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慈母川畔明星村

2017-05-30高维海

北京支部生活 2017年1期
关键词:慈孝慈母民俗

高维海

慈母川村的村名来自于一个感人的故事。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慈母川原名茨梅川,相传为八仙之一汉钟离的故乡。一天,钟离辞别老母,赶往莲花山道修行,钟离一步一回头,母亲一步一相送,母子最终洒泪而别,该处遂得名为辞母川,后又称慈母川。”

慈孝文化和亲情

走进慈母川村,处处能够感受到浓郁的慈孝文化氛围。宽敞平坦的慈孝文化广场上,村民们在快乐的健身;满族风情展室中,轿子、纺车、铜水仙盒等100余件满族特色民俗展品,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村主路两侧宅院外墙上,精心雕绘的老二十四孝浮雕、新二十四孝彩绘和国学名言名句砖雕让人目不暇接。

传承和弘扬慈孝传统文化,是村“两委”干部常抓不懈、率先垂范的重点工作。

村党支部书记高稳明介绍说,为了使慈孝文化深入人心,党支部发动村内文艺骨干,组建了“慈孝情”文艺演出队,用身边人身边事自编自演了牛骨板《北京精神大家谈》、小品《邻里情》、舞蹈《七月的火把节》等节目。这些“接地气”“带露珠”的节目,不仅在区内循环演出,還代表延庆区参加北京市民族舞健身大赛,连续2年获得金奖。此外,“慈孝情”文艺演出队还登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和北京市残疾人艺术团“走基层、送文化慰问演出”的舞台,既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又宣扬了村民传承慈孝文化的感人故事。

潜移默化的熏陶使村民行善扬慈的良好风气蔚然成风,村里的慈孝典型不断涌现:悉心照料八十多岁患有老年痴呆症公公的“好儿媳”时建华;照顾患有肺癌丈夫的“好媳妇”谢秀荣;义务照顾患有精神残疾孤残老人的岳婧文等“五小孝星”道德模范。村民们自豪地说:“慈孝是我们慈母川的根,咱不仅不能丢了根,还要让这种文化根深叶茂。”

民生工程聚人心

慈母川村位置偏僻,进趟延庆城区要翻山越岭。村民一旦闹急病,只能开着三轮农用车往医院送。哪怕是到最近的永宁镇医院,25公里的山路也得走个把小时。冬天冰雪封路,拖拉机也开不了,只能肩背手抬,因此耽搁治疗的村民不止一两个人。为了更好服务村民,村党支部开通了服务热线和便民服务车。村民们告诉记者,村干部用自己的车为村民服务,轮流当司机,手机24小时开机,确保村民打电话随时能出车。

2012年冬天,延庆遭遇了罕见的冰雪灾害。大雪封山,村民们有急事却不能出山。这时,高稳明开出了自家的挖掘机,连夜工作12个小时,打通了连接村乡的一条5公里道路,保证了村民的安全出行。

目前,村党支部坚持每年为全村年满60周岁的老人送上生日蛋糕和温馨祝福。每年春节,党支部还召集村民,举办村里的春节晚会。村里还建起了残疾人食堂,解决了村内的残疾人吃饭用餐难的问题。

特色产业富乡亲

慈母川村的慈孝故事传遍了十里八乡,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感受慈孝文化。高稳明抓住这一时机,与村“两委”班子研究后决定,大力发展板栗、核桃等传统林果业,规模由200多亩发展到550亩。规模扩大了,产品产量和质量却不理想,依靠科技促发展成为村里迫在眉睫的大事。

攻坚时刻,在市科委、市民委的共同支持下,市农林科学院的专家来到了村里。为了提高土地资源效益,专家帮助村里完成了近300亩的核桃、板栗改良换优,引进了栗蘑、紫花生和紫薯等林下经济作物,实现了作物间的互补。针对村域气候舒适凉爽,一年三季有花的特点,在农林专家指导下,村里建成了赏花休闲园,栽培了马鞭草、串红、油葵、地被菊等花草300亩。以此为平台,村里又适时发展了蜂蜜产业,目前已经发展到100余箱,年产蜂蜜近5吨。

为了让村民端上文化生态旅游的“金饭碗”,村党支部致力打造民俗生态旅游产业。自2013年开始,采取政策集成的方式,统一设计规划,在民委、农委、旅游委等多部门支持下,累计投入数百万元,打造京郊民俗旅游精品村。目前,村里修建了登山步道及生态走廊、仿古观景亭,配备了导游指示牌;建成1500立方米集雨池,为游客垂钓观景提供了好去处。同时,村党支部带领村民修建完善了村里的交通、排水、停车、吃饭、住宿等配套设施。

人和景美,吸引了八方来客。为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民俗旅游业,村党支部腾出村集体的两间房子,拿出3万块钱,办起了村集体民俗旅游接待。为了提高村民接待水平,党支部还定期组织村民在这里练手做农家饭,学习端盘、倒水等礼仪。还组织村民到怀柔、昌平等地民俗户家参观和体验。并为带头搞民俗接待的“忆慈庐”等7家民俗户,统一制作了门头牌匾标志和床上用品。

慈母川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以慈孝文化为依托、生态旅游为载体、各产业相互促进,初步形成了林上养蜂酿蜜、林中果品飘香,林下花浓五谷的“三层立体循环”有机农业框架。2016年,慈母川村人均劳动所得达到1.5万元。

猜你喜欢

慈孝慈母民俗
冬季民俗节
慈母心
慈风孝行中走出“江北经验”
民俗中的“牛”
慈风孝行中走出“江北经验”
浓浓慈母爱,暖暖寸草心
民俗节
『慈母手中线』——我们可能没读懂的一句诗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慈孝仙居”:治理与文化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