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信仰现状、问题与路径选择
2017-05-31李艳许晓静陈媛鲁晨阳
李艳++许晓静++陈媛++鲁晨阳
摘要:信仰能够增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学习接受能力强,也正是信仰确立的关键时期。全方位了解大学生的信仰现状,可为教育决策者提供参考。笔者根据调查问卷的结论中影响大学生信仰的因素,突出强调大学生信仰的意义,更好发挥高校主阵地的作用,提供操作性的对策,使大学生信仰教育从内容主体到形式载体都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增强了信仰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选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C-0073-03
一、我国髙校当代大学生信仰的现状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1]他认为青年的精神脊梁应立于坚定的信仰,青年的成长需依于信仰的滋养与净化,只有坚定信仰,青年才能为实现中国梦而发奋图强。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把握我国当代大学生信仰现状,课题组在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晓庄学院等高校进行问卷调查,涵盖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学历的大学生,这些学生27.7% 为中共党员或预备党员,70.4%为团员,6.9%其他党派和无党派,其中汉族大学生达94.56%,城市与农村生源比例1:1,综合运用SPSS软件对该问卷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對个体进行了调查。发放15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共计1390份,问卷包含个人信仰倾向、信仰常识、个人基本信息等内容。从中可以看到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呈现以下特点:
(一)信仰基本状况
对问卷数据分析可以看出,49.4%的同学坚信自己是有信仰的,认为拥有自己的信仰,人生才是最完美幸福的。但也有36%的同学不能确定自己是否有信仰,14.6%的同学则直接认为自己没有信仰。在“政治信仰倾向”的选择上,48.3%的同学选择自己的政治信仰是“共产党”,而36.2%同学选择“现实实用主义”,甚至有12.7%的同学选择“个人主义”,只有2.8%的同学倾向选择“宗教”信仰。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信仰的态度是明确的,对信仰的抉择是明朗的。
(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识
从问卷分析得出,48.3%的同学认为自己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在“时下最流行的价值取向”选择上,仅有26.5%的同学选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信仰为目标。15.2%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10%同学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识比较模糊。
(三)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的认识
调查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可与是否坚信共产领导等问题十分令人堪忧。对“共产主义是否能在中国实现”的调查表明,30.9%的同学坚信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16.2%的同学认为共产主义根本无法实现,竟有52.9%的同学“不知道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自信”。综上表明,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强化。
二、问卷调查结果总结分析
(一)对信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调查中只有39%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有信仰,排在第一是科学主义信仰,第二才是马列主义信仰。另外61%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没有信仰并非真的没有信仰,只是非常偏爱科学主义,说明大学生信仰认识模糊。
(二)课堂教学直接影响信仰教育的效果
调查显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知程度、了解状况与年级、专业有直接的关系。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了解程度高年级学生优于低年级学生、文史类学生优于理工类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时间越长、内容越多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了解会更深刻、认知状态也更科学。
三、大学生信仰现状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分析
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的多元化。新时期的大学生处于社会转型期和个人成长期,社会经验不足使他们容易出现信仰认识的错误,形成了注重生活价值,轻视信仰追求的人生,表现出重自我,轻集体,重实用,轻理论的价值判别,其信仰信念偏重于个人和家庭生活而不是以集体为先。
(二)市场经济因素分析
我国改革开放推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具体运行过程中难免会显现市场经济的本质和它的内在要求,引发了人们对眼前物质利益的过分重视。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人们更多的关注个人的利益,追逐金钱与名气。在当代市场经济与全球化的影响下,激发了大学生对自由、平等、民主、公平竞争的推崇和向往。实现个人价值开始成为部分大学生行为的出发点,他们更加注重考虑个人的利益,更多的以自我为中心去分析解决问题,往往以个人利益优先的原则去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这与马克思主义所提倡的集体主义原则是不一致的。[2]在社会缺少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这种重物质利益,忽视理想信仰追求,必然导致信仰的淡化乃至缺失。
(三)多元文化因素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不断积累和世代传承的文化遗产,也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强大精神源泉。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占据着绝对核心的地位。“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的核心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将父母和儿女之爱扩展到手足之爱,扩展到君臣之爱以及子民对国家的热爱。这种爱能使社会和谐、家国和睦。”[3]当代大学生在日常观念上非常注重家庭幸福和生活安定团结。也是建立在重家庭和自身修养基础上的和谐伦理文化传统。
宗教文化包涵着人类一些共同的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如劝人积极向善、与人和乐。调查发现大学生有着较为强烈的宗教兴趣,在今天的信仰教育中,高校不妨尝试开设部分涉及宗教信仰课,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宗教信仰。了解宗教与信仰、宗教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之间的联系,从而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西方社会文化建立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以文艺复兴为开端,突出强调人的主体性,以自由、民主、法治为先。[4]当代大学生敢于展现自我、突出自我价值,可以吸收借鉴自由民主的社会思潮中有益的部分,通过各种文化的学习和体会,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建立三位一体的信仰路径
(一)信仰教育的神圣化与社会实践功利化统一
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期里,我国处于温饱状态时最迫切的任务是尽快使全国人民物质生活富裕起来。而大学生怀揣梦想与理想信念,参与到时下的社会中时,往往梦想与现实产生差距。信仰意志不坚定的个体可能就会产生动摇、疑惑。[5]所以我们有必要进行信仰神圣化与社会实践功利化统一的教育。
(二)促进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协同发展
大学生正是青少年阶段转向成年阶段的特殊时期,也是信仰重塑的重要阶段。他们在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往往把自己设定为成年人。但大学生由于接触社会比较少,对社会认识仅仅停留在意识构建阶段,价值判断不成熟,总起来说还没有完成社会化。因此,社会对大学生的期许是能够按照学校安排完成学业,有序完成社会化的过程。[6]
(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导地位
注重理论研究,提高教育者的理论功底。提高信仰教育者的职业能力与人格魅力。鼓励学生积极借鉴多元文化,拓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与教育形式。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思想渊源与精髓,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引领大学生以唯物主义精神去真正关注了解社会的发展。让学生广泛汲取宗教文化精髓来提高个人修养,最终使大学生主观能动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做好学生人生的领路人。教育者在信仰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设一支功底深厚、素质全面、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
(四)改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生态环境,提升教与学一体化
首先,打破传统,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积极向“探索型”“体验性”教学方式转变,发挥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其次,加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原著的学习与倡导情感教育方式,让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思想产生崇拜和信仰的情感认同,为信仰马克思主义提供良好的开端。最后,改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政治环境。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发挥新媒体作用,利用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喜闻乐见的丰富校园文化,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生态环境。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群体的作用宣传马克思理论,扩大信仰教育阵地,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参考文献:
[1][6]贾苹.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4.
[2]余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问题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4.
[3]井婷.传统文化与信仰追求大学生信仰状况的质性研究[J].北京印刷學院学报,2011(6).
[4]胡磊.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及对策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4.
[5]王铮.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路径选择[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责任编辑:陈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