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应对校园欺凌要把握好三个关系

2017-05-31程益贵

广东教育·综合 2017年5期
关键词:校风校园社区

程益贵

近年来,校园欺凌成为社会热点问题。2016年12月,笔者参与了佛山市南海区校园欺凌治理工作专项督查,与一些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进行了研讨交流,对收集到的一手材料和很多相关文献资料做了一些研读思考,认为在学校层面上,校园欺凌的防治,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闹玩与欺凌

同样一件校园间学生冲突事件,是闹玩还是欺凌,定性不同,处理起来态度、方式、方法就应该不一样。否则,处理不当,就会事与愿违,对事件双方学生都会产生二次伤害。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对校园欺凌进行了描述,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事件”。这与目前比较被公众认可的由英国伦敦大学Smith教授提出的定义很相近,即校园欺凌是“有意造成他人伤害的行为”。校园欺凌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直接欺凌包括言语欺凌(辱骂、公开嘲笑、恐吓、威胁等)和身体欺凌(推、打、踢、扯头发、性侵害等);间接欺凌包括关系欺凌(传播谣言、社会孤立)和网络欺凌(歧视性短信和电子邮件等)。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家长对学生间的关系冲突往往不能准确识别,导致或过度解读学生之间的闹玩和一般行为冲突,或漠视蓄意、恶意欺凌行为。北京中关村二小事件,校方与家长的争执就突出反映出这个问题。

其实,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甄别是闹玩还是欺凌,最关键是看施害者是否存在蓄意或恶意。作为学校、教师和家长应当在及时制止的前提下,细致了解事件背景,冷静思考,根据事件性质,采取适当的方式。

如果是闹玩中出现的伤害,学校、教师、家长都要心平气和,在充分了解事件过程的基础上,以批评教育的方式,教育孩子平等博爱,学会尊重他人,以同理心,推己及人。若施害学生能认真反省,认识错误,并向受害学生诚恳道歉,受害学生能宽心宽容,调适心理,孩子们就会和好如初。

当然,在上述情境之下,教师、家长只是从中引导,不是包办代替,要让学生知情知理,自己去选择适当方式处理问题,从而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获得成长。相反,如果家长和教师反应过度,把事件扩大化,往往会使学生当事双方受到二次或三次伤害,结果与初心背道而驰。

但也要说明的是,要特别考察受害学生的心理感受,关注不同学生之间的身心差异,不能一概而论,简单处置。

如果施害学生是蓄意或恶意,学校和教师必须及时发现,立即启动相关预案加以果断处置。首先要保护好受害学生,并进行心理疏导,若身体受伤,要迅速救治;其次要评估事件会有什么后果,会引发其他什么事件,及时通知事件双方学生家长;第三是学校、家长、学生、相关部门在有情有理地沟通和协调的基础上,依规依法进行处置,要根据受害学生身心受伤害程度,以及事件由来,对施害学生予以严格的公开的纪律处罚,甚至走司法程序,予以法律的惩罚。

需要强调的是,在我国,校园欺凌还不是一个法律概念,现有的法律无法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有效制约,但学校要“树立法治思维,多用法治方式”,利用现有法律提供的保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校风建设与欺凌治理

凭着校园欺凌事件发生次数与学校校风的关联,人们早已发现,校园欺凌事件多少与校风好坏密切相关:校风好,校园欺凌现象少甚至没有;校风差,校园欺凌现象较多甚至频发。深究校园欺凌因素,有许许多多,但综合起来考量,根本原因还是学校的校风问题。因此,治理校园欺凌的根本性措施是加强优良校风建设。

校风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具有行为和道德意义的风气,是在校内具有极大影响并被普遍认可的思想和行为风尚。它体现在学校各类人员的精神面貌上,体现在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風、学校干部的作风、各班级的班风上,还存在于学校的各种事物和环境之中。校风作为一种心理环境,有巨大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对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德育是思想灵魂的滋润,校风建设是对人的全面养育,是包括从校长到每个学生每个教职员工的德行的修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在我们的校园,应通过每一个个体、每一项制度、每一次活动去体现。治理校园欺凌,尤其要把平等、友善、法治,通过教育活动的一点一滴,从心理层面去濡染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教职员工。

有研究表明:校园中的贫困学生、随迁子女、体形缺陷者、行为习惯特别者等容易遭受欺凌。因此,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应开展人人平等、样群平等为主题的活动;在社团组建方面,应引导社团组成多元化,促成不同群体的相互了解和包容;在学生日常评价中,应尊重不同学生个性,不公开不简单地说某种个性不好,不对个别学生的某种个性或行为冠以歧视性评语。

三、校园与社区

校园欺凌现象,从发生地来看,发生在校园的约占60%,发生在校外的,如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占近40%;从受害或施害主体来看,可能是本校学生,也可能是其他学校学生,甚至是社会不良青年;从形成原因上看,既有校内因素,也有社会因素,如学校周围社区民风、人口构成、治安状况、产业特点等。因此,治理校园欺凌要处理好校园与社区的关系。

首先,要加强学校内部常规管理,形成良好校风。同时,建立相关信息监测网络与处理机制,包括设置心理热线电话、网上投诉、校长信箱、公共邮箱等信息反馈通道,欺凌行为易发场所的监控,校园欺凌的报告制度等。只有防微杜渐,及时干预,才能有效地遏制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其次,要从三个方面加强与社区的合作,形成校园欺凌综合防治体系。一是大力加强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家长学校建设。建立基于APP技术的手机家长学校,开辟专栏,推送专题微课、讲座、文章等,让家长在手机上能跟班主任、任课教师直接沟通。二是实现社会信息特别是治安管理信息共享。及时了解社情民情,及时掌握本校学生在社区的行为表现。三是主动争取社区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正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3月12日全国人大主题为“教育改革发展”记者会上就“校园欺凌”所说,要“取得社会共识”,“学校所在周围,街道、社区、派出所、企业联合防范,用社会的力量、家长的力量、学校的力量进行综合防范”。

在今年的两会上,中国青年网针对2016年校园欺凌事件进行了数据盘点,结果显示,校园欺凌对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造成的困扰不可忽视。中小学校要正确认识学生间玩笑与欺凌的区别,积极动员和调用学校、家长、社会力量,形成综合防治机制,努力加强优良学风建设,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消除校园欺凌。

责任编辑 罗 峰

猜你喜欢

校风校园社区
说 校 风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杨贤江校风思想:历时性分析与共时性梳理
校风校训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进路探索
我省不断推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