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色彩物理指纹与色彩脑机意识交互纠缠

2017-05-31缪维

流行色 2017年1期
关键词:色子

缪维

中文关键词:色子、色立体、色指纹、色意识、色脑交互

关键字:环境设计:色彩运用

摘要:通过论述色彩的物理属性,色彩的艺术特质,结合当今科技的发展,色彩领域最新科技成果,探讨了色彩物理光波指纹与大脑意识生理电指纹交互纠缠的现象,颠覆了原有的色彩学观念,为深入研究和发展色彩学展现了新的视野。在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将色彩理性科学与感性美学融合应用,必将有无限美好的未来。

色彩到底是什么?人们看到的色彩,对色彩的认识,发展到今天,仍然有许多的未知。关于色彩学,历来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以牛顿为首的光学物理学家,以歌德、达芬奇为首的艺术家,对于色彩学的理解和认识,各抒己见,莫衷一是。

随着科技的进步,研究手段的多样化,当代科技已经颠覆了人类的世界观!色彩学的研究和发展已经不可能在单一范畴内孤立地进行,必须将色彩物理科技与色彩意识美学融合,即光学物理学意义上的色彩学,与艺术家美学中的色彩学之间,要互相借鉴,相互依存,嫁接融合,共同促进,殊途同归,促进本学科的建设、应用和发展。

一、色彩数字化是色彩科技现代化的基础

由于我国对色彩的认知非常狭隘,所以没有专门设立“色彩学”。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色彩教学中,从中小学到高中,甚至进入艺术院校,色彩教学基本上都是由画家和艺术家承担,传授的基本上是他们对色彩的认知能力。教材内容主要阐明色彩的色相、明度,艳度,三属性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按照这些逻辑训练色彩搭配关系,都是色彩感性总结出的色彩美学理论。

色彩学与物理学、力学、化学、医学、文学、美学等等学科一样,其发展都不可能在单一范畴内孤立研究,与其它学科相互依存,互相借鉴,嫁接融合,共同促进,殊途同归。

随着近代物理光学、量子力学、脑思维意识科学的发展,特别是数码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彩色图像显示产品应运而生。彩色电视机的迅速普及,LED显示屏幕的广泛应用,人们可以在薄如纸的柔软透明材质屏幕上,迅速显示、触摸、操作和修改精致的图像,消除了人类繁重操作技术的劳累。彩色数码摄影的发明,省略了高昂胶片成本的费用,让人们几乎不需成本享受摄影的快乐!色彩图像显示技术,经过人们不断的探索、发展,促使图文再显技术突飞猛进发展,将色彩艺术和造型功能的精神享受、物质享受的图稿设计,成为容易达到的目标,使设计者能在电子显示屏上随心所欲创作,创造出达到自己意图的作品。

现代科学对物质的研究发现,在进入分子、原子、量子等微观级别后,意外非常巨大,出现了超导体、纳米级、石墨烯等革命性的材料,出现了从分子水平治愈癌症的奇迹。而最神奇的是“量子纠缠”。这让人类原有认知的色彩理论,产生了坍塌。色彩光波指纹与人脑意识产生的电生理波指纹交互纠缠。色彩与视觉相隔很远的二个量子之间,并没有任何常规联系,一个色光波出现状态变化,另一个视觉体大脑几乎在相同的时间出现相应的生理状态变化。现代量子论逻辑证明这也符合量子纠缠规律。

在现代量子科学时代,色彩中“色点”的概念非常重要。色点应该称它为“色子”。这一概念来源于法国化学家谢弗勒(Michel-Eugene Cheveul)1839年出版的图解书《色彩同时对比法则》。美国学者鲁德(OgdenRood)1879年出版的《现代色彩学》,也提出了“色点”的概念。这为色彩数字化,色彩数码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每种物质发生质的变化时,必然释放能量,并发出该物质色光谱的‘DNA指纹”,这为其他科学研究发展,促进人类探索宇宙最新奥秘开辟了新途径。同时,这些特有的“DNA”电光波指纹,可以非直接接触,使远距离物质精确测定,使地球上的人类,能够远距离鉴别、认定物质,甚至包括巨热的太阳,及其它星球上物质性质方法的原理。色彩的奥秘实在是很深很深。

随着现代色彩科学的推进,逐渐认知色彩是不同频谱的光波,是视觉神经的刺激物。色名可以用频谱曲线和数字量化或条形码来精确表述。

2016年9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天宫2号实施量子通讯,进行神秘的量子密钥分发试验,证明这种比光更小的颗粒,是不能再分割的光量子。光量子的形成,这种特性证明了色彩是非常非常小的“点”的事实。

数码成像像机和LED显示屏,生产的彩色电视都是由非常非常小的点(像素)构成的画面,都是应用空间视觉混合原理。像素越高、越密,画面图像越清晰。这是色彩物理学与脑视觉生理学融合发展的结果,是色彩认知和空间混合原理的升华。

色彩数字化的精确应用,使色彩学与现代互联网的相互融合成为可能,这也是现代设计的关键内涵。色彩远程交流认定,实现了虚拟网络交易,是产品质量色彩精确质量检测,产品认定保证的基础。

物理学家研究指出,色彩实质是各种不同形态的光谱,每种色彩光频谱产生异样特定的光谱指纹,如同超市每种商品的条形码,每种物体质变时必定会发生温度变化,甚至燃烧,都会产生该物质DNA特有的光波频谱指纹,可以远程监测认定。

国际光学学会1931年发布XYZ值平面马蹄形图色域,这是光学物理学家根据光谱曲线的色彩数字化原理而研究的,成为精确测量认定色彩的一种方式,这是一种只有数值没有对比实用性抽象色彩方式。但是,人们在应用色彩时,需要非常具象而直观标准的色样。因此艺术家和颜料化学家又发明创造了另一种色彩数字化方式。他们根据几何学原理,把色彩设想成为客观上根本不存在的各种形状的色立体。在三维的色立体中,像地理坐标位置原理一样,将色彩的三属性:色相、明度、艳度的数据,三维定位,找出每个颜色点精确位置的数据。根据色位数据制定标准色卡,这是即有数据检测鉴定依据,又有可直观对比测量的色标。这是科学的即能精确测量又有具象精确复制的双向执行的方式。后来参考色彩专家设想的色立体色彩体系。CIE在1978年改进原马蹄形色域图为LAB混色系统的色彩空间立体模型图,成为LAB值的数字化的色立体体系新的表色方法。CIELAB色体系解决了既有数据有具体色彩相貌的问题。CIE LAB色空间是基于一种颜色,不能同时既是绿又是红,也不能同时既是蓝又是黄,这个逻辑而建立的,是一个立体的、由亮度L、以及A、B两个色彩范围构成。所以数值可以描述红/绿及黄/蓝色特征。当一种颜色用CIE LAB值時,其中L表示明度值,A表示红/绿值,B表示黄/蓝值。

色彩数字化,是色彩脑机交互的关键点。世界色彩体系的研究发展,各具特色。如果用物理模型来解释的话,根本就没有“色彩”这样一个实体。色彩光谱指纹,是色彩远程鉴定原理的依据,色彩视觉刺激度形成色彩语义等等,都是光学、数学、化学、物理学与艺术美学及心理学结合创造发展的结果,这些学科的融合,不断推进色彩学的发展。

二、色彩特性对人脑生理和影视脑机的交互纠缠

颜色给予人的视觉是不稳定,非常复杂,变换莫测的。照射光色相属性的性质,光照度的强弱,光照的角度,受体表面肌理的异样,都会使色彩发生变化。色彩有“同色异谱”变化的规律:色彩受周边色彩异样对比而发生视觉改变:色彩受眼睛与被看物体距离远近而变化。掌握色彩逻辑不是单一美学知识范畴能解决的,必须依靠光学,物理化学,视觉生理学,心理学,文化地域学等协同研究。色彩学与现代脑意识电生理指纹波,与物理质变色变的光波指纹交互纠缠,符合最新量子论科技成果,并且对色彩学、色彩生理、色彩心理科学发展起着促进决定性的作用,是色彩心理,色彩语义学的物理基础,防止色彩“玄学”泛滥。

现代科学发展对色彩的认知起着很大的影响。色彩是一种光照频谱波,色彩载体材表面异样肌理反射不同的光波,眼睛视觉传达大脑生理的色感。因此色彩是由光、物、眼构成,是光(视觉光)、物(色彩载体)、眼(色波接受器),三方面复合的学科。光物眼三要素构成人脑色觉体的统一体。

视觉光:是色彩的命:色载体:是色彩的魂:眼视觉眼是色彩感觉接收器。

视色觉内的光谱就是308纳米到780纳米之间,它们之外,也有光谱,如紫外线、红外线,甚至有更多的物质,人眼对这些都没有色觉功能。

光、物、眼三项中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不能构成视觉。宇宙没有黑洞,之所以感觉是黑色,现在科学家证实,那只是人的视觉感受不到,无色感而已。还有其他目前为止,我们都无法看到的物质,称为暗物质。人对色彩视觉有三种途径:直射、透射和反射。

1.直射:原始社会人们用的火把,发出的亮光就是直射光波。后来发明了电灯,黑白电视,近年又制造出彩电、电脑及LED照明和LED显示屏,显示的清晰度非常,这些都是光波直射技术。LED投影显示技术创造了无限巨大的图像,几届奥运开幕式都创造了不可想象的空间巨大彩色画面,使人们得到色彩视觉的精神享受!

2.透射:在应用投光过程中,可以在透明材质中加入各种物质,阻挡不需要的光谱通过,过滤掉不需要的或对人有害的彩色光谱,控制不同的色光通过透明体加以应用。天津理工大学与邯郸玻璃厂研制生产各种滤色玻璃,有效控制透射的色相。因为植物都是有机体,成长时喜欢红光波,它们受红光波照射生长极快。用滤色玻璃盖起的植物棚,只许红光谱通过,只让红色光谱照射植物,植物生长速度极快,经济效益惊人!滤色玻璃镜片能防止紫外线伤害眼睛,有保护眼睛的功能,这也是应用透色材料中添加物质的原理。

3.反射:是指不同性质的载体,产生不同性质的反射光谱。地球上唯一的自然光源是太阳,太阳光到达地球表面时有一个很广泛的光谱,其宽度在290纳米到1100纳米之间,人类的肉眼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部分,我们把它称为可见光,按照从长到短的顺序依次为赤、橙、黄、绿、青、蓝、紫。

除固有色外,影响这个固有色的色彩视觉的另一种因素,与色彩载体表面的材质性质相关。如:同一色的黑,其中黑玻璃、黑粗痂、黑丝绒、黑陶、黑瓷,给人的视觉是完全不一样。表面肌理由于纹路、肌理、凸凹、起伏、粗糙、细腻纹理的程度,产生异样的反射光谱,给人不一样的色彩视觉效果。

现代隐形变色技术,就是通过表面涂料或包装材质,改变反射光波频谱,或改变反射方向,将反射光波改成为散射或折射。如同在青岛海边观望,有时可能看到远方景色的海市蜃楼,而看不到眼前真实物体颜色。利用色彩改变反射的方向,将直射改变为折射或散射,达到隐形的目的。这在现代军事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深入研究和开发。

三、人的色彩视觉

感觉色彩的不是眼睛,而是大脑。眼睛和感光设备是光谱视觉接受器,色彩是通过视觉导入大脑感受到的。眼睛视网膜上分布着两种视觉感光细胞,生理医学家称为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每人约有600-700万个呈圆锥状的红、绿、蓝三种色感锥体细胞群,有12000-13000万个呈圆柱状的黑白杆体感应细胞。锥体细胞对色彩敏感,锥体细胞分布在视网膜凹形中央光心附近,需要达到一定的光强,才能发挥作用,捕捉到色彩的信息作用。光线亮度需要在0.01 cd/m2以上的照度,才能捕捉到色彩的信息。太微弱的光照,色感细胞不能工作,扑捉不到彩色光波信息,只能看到黑白的影像。照度太强,眼睛只有感受到一片刺眼的白色,甚至会伤害视神经。杆体细胞的敏感度是锥体细胞的一千倍,杆体细胞在视网膜上仅对黑白敏感只捕捉黑白影形信息。

视觉感应时间,15毫秒人眼才能看到物体,而图像清晰需要150毫秒。眼睛瞳孔具有自动调节大小控制光波进入量,能使眼底色感细胞舒适地接受光波。

人眼睛的视觉有“明适应”和“色适应”特殊功能。

1.明适应一由暗到亮的环境时,1 Min人眼就適应了。

2.暗适应一由亮到暗的环境,眼看不清周围的物体,15 min后,人眼重新适应了新的亮度水平,40 min视觉才能达到完全适应。

3.色适应-颜色恒常性的外界条件发生了一定范围的变化后,人们对物体的颜色感觉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大脑通过视神经感受色彩,并受照度强弱和时间长短的限制,这一理论是艺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照度太弱,看不到色彩:照度太强和闪动太快,通过眼睛接受的极强的光谱,刺激大脑,迫使观众产生眩晕,视觉功能遭受伤害。现代很多电视节目使用大量LED显示屏当背景,不符合色彩生理规律的过度闪动造成严重的色视觉污染。色彩与视觉生理医学紧密相连,我们需要进一步掌握色彩视觉生理科学规律,掌握眼睛视觉理论。美国威斯康辛医学院的杰伊奈兹(Prof.iay Neitz)VisionScientist-Medical college of Wisconsin.USA。是一名视觉学家,他从单细胞怎样感到视觉的研究证实,视觉实质是光合作用。

人类感知色彩的能力非常强,公认的人的视觉能感知分辨的色彩有1000多万种。色彩光波刺激对视感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再通过多巴胺液体与神经传导到大脑,产生色觉。

人有白和黑、红和绿、黄和蓝三对色彩感受即:

1.白-黑 是对立的 白减少黑增加或相反

2.红-绿 是互补的 红减少绿增加或相反

3.黄-蓝 是互补的 黄减少蓝增加或相反

根据视觉专家T.Young研究,视网膜上有三种独立的感色细胞。这与CIE国际光学学会LAB色彩空间理论的三色学说不谋而合,即各自选择性地吸收光谱中红色、绿色、蓝色的色光,同时每个感光物质又可单独地产生黑和白的反应,即在强光作用下产生白的反应,在无色感刺激时产生黑的反应。视网膜上有三种视感细胞,由于它们受不同光波的刺激,分别产生六种不同生理传导信号,通过多巴胺转入大脑产生色觉。所以感受色彩是大脑而不是眼睛,眼睛只是色光接受器。

由此总结出色彩空间混合规律。人们非常熟悉的色彩混合有:加法、减法和第三种空间混合法。空间混合法一直在颜料绘画上得到应用,运用这种客观色彩效果的技法。油画绘画过程中,画笔不用将颜料调得很均匀,一笔上去有蓝色有黄色,观者则会看到绿色,实际是黄色、蓝色通过视神经管道混合产生绿色感觉,这就是视觉空间混合。

“量子纠缠理论”等最前卫的理论成果,证实大脑的“思维意识”产生生理波指纹,和电脑连接,可以对任何机械发出指令,按照人的思维意志进行直接操作,达到人们想要的目的。

色彩的光谱物理特性,都与“量子纠缠理论”这些探索宇宙规律的最新成果密切相关。人类的“意识”与“物质”的“脑机交互”,这些当代科技最前沿理论颠覆了我们原有色彩世界观,当然也有望运用到色彩领域,为色彩学科研、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值得色彩专业工作者密切关注,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只有将色彩科技与色彩美学的融合在一起,研究、教学、普及和应用,才能够真正创造色彩科学的未来。

猜你喜欢

色子
看谁先到家
楚国的探索之旅
魔术师的必胜色子
多功能“色子”儿童家具和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