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药物预防联合物理预防在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17-05-31黎俊豪

中国医药科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观察

黎俊豪

[摘要]目的 分析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1年8月~2016年8月进行骨科创伤手术的128例患者其临床资料,依据不同的干预方法随机分为临床预防组(物理预防)以及混合预防组(临床与药物预防),每组各64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方法的预防效果。结果 术后混合预防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8.8%要明显低于临床预防组的65.6%,且治疗总有效率96.9%显著高于临床预防组的64.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骨科创伤手术患者采取预防性举措可有效控制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率,在临床常规预防的基础上采用药物预防以及血栓治疗的方法,可使患者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骨科创伤术;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7)04-170-03

在骨科创伤术后,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会有所升高,同时血液粘稠度也会升高,骨科创伤会影响到患者体内的上行血液流速,受到阻滞也会使下肢血流流动速度减缓。这些种种因素都易在术后诱发患者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不利于患者的恢复。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就对患者在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1年8月~2016年8月进行骨科创伤手术的128例患者其临床资料,排除恶性肿瘤以及机体伴有其他脏器疾病者,随机分为临床预防组与混合预防组,其中临床预防组患者64例,男40例,女24例,年龄21~65岁,平均(32.4±2.3)岁;混合预防组患者64例,其中男42例,女22例,年龄21~63岁,平均(31.5±2.1)岁。两组资料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皆行骨科手术进行治疗,临床预防组在手术过程中采用物理预防的方法,具体措施为:对患者的手术处理应动作轻盈,注意对盆腔周围的静脉进行保护,避免出现静脉内膜,同时避免术后患肢压迫到血管,应将患肢抬高,以此来促进静脉血液的回流。患肢的包扎使用弹力绷带,术后尽早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下肢训练,加强肌肉锻炼,促进血液回流。另外,混合预防组患者手术过程中在上述基础上予以药物预防方法,具体为:(1)手术之后12h常规行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如果患者伴有血小板减少或者是凝血障碍等病症,则可以在手术之前、手术之后使用维生素K作为拮抗剂,对其凝血酶进行良好控制,控制的时间应掌握在2~2.5s左右。(2)术后1~2周,做下肢血管彩超,探查下肢血栓的位置。取患者仰卧位,探查其髂、股静脉,再取患者仰卧位或者斜卧位,对小腿静脉、胭静脉进行检查。超声观察血管内径、管壁与管腔内回声、周围结构,对血栓的大小、栓塞大小程度进行记录。

1.3观察指标

(1)手术后,对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例数以及血栓位置进行比较。血栓发生于小腿静脉者为周围型,髂、股静脉的血栓为中央型,大腿与小腿静脉皆有血栓为混合型。(2)疗效评价:患者患肢并未出现肿胀问题,活动基本恢复正常,患肢周径差在1cm以内为显效;患者下肢仍伴随有沉重感,但是较之于治疗前症状有显著的减轻,肿痛情况减退,患者患肢周径差在1~2.5cm左右为有效;经下肢静脉造影可见患者深静脉基本恢复顺畅,但临床症状的缓解不是非常显著为好转;患者患肢临床体征并未见有显著的改善,经下肢静脉造影可见静脉并没有通,此为无效。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

术后混合预防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8.8%要明显低于臨床预防组的65.6%,经检验,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最终治疗效果的比较

混合预防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9%显著高于临床预防组的6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在骨科创伤术之后,患者血液之中会增添很多血小板,同时血液处于高凝的粘稠状态下、血流循环缓慢,会导致下肢显现出深静脉血栓。一旦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患者患肢中的血液供应、流动便会出现障碍,一方面使患肢中的皮肤色素沉着,另一方面还会使患肢出现间歇性的肿胀及跛行问题。总结导致下肢显现出深静脉血栓的因素,可以归纳为:(1)血液高凝而且粘稠;(2)血流循环速度变慢;(3)下肢有制动现象。通过合理的预防,可以使患者在骨科创伤术后快速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临床已有研究表明,在进行骨科创伤手术之后,较之于创伤前,患者的血液粘稠度会相应增高,如果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患者下肢的血液循环与肢体血液供应,有些患者还会伴有发生患肢色素沉着。当下肢神经静脉血栓发生脱落之后,还可能会诱发患者发生脑栓塞、脑梗塞等并发症状,继而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如果血栓长时间发展不脱落,还会导致患者的下肢皮肤发生溃疡、皮炎或者是间歇性跛行等后遗症。针对于此,如果在临床治疗时不能予以有效的举措,则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降低其生活质量,所以,采取积极、有效的举措来避免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保证患者预后状况得到改善的关键举措。

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处理举措,旨在通过对患者使用药物抗凝治疗,术后督促患者尽快进行康复治疗等方法,来改善其血液凝集的状态。提出预防性的处理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骨科创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

在对患者采取预防举措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点事项:(1)止血的止血带使用时间不宜太久,且不能予以很大的压力,应注意对手术时间的控制;(2)若患者在骨科创伤术之前便伴有高凝的血液状况,应使用抗凝药先对其粘稠度进行改善;(3)术后尽早引导患者进行运动、锻炼,这样可以使患者的下肢肌体实现快速、自主的收缩,有利于其下肢静脉顺利回流。

本次研究同样得到这样的结果,术后混合预防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8.8%要明显低于临床预防组的65.6%,经检验,两项数据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混合预防组患者发生的1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中,有4例为中央型、2例为混合型、6例为周围型,临床预防组发生的4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中,中央型、混合型与周围型各为8例、22例与12例。从该结果也可以看出,对骨科创伤术患者采取预防性的举措可降低其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另外,混合预防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9%显著高于临床预防组的64.1%(P<0.05),这也进一步表明采取积极的混合预防举措,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

总的来看,对骨科创伤手术患者采取预防性举措可有效控制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率,通过临床常规预防、药物预防以及血栓治疗的方法,可使患者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观察
老年髋部骨折中运用早期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分析
骨科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
加味桃红四物汤口服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低分子肝素钙用量的临床观察
氨溴特罗治疗儿童急性支气管炎临床观察
高海拔地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彩超检查的临床价值分析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腹部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万迈舒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