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人才培养视角下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2017-05-31董潇潇
董潇潇
摘要:随着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创新型人才要求高校课堂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教学内容要博而深。但是目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低阶能力倾向严重,学生缺乏主体意识。本文从教师、学校、学生三个层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 课堂教学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147-01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人格、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是具有高度责任感和相当独立性的人,是具有博专结合的知识的人,是拥有健康体魄的人。
(二)课堂教学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载体,教师按照课程要求实施教学活动,学生依靠教师讲授内容完成教学目标,二者之间教师具有绝对权威性。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对高校课堂教学的要求
(一)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
创新型人才要求具备创新的能力、精神和人格,这些要求迫使高校课堂教学不仅仅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必须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如教师在课堂上不再以主导者自居,而是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思考,自我判断,教师要学会放开课堂,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独立解决出现的问题,在这种锻炼中,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培养他们的全面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博而深
传统教学学科划分界限清晰,但是创新型人才对知识的掌握往往博而深,這种知识体系有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产生。因此,高校课堂教学内容要符合这种博而深的要求,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既要强调本学科专业内容,体现本学科前沿领域,同时要兼顾横向学科内容的安排。在博而深的知识框架下,学生一方面可以拓宽视野,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本学科领域有深入研究,综合知识下,刺激他们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高校课堂教学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因素
(一)培养学生低阶能力倾向严重
低阶能力是以单一的思维完成所学记忆任务、解决简单心理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之下,学生很机械地完成教师所教任务,不会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它是一种被动的学习。长期以来,我国所实施的教育模式使得高校教师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低阶能力,学生课堂听课是否认真、成绩高低、笔记做得如何是高校教师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但是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则关注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高校教师在培养学生能力的思想上严重滞后。
(二)学生缺乏主体意识
长期硬性教育使得很多学生进入高校之后没有课堂主体意识,他们仍然像以前在高中或者初中的学习一样,不参与课堂,只是很被动地进行学习,没有主动探究问题意向。我国教育改革已进行多年,虽然在有些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有所提高,但是不可否认,这种主动性大多数时候是被迫的,都是被“教师点名”的,大多数学生是不愿“抛头露面”在众目睽睽之下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这样显得很“另类”。
四、解决途径
(一)高校教师以培养学生高阶能力为目标
高阶能力要求学生学会思考并解决复杂系统的问题,它以高阶思维为核心。这种能力是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在高校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为学生会主动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拥有自我认知意识,自我评价标准,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并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有创新能力。因此,作为高校教师,要以高阶能力为培养学生的目标,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二)淡化学科界限,加强学科横向拓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个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交叉,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对知识要求的跨学科性使得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要淡化学科之间明显的界限,对横向科学要不断拓展。因此,高校首先要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安排,敢于打破传统,重组本学科内在知识结构。其次,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尤其要跨越人文与理工学科之间的鸿沟,理工学科学生要有人文学科学生的素养,人文学科学生要学习理工学科的基础知识。为此,高校教师不仅要研究本学科内的教学内容,还要学习临近学科的基础内容,以将这种知识融会在课堂中,拓宽学生的认知。
(三)鼓励学生创新学习和自我学习
学生的创新学习和自我学习都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创新的能力,但是在目前形势下,这种能力的形成需要高校教师积极鼓励。如高校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再以期中、期末成绩和课堂笔记作为重要参考,而是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资料搜集的过程、信息提取的能力、观点生成的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苏志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2(17).
[2]李永安.我国大学课堂教学的改革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3(5).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