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农庄开发及游客消费特征分析①
2017-05-30刘喜华
摘 要:近年来,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消费的热点,为了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开发生态旅游的意义和生态旅游农庄的开发策略,并对某一生态旅游农庄的游客进行调查,分析了游客的消费特征,以促进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并在其开发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关键词:生态旅游 农庄开发 消费特征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1(a)-056-02
生态旅游根据2016年8月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的《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未来我国将培育20个生态旅游协作区、建设200个重点生态旅游目的地、形成50条精品生态旅游线路、打造25条国家生态风景道,带动社区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更要合理规划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农庄一般位于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的乡村地区,并且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由于当前环境污染严重,生活压力大,生态旅游农庄成为很多人休闲、度假的选择,大受欢迎,本文主要分析生态旅游农庄的开发及游客消费特征。
1 开发生态旅游的意义
1.1 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
生态旅游资源空间布局显示,大多数适合于产业化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自然地理相对复杂的欠发达地区,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县域中,这些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大,可供开发的生态旅游产品十分丰富,当地的地貌景观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旅游业可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增长,通过发展旅游业,把外界知识、技术以及文化等引进来,逐步建立起与现代文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为欠发达地区今后的更大发展奠定思想和人才基础。生态旅游农庄开发应以地区特有的旅游资源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在政府帮扶下,让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地区人民脱贫。
1.2 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仍比较脆弱,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偏低,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仍旧突出。发展生态旅游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休闲消费需求和生态环境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优化生态旅游发展空间布局为核心,以完善生态旅游配套服务体系为支撑,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强化资源保护,注重生态教育,打造生态旅游产品,促进绿色消费,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 生态旅游农庄开发策略
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与之共生的人文生态,开展生态体验、生态认知、生态教育并获得身心愉悦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具有4个特点,一是自然生态,要保持良好自然、维护生物多样性;二是经济生态,要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协调发展;三是人文生态,要地方文化突出、社会和谐包容;四是政治生态,要干部风清气正、机关高效为民。因此,生态旅游农庄应依托地区资源优势和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建景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等生态富民产业。生态农庄是一家集餐饮、住宿、垂钓、商务接待、会务、娱乐、无公害蔬菜种植、渔业养殖于一体的全国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的旅游度假项目,生态旅游农庄的具体开发策略如下。
2.1 产品特色化
旅游发展最重要的就是特色化建设,生态旅游农庄的开发重点和特色在“农”,农家饭菜、农舍民情、农村风光等都可以体现生态农庄的特色,并且生态旅游农庄在建设过程中要和地区的古朴民风、民俗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产品的特色化。一是要因地制宜地设立旅游项目。如可以选择农家牛车作为进村的交通工具,将路途时间无形转化成为旅游时间或者是组织游客參与耕田、种菜等,这些参与性的旅游活动让游客获得新的感受,从中获得休闲乐趣,增长见识,达到怡情益智的效果。二是要大力弘扬特色文化。由于我国各地农村的饮食、穿着打扮、房舍建筑、民歌民谣、传统手工技艺等乡土文化都充满浓郁的地方色彩,开发这些资源,让游客体验乡土文化,传播民俗文化。
2.2 建设生态化
生态旅游农庄的开发一定要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注重与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相协调。在生态农庄建设过程中,其建筑风格要体现地区乡村建筑特色,不能个体突出,其色彩、风格应与周围环境和村落整体气氛协调一致,如果出现独具一格的现象,会破坏整个乡村地区的建筑美感及整体建筑氛围和美感,造成“开发设性破坏”。同时选用的建筑材料应该就地取材,以土、木、石、竹等乡土材料为主,村景交融,在建设过程中以减少(Reduce)、重新使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为原则,尽量使用环保的、可回收利用的产品和材料,建筑施工标准达到生态环保标准的生态旅游农庄,在未来的竞争中将占有巨大的市场竞争优势。
2.3 服务平民化
当前,大多数去生态旅游农庄旅游的游客为工薪阶层,因此,生态农庄的主题应该契合游客的需求,注重生活情调,此外,由于他们属于工薪阶层,虽然他们的工作和职业不同,但是他们的消费水平不会过高,消费指向却有相同或相似之处。譬如在旅游活动之中,他们都比较倾向于带有生活情调的大众化项目和大众化消费。因此,生态旅游农庄的服务要平民化,要在大众化、参与性、愉悦感这三者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和均衡点。
3 消费特征分析
研究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特征对了解国内旅游消费现状、引导其合理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张维梅(2013)研究中旅游消费特征包括旅游时间、交通方式的选择、旅游动机、住宿设施类型的选择、旅游资源偏好、旅游消费意愿、偏爱的旅游项目;厉新建(2013)研究中将旅游消费特征划分为旅游方式、旅游次数、旅游时间、旅游信息获取渠道。综上所述,本文将农庄生态游客旅游消费特征划分为四个维度:旅游时间及次数、旅游信息获取渠道、旅游消费水平、旅游消费意愿。为了更好地开发、规划、建设生态旅游农庄,对游客的消费特征进行分析。本文选择一生态旅游农庄为研究地点,以在此地游玩的旅游者为调查对象,设计调查问卷,共发放300份调查问卷,回收278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调查问卷265份,有效率为88.3%。分析调查问卷,游客消费特征如下。
3.1 旅游时间及次数
被调查的游客中,在旅游时间和次数的选择上,有42.6%的游客选择在寒暑假和子女一起出游,5.3%的游客会在春节、国庆等黄金周出游,有30.5%游客选择在双休日出游,有21.6%游客选择在除节假日及双休日以外的其他空闲时间出游;78%的游客每年会选择一次生态农庄旅游,有15.6%游客每年平均有两次生态农庄旅游,只有6.4%的游客每年三次或者是三次以上农业生态旅游,但是大部分游客选择一日游或者周边距离较近的生态农庄旅游。
3.2 旅游消费意愿
就旅游消费意愿来看,生态旅游消费意愿非常强烈的游客为41.8%,生态旅游消费意愿强烈的游客有38.6%,有10.6%游客生态旅游消费意愿一般,有6.84%的游客生态旅游消费意愿不强烈,还有2.16%的游客生态旅游消费意愿很不强烈,总体来看,大多数游客都很喜欢生态农庄旅游,说明生态农庄旅游的发展前景较好。
3.3 旅游消费水平
被调查的游客生态旅游消费水平(人均消费支出)的选择上,53.6%游客的旅游人均消费支出在0~300元,以短途旅游和一日游,30.3%的游客人均消费支出在400~700元之间,只有16.1%的游客人均旅游消费达到700元以上,总体来看,生态农庄旅游的游客消费水平不高。
3.4 旅游信息获取渠道较为单一
生态旅游农庄的营销不完善,信息传播渠道单一,被调查的游客其旅游信息的获取渠道的选择中,55.1%的游客是亲朋好友推荐,有31.0%的游客是通过互联网获得农庄的旅游信息,有13.9%的游客是通过旅行社门店获得旅游信息。可见,生态旅游农庄需要完善营销渠道,加快旅游信息的傳播,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此旅游。
4 结语
近年来,生态旅游农庄由于其环境优美,适合休闲度假,空气清新自然,受到很多游客的喜爱,生态旅游农庄成为旅游的热点。随着生态旅游农庄设施的不断完善,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进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课题组,覃正爱,何良安,郝政文.打造乡村旅游的新模式——对桂阳县现代生态农庄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02).
[2] 熊鹰.生态旅游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展望[J].经济地理,2013(05).
[3] 邓菲.体验式生态农庄旅游线路设计浅思[J].商,2015(41).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湖南创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证研究》成果之一(16C0023)。
作者简介:刘喜华(1979-),女,汉族,湖南攸县人,硕士,讲师,湘潭大学,主要从事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