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初任教师职业适应现状及对策

2017-05-31宋杨曾向花

广东教育·综合 2017年5期
关键词:初任教龄教师职业

宋杨+曾向花

近年来,随着《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的颁布,各地政府制定实施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大增加了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全国兴建了一大批新的幼儿园,初任教师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

一、问题的提出

入职时期是初任教师最能接受帮助的时期,也是其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然而,大量研究表明,初任教师在入职初期,在人际交往、教育技能与职业心理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很可能影响他们的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水平,严重的可能造成他们的职业倦怠并最终选择离职。因此,如何有效帮助初任教师尽快适应幼儿园的工作,提升他们的专业化水平,成了当前幼儿教师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广州市黄埔区为例,该区是由原黄埔区、萝岗区于2014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合并、2015年9月正式挂牌成立的新区。并区不到2年,幼儿园从2013年全区84所增至2016年96所,两区2011年共有幼儿园专任教师1233人,截止到2016年12月增至1762人,4年期间增加了529人,增长率约为43%。幼儿园教师人数需求急增,师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研究调查了入职1—3年初任教师在职业技能、职业人际与职业心理三方面的适应现状。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广州市黄埔区38所不同等级幼儿园中,随机挑选了290名入职3年以内的初任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研究者根據已有研究现状,在检阅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初始问卷的试测与分析,最后修订并形成了《幼儿园初任教师职业适应状况问卷》,问卷分为职业技能、职业人际与职业心理三个维度,每个维度又分为三个子项目,共计41题,三个维度的信度系数(α系数)分别为0.897、0.835和0.863。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系统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初任教师职业适应的现状

1. 初任教师职业适应的总体情况

从表1可知,教龄为2-3年的教师在职业技能、职业人际和职业心理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教龄为1年以内和1-2年的教师。教龄在职业技能和职业人际两个维度上的影响极其显著(P=0.008;P=0.000)。对不同教龄教师的职业技能和职业人际进行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在职业技能维度上,教龄为1年以内的教师与教龄为2-3年的教师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9);在职业人际维度上,教龄为2-3年的教师与教龄为1年以内及教龄为1-2年的教师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0;P=0.002)。

2. 初任教师的职业适应的具体情况

(1)初任教师职业技能适应情况

教师职业技能维度包括基本技能、管理能力、科研反思三个子项目,平均分依次为19.24、21.13、20.33。其中,教龄在1年以内、1-2年、2-3年的教师在基本技能上的平均分依次为18.41、19.15、19.83;在管理能力上的平均分依次为50.59、21.07、21.50;在科研反思上的平均分依次为19.86、20.24、20.73。

在职业技能维度上,教龄在基本技能上影响极其显著(P=0.004),而在科研反思和管理能力上影响不显著(P =0.059;P=0.058)。即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师的教育基本技能都在不断增强。事后多重比较发现,教龄为2-3年的教师的基本技能显著好于教龄在1年以内的教师(P=0.004),而教龄在1年以内的教师与教龄为1-2年的教师的基本技能差异不显著(P=0.217)。

(2)初任教师职业人际适应情况

教师人际适应维度包括家长关系、同事关系、领导关系三个子项目,平均分依次为21.09、17.24、10.24。其中,教龄在1年以内、1-2年、2-3年的教师在家长关系上的平均分依次为20.00、20.73、22.09;在同事关系上的平均分依次为16.95、16.91、17.71;在领导关系上的平均分依次为10.23、10.23、10.25。

在职业人际维度上,教龄显著影响教师与家长及同事的关系(P=0.000;P=0.013)。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在与家长的关系上,教龄在2-3年的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与教龄为1年以内及1-2年的教师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 =0.000;P=0.001)。在与同事的关系上,教龄在2-3年的教师显著好于教龄为1-2年的教师(P=0.026)。

(3)初任教师职业心理适应情况

教师职业心理维度包括职业认同、职业幸福、职业满意三个子项目,平均分依次为25.68、18.51、13.40。其中,教龄在1年以内、1-2年、2-3年的教师在职业认同上的平均分依次为25.70、26.06、25.25;在职业幸福上的平均分依次为18.22、18.47、18.72;在职业满意上的平均分依次为13.22、13.14、13.78。

在职业心理的各个维度上,教龄的影响均不显著(P=0.597;P=0.127;P =0.088)。分析职业心理维度各子项得分发现,除职业幸福随教龄增长而缓慢增长外,职业认同在第三年呈现下降趋势,职业满意则在1-2年与2-3年的教龄段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

(二)初任教师职业适应问题分析

1. 初任教师职业技能适应情况分析

初任教师的职业技能维度的基本技能、科研反思、管理能力随着教龄的增长而增强。教学业务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缺乏是初任教师在入职初期教学和管理方面适应的主要问题之一。刚参加工作的初任教师大多觉得自己的职业技能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随着教龄增长,自身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加上各种学习与培训使得他们的职业基本技能不断提升,能逐渐满足其工作需要。相对于基本技能的可视性与经验化,科研反思与管理能力通常具有更大的随机性,对教师的经验概括与教育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新教师正处在疲于应付各种任务的阶段,这两项能力不太可能有飞跃式提升。

2. 初任教师职业人际适应情况分析

初任教师的职业人际维度中,初任教师与家长、同事及领导的关系均随教龄增长而变好,但三者在发展起点、时间与速度上却各有其特点。

(1)教师与家长的关系适应问题

初任教师同家长关系的起点最低,这说明与家长的交往是初任教师人际适应中最困难的问题,但随着初任教师工作时间的增长,工作能力逐渐提升,经验逐渐丰富,初任教师与家长的适应困难减少,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日趋融洽。

(2)与同事关系的适应问题

在与同事的关系上,初任教师与同事的关系在入职的第1-2年中呈水平状态,这说明初任教师与同事还未形成真正的友谊关系,还处在“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状态,这是由于他们刚参加工作,专注于保教工作和处理班级人际关系而无暇顾及与同事间的关系。但在入职的第二年开始,初任教师与同事的关系呈现快速提升的变化,这应该是初任教师在专业能力提升的同时,开始承担年级及幼儿园的工作,活动扩大了其人际交往圈,与同事的关系也有所改善。

(3)与领导关系的适应问题

在与领导的关系上,初任教师在入职1-2年中,与领导的关系呈现“微降”的趋势,2-3年则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在一年站稳岗位的基础上,1-2年是初任教师最重要的职业生存期,他们往往会很在乎领导对自己的评价,害怕自己的不足被领导发现,因此不愿意与领导过多交往,不愿与领导沟通自己的想法与需求,不主动寻求支持与帮助。入职的2-3年,初任教师工作基本稳定,其生存的不安与担忧也随之减弱,因此也更容易与领导交流沟通,交往随之增多。

3. 初任教师职业心理适应情况分析

初任教师的职业心理维度在职业认同、职业幸福与职业满意三个方面,呈现三种完全不同的三种发展走向。

(1)职业认同的适应情况

初任教师的职业认同在入职前两年均呈上升趋势,但在进入工作的第三年开始,职业认同感呈下降趋势。有研究发现,新入职幼儿园教师身份认同1-3年教龄的最大,然后是3-5年, 最后是1年以下。也有研究表明,参加工作不到两年的年轻教师大部分觉得心理压力大、物质基础不能得到保障,有很多有选择其他行业的想法,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对幼教的职业认同开始降低。

(2)职业满意的适应情况

职业满意在入职的第二年开始呈“微降”的趋势,但在第三年又开始呈现上升趋势,这是由于刚参加工作的初任教师,学习的机会不多,使得她们对专业学习的满意度偏低。而在第三年,随着学习机会的增多,其满意度也自然提高了。

四、对策与建议

(一)关注初任教师职业适应的发展阶段

通过研究发现:初任教师职业技能、职业人际与职业心理三个方面,在入职的前三年都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并在0—1年、1—2年和2—3三个阶段呈现或升或降的走势。这说明,对于初任教师来说,前三年是其职业适应的重要时期,这是幼儿教师发展的关键期,也是瓶颈期。笔者建议,幼儿园及其相关领导及初任教师本人要有所体悟,并有所侧重地解决相关问题。

1. 关注关键期,为初任教师提供发展助力

与已有研究结果相似,本研究发现,前三年是初任教师职业技能发展的关键期,在此期间,初任教师的基本技能、管理能力与科研反思能力都呈上升趋势,这得益于初任教师饱满的工作热情与对工作理想的追求。因此,幼儿园要抓住该关键期,引领初任教师发展基本的职业技能,如环境创设、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游戏、班级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提升科学反思能力等。

2. 关注瓶颈期,帮助初任教师顺利解决困难

本研究发现,在第1—2年是初任教师与同事关系、领导关系与职业满意三项适应的瓶颈期,而第2—3年是初任教师职业认同的瓶颈期。因此,幼儿园要在此阶段,多与初任教师互动,了解其工作发展困境,关心其心理健康和生活状态,并在此基础上提供相应的指导与帮助,帮助他们度过艰难的瓶颈期。

(二)关注职业适应问题,提供帮助策略

入职前三年是初任教师最乐意接受帮助的时期,也是培训效果最佳的时期,幼儿园应把握此阶段,给予教师适时、适量、适度的引领与帮助,促进初任教师更好地发展。

1. 实施分层园本培训,促进职业技能发展

园本培训的计划化、常态化和专业化,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升。而园本培训的分层化、分步走,能实现教师发展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理想状态。首先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园级专题培训,内容包括环境创设、活动设计与实施、家长工作、教育评价、个别教育与案例研究等,以此提升全体教师的水平。其次,依据“问题菜单”开展小组式培训,解决不同群体的职业问题。最后,“师徒结对”,实现教师的个性化发展,初任教师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师傅,师徒共同制定指导计划,实现共同发展。

2. 提供各种平台,改善人际关系

在家长关系方面,以“理念引领、实践协助、平台推介”为手段,增进初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理念引领”,即初任教师要明白家长既是幼儿园工作的要求者、监督者,也是幼儿工作的合作者。工作中,要尊重家长、了解家长,从而更好地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为自己开展工作所用。“实践协助”,即幼儿园要给予初任教师具体工作指导与协助,让初任教师顺利而成功地完成工作,从而赢得家长的尊重、支持与配合。“平台推介”,即幼儿园要利用各种可能的机会向家长推介初任教师的优势,分析家长配合与谅解初任教师对于工作的意义,为初任教师争取良好的家长氛围,家园合作共促孩子的发展。

在同事关系方面,幼儿园可从“活動互动、鼓励合作、创新评价”三个方面着手营造合作氛围,增进同事合作。“活动互动”,即组织各种活动,增加初任教师与老教师的互动,尽快认识同事,从而融入幼儿园的群体中。“鼓励合作”,即从制度和日常工作中体现这一理念,如通过奖励指导教师鼓励“师徒结对”,奖励表现好的副班老师以促进班级合作等。“创新评价”,即针对初任教师的评价标准相对降低,注重过程的发展性评价,从机制和实践中鼓励初任教师努力成长,追求发展。

在领导关系方面,园领导一方面要加强对初任教师工作的指导,增强其专业技能,使其尽快胜任工作,从而减少其工作的压力。另一方面,园领导也要多了解初任教师的思想与生活状态,关心其心理健康,必要时要给予适当的帮助与指导,使他们感受领导的关怀,从而安心工作。

3. 建设园所文化,实现自我价值

幼儿园要建立具有适合本园的园所文化。如通过建立协调、异质与民主的园所文化,实现幼儿园与地域文化、教师个体与幼儿主体的有机结合。同时向老师宣传幼师工作的价值、幼师对幼儿一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引领初任教师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引领初任教师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规划,帮助其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明确各阶段自身的职业发展重点,并依此做出有针对性的行动努力与坚持。

宣传幼教的重要意义。幼儿园也要利用园所条件,积极对社会、对家长宣传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引发家长对孩子发展的重视,从而更好地配合教师。

(三)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高初任教师职业认同度

1. 构建培训系统,完善培训策略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经历,幼儿园初任教师也一样,有的可能因为找到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而高兴,有的也会为初上岗碰到的这样那样的困难而焦虑,但是,大部分人对这份工作还是充满好奇和新鲜感,政府有关部门可凭借他们刚参加工作的热忱,组织进行相应的培训。

(1)完善培训机制。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幼儿园初任教师入职培训纳入中小学继续教育整体规划,成立“学前教育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小组”和培训组织机构负责协调这方面的工作。可利用资源邀请这方面的专家组成相对稳定的培训团队,出台区域性“幼儿园初任教师培训实施方案”等可行性文件,建立初任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制度,要求初任教师在职三年内需修满规定学时的培训课程等。所有培训经费由政府有关部门统筹,实行全员免费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与。

(2)规划培训。从顶层设计培训课程,以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培训目标制定培训方案。从专业理念与师德(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专业知识(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通识性知识)、专业能力(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方面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系统地规划培训内容,引领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特别是在一日生活的组织方面,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可从生活活动、体育活动、自主游戏活动、学习活动四方面着手规范幼儿整日活动的安排,从孩子的发展观点出发,引导老师们树立“一日生活皆是课程”的理念,设计开发有特色的园本课程。

(3)设计培训模式。根据调查了解幼儿园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构建灵活多样的培训策略。譬如,从职业技能来看,被调查的初任教师在工作实践中缺乏将学校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教育教学所需的能力,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在家长工作、班级常规、环境布置、师幼互动、组织活动等方面能力较差,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各种培训,提高这些方面的技能。幼儿园可采用传统的“理論——实践”方式,即以学前教育专业理论与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也可以采用团队辅导、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等方式。同时可举办一系列理论讲座,包括教育教学常规、家长工作经验介绍等内容,丰富入职培训。

2. 依法落实幼儿园教师的待遇和地位,稳定教师队伍

学前教育的发展,教师是关键,本次调查时我们发现幼儿教师流动率非常高,这与我们分析的入职2—3年教师职业幸福感不高是一致的。政府有关部门政府各职能部门要相互沟通和配合,创新机制,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引导和监督民办园依法保障教师工资待遇,足额为教师缴纳“五险一金”,完善幼儿教师工资待遇、保险、福利待遇的保障机制,解决幼儿教师待遇偏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问题,确保幼教师资队伍稳定。

政府有关部门努力依法保障幼儿教师在进修培训评优评先、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工资福利待遇及申办教师资格证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另外可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提高幼儿教师工资水平,譬如设立专属资金,根据从教人员专业资格、职务岗位和服务年限等分类分档,以月工资的方式设立奖励标准,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 魏文琦

见习编辑 黄博彦

猜你喜欢

初任教龄教师职业
陕西将遴选干部纳入“初任培训”——帮助他们减少“不适”,增加才能
湖南省孤独症康复教师培训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成都市初任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提高教师教龄津贴,激励教师终身从教
中学数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研究
马秀珍:建议提高教龄津贴标准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
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分析
中等卫生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