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市场适应力研究

2017-05-30马丽芳张华

大东方 2017年10期
关键词:需求侧供给侧人才培养

马丽芳 张华

【摘要】高职院校从人才有效地供给,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增加结构性改革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上探索人才培养的途径,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主动适应、服务发展”的原则,注重培养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技能型人才,实现人才供给侧和社会人才需求侧相适应。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供给侧 需求侧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1)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与人才的需求差异

高职教育从1998年起规模快速增长,布局还不尽合理,发展思路更加清晰,特色更加显现,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同有了明显的提高,以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己任,紧密跟踪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加强市场调查,了解用人单位需求,主动进行专业调整,培养“适销对路"人才,赢得了用人单位的赞誉,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同度提高。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面素质教育的推进,经过几年连续扩招,学生规模有了很大发展,整个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由数量转向质量,高职教育质量亟待提高;随着高等教育体系的开放,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渠道的多元化,高职生面临生源市场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双重竞争;由于缺乏内在发展动力与良好运行机制,因而出现了一部分高职院校追求短期经济行为,专业设置盲目跟风、实训场地不足、教育质量极不过硬等现象。

(2)供求市场对就业率差异

从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现状分析入手,指出了高职就业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它的成因。就业对高职院校来说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就业人数的逐年提高,就业难度相应就很大,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今后的生源数量和质量,也是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高职院校必须对多样性、多变性的社会需求做出迅速有效的反应。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必须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3)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的差异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缺乏专业人才培养高职特色,专业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与职业岗位脱节、随意性较大,“大而不专”,对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应以“实用性强、技能高”为发展特色、以提高学生在相关领域的职业技能为主、专业教育为重的概念模糊,缺乏系统的支撑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计划、课程标準、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等软硬件资源的支撑欠缺,不利于教学管理、检查和评价,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4)教育管理体制和就业指导认识存在差异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普遍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和开展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但存在许多问题,如,不少任课教师把就业指导认为是学校有关部门和领导的事,没有真正把就业指导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一项重要任务,忽视了教师与学生之间、职业教育与教育管理体制的沟通桥梁,疏忽了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的职业能力到底应包括哪些?造成了院校之间、教师之间的理解都不一样,甚至产生认识上的错误。

(5)机制运行不健全

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指导内容不全,指导人员缺乏,经费不足,工作模式滞后。虽然就业信息提供的较多,观念教育的少,学校专职就业指导教师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不达标,就业指导教师大多是由搞就业工作或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和领导兼职。他们长期从事这方面工作,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专门培训,对课程的设置、规范和建設,思考研究得还不够,难以保障就业指导的效果。最后,职业指导与毕业生就业需要之间存在脱节的现象。

二、高职院校人才适应力改革思路

(1)了解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现状及高职教育的作用等。认清目前高职教育面临的困境,探索市场高职人才的需求状况,确立科学的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做好专业优化、办学方向调整;

(2)高职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创新,应以与高职院校管理体制对应的理念作为前提,确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创建管理体系,打造鲜明的高职办学特色;

(3)顺应供给侧改革的需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高职院校就业的供需问题,研究影响供给的因素,以突出掌握实际知识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平台,以“互联网+”为信息储备,挖掘就业信息源,完善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素质培养,拓宽就业渠道。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的市场需求的供给,优化就业供应的数量、质量与结构,实现教育人才的有效供给。

(4)融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教学理念,加大就业指导模式的拓展,加强高职生创业创新能力的教育和培养,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开展和参加各种类型的创业活动,满足用人单位的各项发展需求,使学生在坚持自主能动性和自觉性的发展基础上,主动适应社会、企业整体的需要。实现人力资源和职业定位的相互匹配,为就业提供动力。

(5)加强校企合作的模式,优化教育结构,在供给侧改革下,调整教育结构,学校加大招收市场需求大、就业范围广、自身优势强的特色专业,实现“教学做”为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与市场的需求,减少市场人才饱和、供求超标、专业失衡等专业设置,

(6)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动向,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核心,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依托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强化社会实践活动,完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探索适合市场需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提高技能应用优势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形成各高职院校的专业群。

(7)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引进企业专家参与课堂教学的校企合作评价创新体系,不断调整优化办学方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发扬自身优势特点和实践动手能力。

总之,供应是为了满足需求。高职教育重点是职业人力资源的供给,培养更多适应能力强、创新创业意识高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应当融合“适应就业需求”的创新思路,不断转变办学观念,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区、行业、企业提供有效的人才供给。

参考文献:

[1]芮志彬 关于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1]2016.4

[2]张雯亭.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高职教育创新[J].科技经济市场,2017.4

[3]陈娜,李佳,刘海宁.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路径研究[J].文教资料,2017.4

猜你喜欢

需求侧供给侧人才培养
流通发展新常态下的“需求侧”改革思考
探索提升业扩报装服务水平的管理办法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