的产生,杜绝虚假申报,明确其弄虚作假行为的惩罚措施和严重后果。让他们认识到助学金评定的严肃性,学校通过这些前期教育,秉着客观公正的态度来评定,使那些准备在助学金评定中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学生真正打消这个念头。同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开展自立自强典型案例教育,增强困难学生面对贫困的自信心,引导他们在学校里努力学习,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困难,通过努力提高学习成绩,掌握好本领将来回报社会。还有加强对获得国家助学金制度的学生的感恩教育。感恩这个时代和国家的资助,感恩学校和老师的关怀和人性帮助,不要以为是自己应得的。同时要摒弃当前大学生的功利主义倾向,为了获得国家助学金,不择手段。各高校资助中心的老师与领导以及各高校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要加强心理辅导教育,正确疏导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获得资助,则要好好利用这一机会努力学习,成长成才,未能如期获得,则要坦然面对,努力克服困难,更加自立自强,通过其他途径如助学贷款、勤工助学以及适当社会兼职或获得奖学金等完成学业,形成乐观向上和积极进取的心态,体现当代大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正能量和新形象。
(二)建立健全民族院校贫困大学生诚信机制
由于贫困生的认定主要在高校进行,依据的材料基本都是学生生源地、地方民政部门的证明,在证明内容真实性等方面存在很多的弊病和不足。建议在全国、省、市、县资助管理机构的统筹领导下,建立全国的贫困生数据库。按照国家发布的标准,由当地县民政部门、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对每一位考入大学的学生进行家庭经济甄别,确定该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贫富层次。这些数据在一个管理权限内进行全国联网,以供需要调用材料的资助管理机构和高校在评定资助对象时进行参考,有助于提高资助的精准性,提升我国高校助学金的科学化水平,扩大我国高校国家助学金制度的效益,减少对大学生贫困认定的“盲人摸象”现象,使学生的贫困认定更具科学化,同时也杜绝虚假材料盛行的现象,杜绝贫困评定靠投票、靠演讲等作秀活动的出现。要做好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进行跟踪记录,形成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联网机制。一方面可以作为学生在校期间奖助学金、评奖评优等方面的参考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大学生诚信档案网上查询系统方便银行和用人单位查询,从而使守信者可获得社会认同,失信者要承担失信导致的责任。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通过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他律性来塑造和固化大学生重信守诺的良好品行,褒奖守信者,惩罚失信者。因此,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诚信档案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培育大学生诚信意识形成,确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目标的过程,更是为了使恪守诚信内化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所必需的行为习惯和规范。
(三)加强对民族院校国家助学金实施全过程的监督
第一,加强对班级层面评选过程的监督。在班级评选时,由二级学院委派纪检监督小组全程负责参与监督,其目的是为了防范班级搞平均主义、特殊化等现象的出现,确保班级评选工作的规范性和公正性。第二,加强对受助学生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力度。首先,要对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及时将学生受助的情况告知其家长,实行家校联合对其资金使用进行监督和管理。其次,要求受助学生与学校签订《承诺书》,承诺对受助的资金务必合理使用于在校的学费和生活费等日常的正常开支。最后,以学生为主体,组建国家助学金使用监督小组,定期通过学费缴费情况、日常消费情况、食堂伙食情况等方面进行实地调查,切实了解助学金使用情况。总之,通过监督全程跟踪,促进助学金评选规范操作、阳光运作,真正做到公平、公正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助学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力度,积极引导受助学生将资金合理使用好,确保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将来懂得感恩父母、感谢母校、回馈社会。
参考文献:
[1] 乔孟涛,高彦君,赵晶晶. 高等院校国家助学金发放监督机制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11(10):38-40.
[2] 赵锐. 民族院校国家助学金政策实施的实效性研究——基于N校的调查[J].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13, 1(3):18-24.
[3] 安江燕,白璟.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实施现状分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4(12):58-60.
[4] 李旭,许光泉,唐永志,胡友彪,董明. 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发展困境与高校资助育对策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6):44-48.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