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永:阅读,教师身份与儿童立场的统一
2017-05-30张旻
张旻
曹海永校长的老家南通是一个建筑之乡,他从小就喜欢用板材和钉子“打造”各种桌凳、箱柜,并梦想成为一名木匠。没想到的是,因为读書他19岁就当上了教师,更没想到在参加工作的第十年,他被评为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并于第二年被调至名师辈出的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这样的幸运就像培根所言:“流畅得有如荷马的诗句。”每当回眸身后那一串串或轻或重、或深或浅、或急或缓的印记,他总是忍不住感慨:正是读书,让他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更远。这个冬日的一天,记者来到南师附小,在一间洒满了阳光的会议室里,听曹海永校长讲述自己的阅读故事。
启蒙式阅读:快速成长的“第一桶金”
1997年9月,年轻的曹海永从南通师范学校毕业后,走进了通州市金沙小学。学校为了方便年轻人,把之前用作阅览室、档案室的地儿腾挪出来,给他临时住。房间里堆放着的大量教育教学期刊,自然也就成了最好的精神食粮。“印象最深的是《江苏教育研究》,几乎每期都有教育专家成尚荣的卷首语,什么《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教育,更是一种保护》……”提起二十年前的阅读,曹海永校长如数家珍。
每当读到好的教学设计,他就会精心琢磨,如何借鉴、运用;读到优秀的教育教学论文,他会把精要之处一一摘录,得空就细细品味……他告诉记者,那时阅读教育教学期刊上的论文,不但没有枯燥乏味之感,反而感觉自由惬意。这一段阅读的经历于他而言,起点似乎不高,但却恰恰是他当时最需要的,因为期刊中的教学设计、案例、理念是教学参考书上所没有的,这样的阅读避免了从师范到小学的“一脚踩空”,这些知识储备也为他后来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法”……这些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让他欣喜不已。他现学现用,“随堂推门课”经常能赢得领导们的赞赏,大家觉得这个小伙子能创新、肯钻研,便开始重点培养他,多次让他在市级大型教学展示活动中进行语文优课展示。
“现在回想起来,这早期的阅读经历是使我快速成长的‘第一桶金,使我从众多的年轻教师中脱颖而出,为我赢得了参加市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教科研专题培训以及省市各种教学观摩研讨会的机会,使我得以比一般教师更早一步走出去,把我推到了公开教学的前线,也推到了教育科研的前沿。”曹海永校长深情地回忆道。
持续性阅读:支撑成长的源泉
曹海永于2000年9月参加了通州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他对这个时间节点印象深刻,因为从那时起,他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阅读。在培训班的学习仿佛让他又回到了师范学校,在师范学校时他就尤其酷爱“心理学”“教育学”这两门课程,到了培训班更是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类继续教育丛书。
一年后,通州市教科室创办“名师之路”教育科研协会,他有幸聆听了朱永新教授关于教师如何读书的报告,顿时觉得自己犹如一只“井底之蛙”。此后一有机会,他便顾不得囊中羞涩,将口袋中的钱款全部用于买书。2004年7月,曹海永正式加入通州市“名师之路”教育科研协会。协会每年都要为他们会员提供教育书目,并资助他们邮购书籍。那时的工资并不高,曹海永购买书籍格外“奢侈”,每次在协会提供的免费书目范围之外,他还要增购几百元。
有一次在常熟参加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颁奖典礼时,他不假思索地买下了《朱永新教育文集》一套10本,将回去的路费全花光了,最后还是搭乘通州实验小学的校车回去的呢。
由此,曹海永的阅读视野迅速开阔,阅读数量也迅速攀升。叶澜、肖川、钟启泉、冯建军等一大批教育“大咖”纷纷进入他的阅读视野,《李吉林文集》《教育家成长丛书》等成为他的书房珍藏。“慢慢地,我养成了外出学习必定要逛书店、买专著的习惯。视野也由原来的语文教学转向了语文教育这个更为宏大的背景之中。”曹海永如是说。
日积月累,曹海永在阅读中不断充实知识储备,提升能力素质,在教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踏实。教师的快速成长或许是外力的促成,而其持续成才则必需内功的积淀——读书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曹海永校长的经历正证明了这一点。
个性化阅读:丰盈精神的高地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初,曹海永便提出了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理念,并成功主持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青年专项重点资助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个性化研究”。在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他孜孜不倦地阅读了和“文本解读个性化”相关的教育专著,如《现代阅读教学论》《语文阅读活动论》《语文教育智慧论》《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等,还系统地浏览了30多种、200多期教育教学刊物,写下了大量的阅读笔记,并分门别类、有序整理。
在对“文本解读个性化”进行思考和梳理之后,他写了一篇两万多字的课题研究论文——《阅读教学:我们失去了什么——“文本解读个性化”现状的问题凝视、成因透视、出路审视》,此文在2005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中荣获一等奖。此外,十多篇课题研究成果相继在《课程·教材·教法》《语文教学通讯》《现代中小学教育》《江苏教育》等刊物发表。
通过这一阶段的阅读,个性化阅读已经成为曹海永语文教学的一种理想追求与风格标识。在他看来,“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行为”,是阅读主体通过自主选择、自主合作、自主探究,从文本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和价值取向的一种倾向。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努力张扬学生的本真个性,使个性发展有更深厚的根基,个性展示有更丰富的内涵,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人民教育》2011年第10期对曹海永的“主题阅读”课予以推介,特别肯定了其在具有冲突性的“群文阅读”中引导学生抛弃模式化的观点,尝试多维度、多视角地看待事物,“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的实践探索。《江苏教育》《小学教学参考》也专题推介其“个性化阅读”的教学实践与主张。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个性化阅读代表着研究和实践的一种方向。属于儿童个体自己的阅读,属于儿童这个阶段自然的阅读,属于儿童自由自在的、蕴含着无限可能的阅读,这就是个性化阅读。面向师生的个性化阅读,其实是教师身份与儿童立场的有机统一。”谈起个性化阅读,曹校长忽然间有些激动,一如阳光般热烈。
推动阅读:让文学点亮师生的心灯
2009年,被調至南师附小后,在这所斯霞老师曾经奋斗过的学校,曹海永敏锐地把阅读的视角伸向了斯霞老师本身。
家里的书架、床头、沙发、茶几、饭桌几乎到处都是和斯老师有关的书籍报刊。看着他近乎“痴迷”,目不识丁的母亲忍不住好奇地打听:“这个老太太一定很了不起吧!”让人忍俊不禁的是,还在上幼儿园的儿子也不时冒出些关于“童心母爱”的只言片语。就这样,他硬是从文字和口耳相传的故事里,把斯霞思想的精髓变得鲜活、立体而丰厚。
如今,曹海永担任南师附小分管教学与科研的副校长,如何推动校园阅读,他也着实费了一番心思。他特意撰写了《读书吧,给童年多一些遐想》《交流,比读书更重要的事》《课外阅读:拿什么吸引儿童?》《让文学点亮师生的心灯》等一批研究性文章。
他在各种论坛和研讨会上呼吁:让教师成为阅读的榜样,要有意识地读给学生听,如为低年级学生朗读《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童话故事,为中、高年级学生朗读《我要做好孩子》《青铜葵花》《小王子》等儿童文学作品;让教室成为阅读的地方,带领全班学生建设真正意义上的书香班级;让交流成为阅读的提升,教师应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细节和情感,让阅读交流深度而专业。
如此理论指导实践,校园里的阅读氛围确实厚重了不少:在校门口,记者看到放置着推介最新文学资讯的海报和交流个性化文学创作体验的展板,曹海永校长介绍说这是由学校每个班级轮流制作的;宣传栏里,则汇集古今中外文学家们的故事,以鲜活事例点燃学生的文学之梦;每个教室、每个楼层都有“图书角”“小书吧”“小书架”,满足学生随时随地阅读的需要。
此外,学校还系统构建了阅读课、读书节、阅读银行等多维一体的阅读课程,从课堂到课外,从学校到家庭,从书籍到网络,真正做到了局部带动整体。学校的文学社团也办得如火如荼,如“诵读俱乐部”“小记者俱乐部”等始终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幸运的是,曹海永欣喜地看到自己和附小团队老师们的付出有了丰硕的回报——学校被表彰为江苏省诵读基地学校,最近学校又被评为“100所首批江苏省书香校园建设示范点”。
在二十年的执教生涯中,曹海永曾有过数次机会离开学校、离开教学岗位,去人们眼中更有“前途”的岗位,然而每一次他都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留校”。
问其原因,他说:“我希望能在学校这片丰厚的土壤上更好地发展自我,而这种梦想恰恰是根源于我在阅读中接触到的教育家魏书生和钱梦龙,魏书生为了做教师写了100多次申请书,而钱梦龙则认为‘对自己挚爱的事业,要以恋人般的痴情、信徒般的虔诚、革命志士般的百折不挠的意志,一以贯之,无怨无悔地紧追不舍。”
是的,阅读坚定了曹海永的人生理想和选择,建构了他自我安顿的内在依据,实现了他对外在世界和内在自我的超越——阅读,让教师身份与儿童立场有机地统一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