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化:小学品德教育的效益追寻

2017-05-31顾华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14期
关键词:品德教学情境化效益

顾华

摘要:情境化教学应该成为小学品德教育的重要方式 ,情境化品德课是一种“润物细无声,水到渠自成”的熏陶式教育。品德课的情境化设计有几种基本的形式:用游戏开展情境化教学(游戏模拟);用故事拓展情境化教学(故事表现);用情景剧实现情境化教学(情景再现),从虚拟情景走向现实情景(虚实融合)。通过有针对性的设计情景,模拟情景过程,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景中获取知识,培育德行,提高课堂效益。

关键词:品德教学;情境化;效益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5B-0029-03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知行”并重的课程。鉴于小学生在知行两端都还在起步阶段,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充分调动小朋友有限的生活经验,实行情境化的教学策略,才可能获得较为理想的教育效益。

所谓情境化的教育策略,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標,有针对性地设计情景,让学生进入特定情境,扮演特定角色,模拟实践过程,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1]。情境化品德课是用艺术的方法给孩子“润物细无声,水到渠自成”的熏陶式教育。这种教学方法突出操作性、讲究趣味性、注重实效性。

品德教育的情境化策略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学段,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可以作出不同的情境化处理。笔者从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尝试了几种方式,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一、游戏式情境模拟,把课堂变为激趣现场

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品德老师要摒弃现在品德课堂出现的教条式、诵读式的教学方式,通过游戏使品德课变为“激趣现场”。如《我与小动物》一课中,教材上有一个设计“动物卡片”的环节。一般老师就是让学生回忆,然后写上动物的名称、喜好等等。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为写而写,写完也没什么印象,达不到认识动物的目标。而聪明的老师则先设计了几道智力竞猜:“狗有时也会吃草,为什么?(1.充饥,2.洗胃,3.淘气)”“蟋蟀动听的歌声出自于它的——?(1.嗓子,2.大腿,3.翅膀)饶有趣味的问答题配上图片、视频等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老师把小兔、小乌龟、金鱼等带到课堂,让学生边观察边讨论交流,把孩子的直观认识和生活经验连接了起来。这样的设计,瞬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眼前的表象勾连出了生活的积累。他们的记忆仓库源源不断地输出了很多信息:“小金鱼睡觉不闭眼睛的”“不能喂太多,不然要撑死的”。教师还创设了游戏“猜猜我是谁”,教师取出很多的头饰,让学生扮演小动物,说说小动物的特性(也就是动物卡片上的内容)。然后让其他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学生又唱又跳,扮演的角色活灵活现,现场气氛异常活跃。从而使“填写动物卡片”这个环节真正达到了多角度认识动物的目的。这样的环节是鲜活的,是设计前教师真正站在学生的立场,换位思考的结果。

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实践,让学生在体验观察、思辨讨论中建构自己的认知。教学《我和伙伴一起玩》时,可以让学生分小组玩“游戏棒”,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有人抢着玩、有人耍赖、有人把棒拿在手中差点弄到别人的眼睛等。于是大家在游戏中体验到了规则的重要作用。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在游戏中摸索“定规则”,在实践中强化“守规则”。

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模拟增强趣味性,寓教于乐。我在设计《男生女生不一样》课堂活动时根据学生实际,唤醒他们的生活经验,从他们的心理特征和情感需求出发,选取了“掰手腕”和“踢毽子”这两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白科学知识:男性肌肉不仅力量大,而且耐性强,不容易出现疲劳。而像踢毽子这种活动,灵活轻巧的女生就占优势了。这正是男女生在体能、力量上的差异。也正因为在体能力量等方面有差异,所以在体育达标上男生和女生标准也是不一样的。

二、故事型情境再现,在拓展中引发情感共鸣

在品德教学中,故事拓展情境教学能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直击学生心灵。只有“过程走心”,才能达到“效果入心”的结果。教学《父母的难处》时,可以进行故事拓展《一个人的餐桌》。通过故事展现“一家人一起吃饭”“父母出差,自己一个人吃饭”的场景。通过故事讲述配合图片、现场等情景再现,让学生感受到一个人吃饭似乎饭菜的味道都变得乏味了,父母是多么重要。在故事拓展过程中还让学生“屏住呼吸十秒钟”,学生忍不住说:父母的爱就像空气,它是那样平常,总是被我们忽略,只有屏住了呼吸,才感受到父母的爱是那样的珍贵。此时再出示几张关于父母的疼爱的图片,叙述那感人的故事,让孩子在故事模拟中达到思维共振、情感交流,从而得到体验和发展。

情境化品德课不仅仅是激发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引起思考,让学生主动探究,不断创新。社会是复杂的,学生的思想其实也是复杂的。新时代的课程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在《父母的疼爱》课堂上,就有孩子大胆地提出:“爸爸妈妈不爱我。”这时我们可以追根溯源,通过孩子的故事讲述,了解真实的原因:①是由现在的二胎政策造成的,有了弟弟妹妹,爸爸妈妈对弟妹照顾得多了,出了事多数批评哥哥姐姐等,于是学生感到“爸爸妈妈不再爱我了”。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设计“亲情热线”活动,让家长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让学生知道其实自己小时候父母也是这样照顾的,弟妹还小,要为他们做榜样……②学生说“爸妈总是不让我看电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医生的话”故事情景模拟,让学生了解电视对眼睛的伤害,从而了解父母知道孩子控制不住,不仅影响视力,还会影响上课。③“父母不给我买心爱的东西。”面对这种外来民工子弟孩子的真实心声,教师采用了“我来当家”的故事情景模拟。通过故事拓展模拟,真实的家庭支出的项目让学生目瞪口呆:水电、房租、伙食费、服装费、燃油费、手机费……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啊。直面问题,追根溯源,各个击破是情境化品德课的正确取向。

三、戏剧化情境改造,在表演中体验品德价值

科学证明:将学生置于情境中,学生易于产生探究的愿望,才会愉悦地思考与探索。因此情境化品德课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这将一改以往品德课“空口说白话”的教学模式,联系实际、还原生活,结合知识、指导生活。从而让学生在模拟中实践,在实践中获得,在获得中反思。这种“在情景中培育品德”的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益。如教学《雷雨来了》,教师直接设计一组学生上学和放学时雷雨来了的模拟情景。课件配合营造气氛:乌云密布、黑沉沉地似乎要压下来,而后电闪雷鸣,不时穿插轰隆隆的雷声,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几位学生头戴头饰模拟学校周围的景物:候车亭、电视塔、大树……让班中所有学生都来参与选择,可以在哪里躲雨,并说出选择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在听、想、说、看、做的过程中进入情境,激发学生去质疑探究,掌握日常躲避雷雨的方法,形成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四、从虚拟情景走向现实情景,在生活中感悟品德真谛

品德课仅仅是一个“基点”,品德课程要指向生活、链接社会,全方位地向课外“辐射”。因此品德课堂上可以精心设计与社会生活仿真度极高的情景模拟环节,更好地让学生体悟、思考,回归自己的生活世界。如教学《怎样到达目的地》,教师设计了“五一,爸妈要带你去上海科技馆,请你来选择交通工具,安排好一家的出行。”的情景,孩子们通过商量,一步步做好攻略。如坐火车需要做什么?买票怎么买?孩子们认识了“12306”购票网站,懂得了以“K、T、Z、D、G”开头的火车是什么意思……一节课在孩子们各抒己见中结束了,孩子们从虚拟情景走向现实情景,从课堂走向生活的大舞台,成为真正的“小能人”。

总之,情境化品德课给孩子“润物细无声,水到渠自成”的熏陶式教育,有效地提升了品德课的效益。其具体的实施还需要教师不断地实践、总结,让品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烙印在孩子心灵上。

参考文献:

[1] 戴国良,周永平.情景模拟教学研究与实践 [J],南方论刊,2010(3).

责任编辑:颜莹

猜你喜欢

品德教学情境化效益
论变更管理对项目效益的重要性
不同主导者下供应链效益的分析及优化
不同主导者下供应链效益的分析及优化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视情商因素 促进和谐教学
高职院校品德教学量化评定的应用
高中语文古诗词“情境化”教学策略研究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的情境化教学
构建生活化情境优化数学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