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诗教观“与语文思维力的交集
2017-05-31谢兰香
谢兰香
2017年春节,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火了!武亦姝火了!一些专家、学者纷纷对中国诗词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一切让我想起了孔子的“诗教观”,在进行了一番阅读与思索后,结合语文课堂实践,我欣喜地发现,原来孔子的“诗教观”和语文思维力是有交集的。
孔子的“诗教观”其中有这样一个观点——“不学诗,无以言”,它虽不是指不会说话,但从字面来看也一定与语言有关。原来是因为《诗经》语言简练,是言志、抒情的最佳呈现,这言志、抒情的过程对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有着极为强烈的催化作用,随之产生的当然是语文思维力。冉正宝在《语文思维论》一书中指出:“语文知识不仅能转化成一种语言能力,而且能够转化成一种思维能力。”他认为,这种能力转化的主体是语文知识,会有语文烙印,转化成的也一定是一种语文思维能力。“诗”是“志之所之”,学“诗”这种语文知识就会转化成“志之所之”这种语言能力,就一定会形成语文思维能力了。原来,孔子的“诗教观”与语文思维力是有交集的。
当代诗教有“十字功能”:启智、立德、燃情、育美、创新,这在梁冬先生的《诗教,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中有所呈现。其中“启智”作用在孔子的《诗经》中也能找到依据:《诗经》在生活中,尤其是在外交场合,可以赋《诗经》论战,这是《诗经》的活学活用,赋《诗经》论战的过程就是思維飞转的过程,这也就是“启智”的萌芽。可见,“启智”与思维是相关的,特别是直觉思维。因为直觉思维是一种思维过程,在这过程中,人脑要对事物、事物的本质及规律进行识别、观察、理解、判断,而且要迅速、敏锐。直觉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而诗词正是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发挥陶冶性情、活跃思维等方面的作用:品诗词意境,悟诗词情感,触摸诗词温度,借用诗词言志……根据冉正宝对于语文思维的定义,“诗教”也正是学生在运用“诗词”进行认识与表达、审美与创造、鉴别与吸收的思维过程中,展开概括和间接的认识的过程,使学生在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交替渗透的过程中,培养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诗教“启智”,也正是这样一种思维的结果。如是说,孔子的“诗教观”与语文思维力是有交集的。
再有,孔子的“诗教观”中所提出的“兴、观、群、怨”与语文思维力也有着交集。何为“怨”?孔安国和朱熹分别为之作解:一为“怨刺上政”,一说“怨而不怒”。当下语文教学的“得体表达”与之不谋而合。它们均是一种思维的过程,是一种“言意共生”的状态。
看来,毋庸置疑,孔子的“诗教观”与语文思维力是有交集的。那么,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将孔子的“诗教观”引进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去,让学生激发出深藏在自己血液里的“古诗词”,让诗教与语文思维力永远有交集!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如城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