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准确把握新常态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2017-05-31马艳玲

经济师 2017年5期
关键词:新动能经济增长新常态

摘 要:在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逻辑”下,文章探讨了新常态下壮大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新引擎,并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 经济增长 新动能 培育

中图分类号:F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041-02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速放缓、结构优化、动能转换成为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这种新变化也将对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经济工作提出新要求。新常态下,我们既要尊重增速换挡的客观规律,又要顺应中高速增长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保持战略定力;又要积极作为,培育新的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逻辑

(一)新常态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规律性呈现,是中国经济走向更高发展境界的必然历史过程。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国内因素看,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总量不断增大,站在更高起点上的中国,面对 持双位数的粗放高速增长,既做不到,也没必要。增速换挡是当前阶段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在国际上,也有很多的后发经济体人均GDP在1万美元上下时,普遍出现经济增速回落的情况,而一些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大多是通过改革创新进入稳健的中高速发展阶段。当前,我国已经有近三成地区人均GDP实现1万美元,增速放缓也在情理之中。由此可见,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决策层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而作出的客观判断。

把握大势,才能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告诉我们,在当前我国经济从粗放向集约、从简单分工向复杂分工的高级形态演进的过程中,面对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只有调整经济结构,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的长远发展问题,才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二)新常态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新常態没有好坏之分,既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因此,应客观地看待新常态,在正确认识新常态的基础上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既要做到充满自信,也应充分估计困难。放眼全球,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还在继续,全球整体经济复苏依然疲弱乏力,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走势分化,地缘政治风险加大,不稳定因素增多。但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孕育着时不我待的历史性机遇。回看国内,经济处于“三期叠加”阶段,新动力不足和旧动力减弱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凸显。但另一方面,中国经济2016年保持了6.7%的增长,仍是全球增长的重要动力。“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传递着“中国信心”。面对机遇和挑战,关键是要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发展。

(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前景光明

短期来看,尽管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放在更长周期看,不过是波浪前进的新曲面、螺旋上升的新弯道,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十分光明。“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没有变”,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和未来趋势,中国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这是一种结构更优化、质量更优良的增长,且增量依然可观。2014年中国GDP总量就已超过10万亿美元;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然保持在25%以上。在世界经济动力不足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总量如此庞大的基础之上,这样的增长可谓来之不易。更重要的是,中国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有基础也有条件。中国地域辽阔,产业体系完备,经济转型升级有很好的“蓄水池”和“减震器”。“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规划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空间和动能。特别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居民储蓄率高,消费潜力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在提高,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市场空间和潜力巨大。

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新动力正在强化,发展前景光明。增长新动能是否能够真正形成,是否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主导作用,是判断经济是否具有企稳基础的最主要因素。当前经济增长积极因素增多,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整体来看,新动能不够强大,新旧动能接续的任务还没真正完成。在未来的航程中,只有牢牢把握住新常态这个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全面深化改革,保持战略定力,积极主动作为,中国经济大船方能行稳致远。

二、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新引擎

(一)分享经济

分享经济属于新经济范畴,按照现有仍不完善的概念给分享经济下的定义是,分享经济(Sharing Economy),也被称为点对点经济(Peer to peer economy)、协作经济、协同消费,是一个建立在人与物质资料分享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分享经济是对生产力的大释放、大推进,必将成为拉动全球经济的一股巨大新动能。分享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值得期待。在我国经济新常态形势下,发展分享经济适应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新要求。定义分享经济不应只从消费、商品这一低层次概括,还要从生产、资本这一更高层次概括。产生于网络信息技术时代的分享经济是信息生产力的产物。信息生产力比工业生产力更先进、更高级,代表着现代化的新驱动力。分享经济带来的利益共享,是生产力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结果。

分享经济对整体经济发挥的拉动作用,体现如下:首先是增长的新动能,新常态下增速下降,但分享经济通过分享生产资料,相当于“复印”资本,使资本的充裕度上升,由此带来高质量的增长;其次是就业的新动能,分享经济通过支持“双创”,鼓励平台将其重资产分享给“双创”人员,有力地支持了灵活就业。最后分享经济还为服务实体经济提供新动能。分享经济与金融经济同为虚拟经济,但后者往往脱离实体经济,而分享经济只有为实体经济服务、贴近实体经济才能更进一步发展。

(二)互联网+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自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并正式确立其为国家战略以来,互联网逐渐跳出一个行业的范畴,成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各部门、各地政府纷纷出台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融合,并催生出一个个新业态、新模式。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业态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成为中国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来源,对整个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深远影响。新一波互联网浪潮,将助推中国向基于生产力、创新和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转型。

从理论上,互联网最显著贡献是最大限度消除与破解了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从实践的维度观察,由于互联网深入到了实体经济的骨髓与根茎之中,同时为后者营造出了更为广阔的纵横空间,其最终效果就是酿造与推送出了缤纷多彩的商业模式与市场生态。各传统行业已经深刻认识到,互联网是一个强大的基础设施和能力;传统行业企业的融合创新和变革转型,才是“互联网+”的真正核心要义。积极拥抱互联网但不要神化互联网,已成为传统行业的共识。互联网无界域。在未垦的“处女”地带培植与催生出全新的市场业态与商业模式时,携带着饱满的科技基因以及再造性动能,互联网向着传统产业强势渗透与浸入,由此在我国引发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互联网+”的革命浪潮。权威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为403.40亿元,同比增长41%,而目前国内的市场渗透率还不足5%,到2018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达1300亿元。作为“互联网+”撐开的又一全新产业空间,据第三方数据机构公布的信息,去年我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到了42.7亿元,今年可能达到74.2亿元,明年底将突破125亿元;去年我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为1192亿元,而今年有望达到1885.9亿元。我国在线教育市场将保持每年30%以上的增速,到2020年或将达到5700亿元。

互联网世界装置着海量的工业资源,形成了一个无边际的工业云平台,企业不仅借此分享到智能软件资源,还能实施协同化生产,机器之间、车间之间、工厂之间的信息壁垒被撕破,传统的聚集型、园区型、大规模的制造业生产方式正在朝一个分散和泛在的模式转变,异地协同、泛在制造甚至将来可以出现无所不在的制造模式。这种由互联网引起的分散协同生产模式以及生产组织的松散化在倒逼企业内部管理实现简单、高效和快速的变革,即从垂直管理转变为扁平管理,从有界管理趋向无界管理。

目前各地经济发展呈现分化态势,其中新旧动能转换是关键。我国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探索中国特色的去产能路径,妥善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厘清政府与市场的界限,政府应着力化解“市场失灵”类过剩矛盾,通过市场来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与大数据、物联网、工业设计等深度融合,与“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战略相配合,加强制造业网络化协同,通过生产组织方式创新使传统产业释放新的增长动能。

三、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政策支撑

一是完善公共服务。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为依托,为创新创业主体提供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等服务。建立服务新经济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联动,避免政策碎片化。加快建立部门间互联互通的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扩大政府数据服务范围,满足新经济发展需求。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对于宽带网络、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城际交通和物流网络等与新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靠单个企业又干不了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主动担当,理顺机制,协调资源,大力推进。

三是完善金融支持。完善股权、债券、期货、信贷、租赁、保险等满足企业发展各环节和不同阶段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发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基金对新经济的投资引领作用,鼓励设立新经济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点用于新经济企业的技术研发、应用推广、市场拓展等。财税支持应以普惠性政策为主,扩大新经济企业受益面。

四是完善信用环境。强化新经济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建设企业信用信息“全国一张网”,建立健全市场主体诚信档案、行业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尽快推行跨部门联合激励和惩戒,对失信者予以重罚,一次失信、处处受限,努力解决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的问题,提高知识资本的投资回报率。

五是以协同推进为保障,努力实现新旧动能有效转换、新经济与传统经济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乔榛.经济改革的逻辑与中国的实践[J].社会科学辑刊,2015(6)

[2] 张占斌.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增长动力的转换[J].前线,2015(4)

[3] 赵向华,杜鹃.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经济论坛,2017(1)

[4] 张锐.中国互联网风云纪事.中关村,2016(11)

(作者单位:中共兰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甘肃兰州 730000)

(作者简介:马艳玲,中共兰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新动能经济增长新常态
培育县域经济增长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