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族传统音乐研究”专栏主持人语

2017-05-30邓如金

歌海 2017年1期
关键词:壮剧壮语声腔

壮族传统音乐包括民歌、戏曲音乐、器乐曲、曲艺音乐和歌舞音乐。

壮族民歌(因各地方言土语唱法不同,又分别称为欢、比、诗、加、伦)按体裁分为山歌、小调、风俗歌和儿歌四类,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重唱、对唱、合唱等。壮族戏曲有广西的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壮师剧和云南壮剧等,壮剧以本民族流行的民歌和民间说唱为主要声腔,属联曲体。器乐曲有民间器乐曲和祭祀音乐,民间器乐曲又分为吹奏乐、弹弦乐、擦弦乐和锣鼓乐,演奏形式有独奏、重奏和合奏。曲艺音乐有唱师、末伦、唐皇、卜牙、唱天等,演唱形式有坐唱、走唱、自弹自唱等形式。歌舞音乐有春牛调、耍花灯调等。这些传统音乐艺术,有的旋律高亢嘹亮,有的优美抒情,有的边吟边唱、说唱结合,有的载歌载舞,形式多样,深受群众喜爱。

广西素称歌海。壮民喜歌善唱。壮族传统音乐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古往今来,生老病死,均可触景生情,随编随唱。其歌词结构以五字或七字四句为主,又常出现三句歌、减字歌、嵌句歌、勒脚歌等变体,灵活多变。特别是押韵方式,腰脚韵体和勒脚形式,更是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壮族音樂的音调,多为古代越人歌的遗音,且常被称为“土歌”在民间广泛流传。

潘其旭、邓如金、黄美玲的《德保壮族“诗那·嘀抬乐”三声部民歌自然天成》分析阐释“诗那”的咏唱规则与押韵规律、声部结合、艺术风格。但当代出现了简化为二声部的趋向,传统的三声部合唱形式面临濒危之势。为挖掘和抢救这项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并世代传承下去,文艺工作者需要继续深入民间采风、挖掘、补遗、传承,这是一项艰苦而细致的工作。

吴巧的《壮族民歌声腔艺术美与文化内涵》对壮族民歌的题材、体裁等进行了梳理,特别是对塑造声腔艺术美的过程中,总结出壮族民歌的和谐美、品格美、声韵美、律动美、空灵美和聪慧美并进行了论述,使读者感受到壮族民歌的丰富多彩,品味到壮族民歌声腔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和美感品格,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特点。

曹昆、黄晓娴的《论壮语声调对壮族民歌旋律的影响》对壮语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壮语声调的结构及其特征、壮语声调在民歌演唱中的作用与意义进行了探讨。壮族民歌手常能有感而发,触景生情,出口成歌。演唱内容与壮语声调对民歌旋律的音高与节奏有着密切的关系。依字行腔,这是各门类艺术的共同特点,这样才能做到吐字清楚,字正腔圆。

徐瑞奇的《20世纪末叶壮师剧音乐研究回顾与展望》对壮师剧的渊源、唱本唱词和音乐形态进行了研究,对宗教仪式与壮师剧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但“该剧种的独特之处在于音乐唱腔一唱到底”,因而唱腔略显单调。展望未来,必须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出新,在唱腔的设计与创作上有所突破,创作出新的主题音乐来,更好地刻画不同人物的性格,塑造不同人物的形象,将是音乐工作者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魏鹤的《20世纪末叶壮剧音乐研究回顾和展望》对流行于广西和云南的壮剧进行了梳理,并就其历史源流以及题材、剧本、剧目、唱词、唱腔、曲牌、伴奏乐器等进行了描述,使读者对壮剧有个初略的认识。展望未来,对壮剧的繁荣与发展寄予厚望。

七弦琴是广西壮族较有特色的弓弦乐器,栗姣的《壮族七弦琴研究回顾与思考》对前辈已有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从七弦琴的历史源流到形制结构等进行了探讨,并指出原始的七弦琴尚不完善,需要我们加强理论研究进行乐器改革,使濒临灭绝的壮族乐器七弦琴得以重生。

猜你喜欢

壮剧壮语声腔
壮语电视新闻制作创新探析
《黄梅戏声腔研究》出版发行
戏曲声腔研究70年回顾与反思
豫剧俚谚中的声腔表演艺术初探
壮语故事会引人入胜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
壮剧来啦
云南河口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解读
广西壮剧的保护与继承研究
云南壮剧的舞台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