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微慕学习系统的书法技能习得心理分析

2017-05-31翁森勇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14期

摘要:书法艺术作为传统国粹受到师生、家长的重视,但传统书法课堂受师资、场地、时空等诸多的限制,学生练习书法费时费力,成效低微。教师可以从技能习得、知识内化的角度来分析学生练习书法的心理机制,引入快拍仪制作教师范写视频,改变书法课堂一师教全班的现状。以微慕学习系统为依托,将课堂教学视频推送至家长手机、平板,可以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拓宽学生书法练习的时空。如果将学生提交的优秀作业制成微场景,发布到微信公众号、班级博客圈等,更能激励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关键词:快拍仪;微慕学习系统;技能习得;知识内化

中图分类号:G3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5B-0017-05

一、基于微慕学习系统的书法技能习得的提出

中国书法作为汉字的艺术载体,既是民族文化的寄托和传承,也是民族精神的沉淀和体现。2009年中国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对书法进入中小学课堂做出了全面而详尽的规定。从教育部到学校,从教育界到社会,师生、家长对书法教育日益重视,但无奈书法练习起来非常困难,耗时费力且成效低微,不少学生、家长满怀信心而来,多半中途而废。因此,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革传统书法课堂,提高书法练习的实效性,是目前传承这项国粹艺术的当务之急。

我国古代书法理论中不乏对心理层面的思索与论述,但多是从书法创作、欣赏、评论的角度进行联想式、表象性的描述,而少有以提高书法练习有效性为目的的论述。当代书法研究学者、心理学学者也主要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从书法欣赏、创作的角度来分析其过程和体验,如吕文明、杭丽华《当代书法审美心理问题初探》[1],孙本杰《书法欣赏的心理层面》[2]等;二是心理学研究者从书法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研究书法书写时的微观表现,如胡斌《书法艺术在儿童心理调节中的应用及作用》[3],周斌《书法练习与儿童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4]等等。研究书法课堂教学领域的更是少之又少。在移动网络环境下结合信息技术手段以提高书法练习实效性为目的研究,大概还是首例。

二、技术手段和心理学基础

快拍仪(高拍仪)原来是作为笨重的实物投影仪的替代品而进入课堂的。现在的快拍仪小巧玲珑,一般像素可以达到500万至1000万,因为镜头支架固定,静态拍摄效果比一般手机同像素情况下的摄影、摄像效果更好。快拍仪通过USB接口和电脑联接,配合随机配套软件,可以把实物展台上的操作过程录制成视频文件存放在电脑上,有的快拍仪还能直接輸出格式为“.mp4”的文件,在一般的手机和网络上都可以直接播放。如果教室里已配置一体机、白板或投影仪,配合Photoshop还可以将学生书法作品和原帖进行叠合,精细透视对比。

微慕学习系统是目前更适合于中小学生的移动学习系统,以手机为终端显示工具,通过移动网络即时通讯软件组建学生学习群组,教师将学习视频及学案推送给学生,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互动交流,并接受教师在线指导的小规模半封闭学习环境[5]。它的特点是模拟课堂教学,将现实课堂虚拟化,学生可以在任何一个适合于书法练习的地方,观看平板、手机视频并进行临摹练习,碰到问题可以即时联系教师或同学,获得学习支持。

学生书法技能的养成,从临摹、模仿、熟练到融会贯通是一个复杂的动作记忆、知识内化、技能养成过程。技能习得是一种学习的特定形式,在这种形式中,几种学习活动被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通过相似的刺激和随之发生的特定反应得以加强,而特定情境下的练习能强化这种反应[6]。心理学上一般把动作技能的习得分为三个阶段,即陈述性阶段、程序性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第一阶段是陈述性知识的习得阶段,主要指学习者掌握书法练习的相关概念和要求。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书法知识内化的过程。知识内化就是外部新知识通过学生一系列智力活动,使新知识与学生主体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重新组合建立内在联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7]。知识内化的内容主要是指练习书法必须具备的一些前置性知识,比如今天要练的字的间架结构、笔画顺序、书写过程、笔画特点、注意事项等知识,是练字的基础。

第二阶段是程序化阶段,是在第一阶段知识内化的基础上,把陈述性知识转变为书写过程并外化表现出来的阶段。这个阶段是提高书法练习实效性的决定性阶段,我们的研究针对这一阶段的特点,设计了视频临摹、消除抑制式内化、时空拓展三项创新。

第三阶段是自动化阶段。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减少了错误的概率,提高了书写的速度以及与原帖的相似程度,对字的结构烂熟于心,融会贯通,相似笔画的字也可以正向迁移甚至无师自通。

三、课堂教学流程设计

应用微慕学习系统的移动学习,可以安排在课前,也可以安排在课后。对于以技能练习为主的书法课堂,经过我们关联性对比研究,觉得安排在课后比安排在课前更合适,学生的错误概念、错误技能的发生率降低了72%。这主要是从技能习得第一阶段陈述性知识内化的角度来考虑的。陈述性知识一般是从专业角度来分析字间架结构和运笔、用墨特点,而低年级学生还不太具备自学书法所需的分析、参悟及艺术鉴赏的能力,因此不适宜安排在课前。

1.现场书写,制作视频

教师先将快拍仪和电脑联接好,在快拍仪底座铺上毛毡垫,放好宣纸,打开快拍仪软件并设置为录制状态,打开投影仪准备,将教师范写过程直接投射到大屏幕上。然后在宣纸上范写,将整个范写过程视频命名为“原始视频”保存、备用。如果比较自信的教师,可以直接戴上领夹式麦克风,一边写,一边简述书写要点,也可以范写视频录好之后再配上语音。如果担心自己的书法功底不够深厚,可以在课前制作范写视频,或者从配套的教材参考视频中截取专家录制的范写视频,比如北师大版的欧体教参后面便附有查律博士范写视频DVD 。但个人觉得还是坚持自己范写比较好,因为形象直观的现场视觉过程有利于学生书写知识的内化,目视、耳听的现场感也容易在学生大脑皮层留下记忆的痕迹。这种多模态的信息刺激,更能有效促使学生的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

再打开录制好的“原始视频”,按照整字笔画分为两个或三个小视频。比如“宫”字可以做成三个小视频:视频1,“宀”范写;视频2,“吕”字范写;视频3,整字范写。

因为字帖是静态、成果式图片,学生必须在大脑里将这些静态图片进行动态化的加工,尝试、反溯、想像形成这个静态文字的动态书写过程,而动态的视频可以让学生省略大脑的大部分思维想像过程,只需跟着视频的笔画顺序临摹即可。其二是可以将抑制式内化发生的机率降到最低。研究表明,在技能习得领域,动画、视频学习材料可以有效地呈现随着时间发展的动作变化,将某些在使用静态图片时大脑的认知加工过程外化于学习材料之中,减轻了认知负荷,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效果[8]。其三,制作动态视频给学生临摹的效果要比拿着字帖在快拍仪下分析讲解的效果好很多。其四,视频能够通过网络传送,让学生反复观看揣摩、临摹,以后哪个笔画写得不好还可以找出来复习。

综上所述,视频临摹是提高练字实效性、有别于传统静态参悟的重要改进。

2.书写要点,口诀助记

教师可以把笔画或字的书写要点编成口诀,不要求句句押韵,易记且能突出书写重点即可。首先,合适的口诀是写好字的前提,也是技能习得第一阶段陈述性知识提炼的关键内容。比如欧体横钩的练习口诀:先写横钩至末端,顺势右下斜切锋,再向左下做短钩,横钩有力又平稳。学生是在横和钩的书写基础上再学习横钩的书写,在练字的过程中有视频的动态临摹又有口诀的指引,可以明显加快陈述性知识的内化速度。

其次,7-15岁儿童的差别感受性增长要比绝对感受性的增长速度高很多,视觉方面尤其显著;而且小学儿童的视力调节能力也在不断发展,特别是10岁儿童这种能力发展更快[9]。因此我们在教学书写口诀的时候,不要一味地就字论字,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应一边范写一边配合口诀讲解,这样可以提高知识内化的效率。

再次,皮亚杰认为知识内化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同化,二是顺应,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10]。中央电教馆的赵兴龙博士认为,还有第三种是渐进式知识内化[11],我们认为第三种应是抑制式知识内化[12]。这种抑制式内化是指学习者掩盖、擦除已有的错误知识结构,并重新写入或者建构新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比同化和顺应都要艰难,因为原先建构的概念是错误的,在接纳正确概念之前需要把这种错误的前概念抑制并尽量擦除,然后再重建新概念。而错误技能的更正比错误前概念的擦除,过程更为繁复,不仅要更正错误概念,还要更正在神经系统协调下的动作套路,更正已经形成的动作技能模式等等。因此我们既要保证自己所教的书法知识没有错误、书写技能没有偏差,还要避免学生课外学习时不形成错误的书法概念与书法技能,确保不产生随意状态下的无意识动作。

比如一个学生以前学过柳体,在写欧体钩的时候无意识地一到右边就稍加用力顿一下,然后顺手向左下一提,形成自然的珍珠圆弧钩。看是很好看,但欧体没有这样的写法,整个横钩欧有圆弧,柳不逆锋,不伦不类。要想改变这种已经内化的错误写法,就必须把欧体和柳体的写法进行对比,建构正确的欧体“钩”的写法,再反复让学生临摹,体会两者运笔轨迹及力度的不同,比教一个以前没学过“钩”写法的学生要难得多。

抑制式内化一般有四个步骤。一是正确概念的建构,二是错误概念的抑制,三是错误概念的遗忘、清除,四是正确概念的巩固,形成终身记忆。抑制式内化需要清除原先已经激活的错误概念,再建构正确概念并持续激活,比其他两种知识内化都更需要时间和持续刺激的次数。因此我们在平时书法教学中,应尽量保证书写过程、知识的正确性,避免抑制式内化的出现,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编写口诀的最为重要的原因。

3.视频临摹,课堂练习

传统书法课堂效率不高的另一个原因是:一节课30分钟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分摊到每个学生身上只有不到一分钟。在这样的情况下,书法技艺的提高更多的只能靠学生自己的天赋和悟性。而现在我们可以借用信息技术手段,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指导。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个别指导的时候,可以将第一环节制作的三个视频配上轻音乐一起播放,让学生自己选择:如果觉得自己的宝盖头写得不好的就看视频1,觉得“吕”字写得不好的看視频2,觉得整体间架结构有问题的重点看视频3。

学生初学书法从观看视频入手是一个比较好的入门方法。一般的练字顺序可以先从直观形象的运笔过程入手,注意笔画的提按转折、字的间架结构;再分析字点划间的呼应、交错、揖让、向背,然后关注运笔过程中的轻重缓急、断续勾连、提按顿挫以及用墨的枯润浓淡变化。视频学习可以设定“小步子”的具体目标:第一次关注横的入笔,第二次盯着入笔之后的行笔过程,第三次只看钩的写法。这样目标明确的小范围观察,集中性更强,效果更好。练习是技能习得程序性阶段的重要内容,是在第一阶段知识内化的基础上把陈述性知识转变为书写过程的实践活动。书法的书写技能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动作技能是由一系列动作组织起来的完善而合理的活动方式,它表现为身体的肌肉、骨骼运动和与之相应的神经系统部分的活动。而心智技能则是把特定的感知、记忆想像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按一定的程序方式组织起来,并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过程[13]。

单纯的动作技能学习主要依赖于学生的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心智技能相比于动作技能而言,更加依赖于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而且随着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小学生运用抽象思维的自觉性越来越明显,通过有效的书法艺术学习和训练,他们也能够逐步掌握对书法作品内容的辨别、归类。到中、高年级的时候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比较特征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笔画的书写要领、运笔规则、审美角度等内容。在掌握了相关概念与规则的基础上,学生会逐渐自行辨别不同字形和不同风格字体中笔画的差异,并逐渐掌握和运用书写规则,举一反三,甚至初步理解和模仿书法的内在风格,即实现了书法心智技能学习对运动技能学习的积极影响[14]。

4.视频传送,时空拓展

学习书法,坚持不懈地练习是关键。课堂教学只是传授了正确的习字方法,仅仅是提供了练好书法的可能,要提高书法水平,还是要加大练习的时间与次数。没有教师指导下的练习如何达到课堂练习的效果?我们通过微慕学习系统来实现,将全班的学生家长组成一个钉钉群、微信群,将上课所用的范书视频通过群组推送给各位家长,学生可以在家观看范书视频复习,对照临摹。课堂教学在大脑皮层留下了暂时性的浅表层次的痕迹,这种痕迹如果不加以继续练习强化,是很容易被其他刺激物覆盖掉的,因此课外临摹练习很重要。强化临摹练习就是要将古人书法帖中的信息刺激——所蕴含的基本技巧、表现方法等通过重复模仿练习,在大脑中建立联系和留下痕迹,不断积累后转化为自己的能力[15]。

教师可以规定一个时间在线交流,让学生反馈课外练习所碰到的问题,将自己的作业拍照发给教师,教师可以选择普遍存在的问题另行拉群指导。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钉钉(DingdingTalk)比微信的功能更强大。如果觉得手机屏幕太小,可以登录电脑版软件,在网络电视或者电脑上播放传送过来的范书视频。使用手机作为学习工具,主要是考虑到小学生尚不具备移动学习所需的自控能力,电脑网络因为负面信息太多,容易导致学生沉湎网络。手机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促使家长承担子女学习的监管责任。

技能习得的第三阶段为自动化阶段,经过多次反复练习,此时学生已经可以将几个不同笔画组合成的字,结构匀称、衔接自然地背临出来,几乎不需要有意识地控制。书法知识、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在大量、反复练习的刺激下,大脑皮层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动作运行轨迹模式。当接到运行该模式指令之后,即进入自动化运行过程,对笔画的轻重缓急、断续勾连不再进行随意更改,而是完全按照已经存储在动作技能库中的模式运行。经过测试,大多数三、四年级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大量反复的练习,是可以达到书法技能习得的第三阶段的。

5.作业提交,博客展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视频学习、手机学习新鲜劲儿一过,书法家庭作业可能成为一个负担,而一个星期一节的书法课教师布置的作业学生很难做到天天完成。我们的方法是:要求学生两天传送一次作业,把自己认为写得比较好的作业拍照发到老师的钉邮。教师按照时间顺序,每周选出比较好的学生作业发布到班级博客上,或者用易企秀、美篇制作成微场景,发布到班级的微信群、钉钉群。这样,也可以引发家长之间的相互比较和学习交流,有效地促使家长督促孩子练字。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長,三千年的书法史留下不少临池不辍、勤学苦练的励志故事。古人的勤奋值得效仿和钦佩,但我们更希望能在信息技术和教育心理学的指引下,让我们的下一代不再重复前人悬梁刺股的勤奋、退笔成冢的劳苦,从而构建起书法练习的高效模式。

参考文献:

[1]吕文明, 杭丽华.当代书法审美心理问题初探[J].书法, 2015(6).

[2]孙本杰.书法欣赏的心理层面[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1).

[3]胡斌.书法艺术在儿童心理调节中的应用及作用[J].艺术教育, 2014(9).

[4]周斌.书法练习与儿童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5).

[5]翁森勇.基于微慕学习系统的书法课堂教学创新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6(10).

[6]Kirsner K.Speelman C.Skill acquisition and repetition priming:One principle.many processes?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96.22:563.

[7]周天梅.知识内化的心理机制 [J]. 江西社会科学, 2004(7).

[8]闫志明, 付加留, 李寿君.技能习得的动画效应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0(8).

[9]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26.

[10]石向实, 郑莉君.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发生认识论[J].前沿, 1994(6).

[11]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4(2).

[12]翁森勇.基于微慕学习系统的移动学习知识内化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6(9).

[13][15]林佳颖.试析书法学习中技能习得的心理机制[J].艺术教育, 2008(11).

[14]姜晓芳.小学生书法学习心理研究[D].聊城大学, 2014:19.

责任编辑:宣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