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足审美空间 提升作文意蕴

2017-05-31方明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14期
关键词:记叙文

方明

摘要:古代的经典诗词往往会留足审美的空间,让读者能够结合自身的特质进行二次创作,因此而形成丰厚的审美意蕴,使作品的生命得到无限的延伸。高中生的记叙文写作也应借鉴古诗词的这类特点,在塑造人物、抒发情感、叙述故事等方面给读者预留一定的想像与发挥的空间,以此来提升作文的意蕴,。

关键词:古代诗词;记叙文;审美空间;作文意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673-9094(2017)05B-0041-02

经典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常读常新,更多的是因为作者在创作时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审美空间,为读者第二次创作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在各类文学体裁中,诗歌的语言表现力更强,诗人创作时给读者预留的审美空间往往更大。当下中学生记叙文写作状况堪忧,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的习作缺少一种独特的“韵味”。那么,这种“韵味”如何获得呢?我们可以借鉴诗歌的写法,为记叙文写作留足审美空间,并以此来提升记叙文的“韵味”。

一、闻声识人——犹抱琵琶半遮面

记叙文写作,塑造人物形象尤为重要。高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塑造人物的基本技法,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等,多数学生能够对人物进行精细的、典型的刻画,形象地把人物展现在我们面前。然而,很多时候读者在仔细品读后会觉得少了一点什么,也就是这“一点”,让作文未能达到上乘佳作的境界。

到底少了什么呢?我们可以看看几首诗歌,思考一下诗歌中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例如韦庄《菩萨蛮》(其二)“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诗人抓住了江南女子肤色“白皙”的特点,以点带面地写出江南女人之美。诗人先写酒家之女似月般美好的总体印象,再写手腕白皙似“霜雪”,十个字便传神地从一面一点两个角度刻画出美人的韵味。“皓腕”这一细节引发了读者无尽的联想,酒家女的美深深印在了每个读者的心中。我们阅读之后,似乎没有看清她,又似乎看清了她,这便是诗人的高明之处,留足了想象的空间,让读者能够根据审美的特质去无限地填充并补全酒家之女的形象。再如,宋代词人晏几道《鹧鸪天》中的“彩袖殷勤捧玉钟”、贺铸《青玉案》中的“凌波不过横塘路”等等,都是运用这种方法来描绘美女,这样的例子在古代诗词中比比皆是。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可能发生了变化,但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美”的追求,作者在创作时要留下足够的审美空间,这样方能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景中藏情——此时无声胜有声

不少学生在记叙文中的抒情常常是无病呻吟,他们不懂得隐藏自己的思想与情感的脉络,而是全方位地暴露甚至硬塞给读者,而读者却不一定认同。如何隐藏自己的思想与情感的脉络?我们可以借鉴一下诗歌的写作方法。例如,宋代诗人梅尧臣的《东溪》:“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本诗的起句便写了诗人乘船到东溪去看水,到了东溪,登上孤屿,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不由得留连忘返。中间两联用“野凫”“老树”“蒲耳”“沙石”四个意象写出东溪景色的“美”与“闲”,推己及物,物我两忘。尾联中的“情虽不厌住不得”是直接抒情,而“薄暮归来车马疲”便是以景结情。薄暮催人归去,车和马也劳顿了一天,既传导出诗人公务缠身不能久留的无奈,又体现了其东溪赏景的闲情逸致。“薄暮”和“疲”似乎在诉说着什么,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与穿透力,读者能与诗人形成精神上的共鸣。又如唐代诗人王昌龄《从军行》中的“高高秋月照长城”、明代诗人杜庠《赤壁》中的“荒矾鸥鸟满烟芜”等等,都是在结句中“隐藏自己的思想脉络”,以此来拓展诗歌的情感意蕴,把有限变成了无限。这种借景寓情、以景结情的手法,有时候比直抒胸臆更富感染力,别具一种不言而喻的情韵。记叙文写作也应如此,有时候不直接言说所表现出来的意蕴可能更加广阔、深厚,真正是“一枝一叶总关情”。

三、跳跃叙事——拨弦转轴三两声

不少学生在记叙文的叙事方面往往缺少典型的细节与生动的描写,所叙写的故事像“流水账”一样干瘪枯燥。一些教师认为记叙文写作一般要求800字左右,在有限的字数之内很难写时空跨度较大的素材,便希望学生在写作时最好压缩事件发生的时间,缩短到一天、一小时,甚至几秒钟之内,这样的话,故事的枝节相应会少一些,学生更容易抓住典型的细节进行精致的描写。这样的指导有一定的道理,但对于那些时间跨度很大又难以压缩的事件,怎么写呢?我们可以借鉴诗歌的一些表现手法。例如唐代诗人杨炯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全诗只有40个字,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是抒情,其他的30个字则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宏阔的战争全景。首先用“烽火照西京”写出敌人“来犯”的气势汹汹,战争情况的危急程度;进而用“牙璋辞凤阙”描绘出朝廷派兵遣将,庄严“出征”的场景;之后又用“铁骑绕龙城”来写朝廷军队的英勇神速的“围城”画面;最后用“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写朝廷军队与敌人拼死“苦战”的场面。全诗围绕“来犯—出征—围城—苦战”四个场景,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动态的战争场面,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敌人“来犯”时的凶猛与蔑视,我军“出征”时的庄严与震撼,“围城”时的自信与傲气,两军“苦战”时的生死搏杀。当然,宏大叙事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抓住几个关键节点细致描摹,把握好画面之间的“起承转合”,也会别有韵味。

戴望舒先生曾说过,“诗歌是在隐藏自己与表现自己之间。”记叙文写作亦如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在表达时懂得适度地“留白”,才能让习作多一些韵味。

责任编辑:宣丽华

猜你喜欢

记叙文
努力写出“高像素”的记叙文
记叙文阅读专练
SOLO分类理论在初中记叙文写作评价中的运用
初中记叙文写作指导的有效策略
高中记叙文写作的困境和出路
高中记叙文写作技巧的思考
高中记叙文写作技巧
详略得当 凸显中心——初中记叙文写作之详略安排教学指导
初中作文中提高学生记叙文写作能力的三点尝试
从记叙文到记叙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