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评价及其时空差异分析

2017-05-30敬烨白永平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城镇居民中国

敬烨 白永平

摘要以中国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选择能反映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19个相关指标,运用熵值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出每个省份的权重以及综合得分,并对综合得分进行时空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东南沿海的城镇居民生活质量高于西北内陆,总体而言,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差异逐年缩小。

关键词生活质量评价;时空差异;城镇居民;中国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11-0245-03

AbstractBased on 31 provinces of China as the study object and choosing 19 indicators about the life quality of urban residents, using the entropy method to analyze the data, we calculated the weight of each province, as well as comprehensive level score and analysis its spatialtemporal differe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ife quality of urban residents in southeast coastal areas is higher than the northwest inland, in general, urban residents life quality is improving, residents difference is shrinking year by year.

Key wordsLife quality evaluation;Spatialtemporal difference;Urban residents;China

“生活質量”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经济学家J.K.加尔布雷思所著的《富裕社会》一书中[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在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后,开始考虑如何实现高品质的生活。“以人为本”,关注居民的幸福指数,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成为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2]。近几十年来,“居民生活质量”越来越被政府重视,学者们做了大量研究。例如,范柏乃[3]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陈珏芬[1]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分析;张亮等[2]利用主成分分析法、TOPSIS方法对安徽省居民生活质量进行空间格局分析;李小建等[4]运用因子评分法分析了中国15个省份19个县的居民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但将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应用到研究全国范围内的居民生活质量的差异成果并不多见。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居民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处理数据,计算中国31个省份居民生活质量的综合得分,又采用Morans I指数运用ArcGIS等软件进行居民生活质量的空间差异分析,以期进一步了解中国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生活近况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进而为寻找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参考。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整理,基于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内涵,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层次性原则,结合中国31个省份的实际情况,从经济、社会、环境3个方面建立一级指标[5],并将其细化为可以量化的19个二级指标(表1)。该研究数据大部分来源于2000—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来源于相关统计公报和统计局网站。

1.2研究方法

1.2.1熵值法。鉴于熵值法相对科学、客观、全面,且能够

克服人为因素干扰的优势,该研究采用熵值法进行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评估[6]。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2结果与分析

2.1中国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时空格局分析为了突出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的变化差异,选择2000、2007、2014年的3个时间断面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公式分别计算出3个时间点中国31个省份居民生活质量的得分(图1)[6]。

从图1可以看出:①中国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呈现由沿海向内陆逐渐降低的趋势,居民生活质量较高的省份大多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广大西部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变化幅度较大[10-12]。②“金字塔”形象地体现了中国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省域差异。中国大部分省域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位于“金字塔”底脚,少数位于顶角。2000、2007、2014年山东、江苏、上海、广东的居民生活质量一直位于高分区,2000年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低分区是甘肃、宁夏、内蒙古,在2007年转变为西藏、新疆、青海、贵州,2014年甘肃代替新疆再次加入。可见西北地区的居民生活质量得分一直处于劣势,居民收入较低,消费水平不高,居民的幸福感指数较低,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缓慢,与东中部地区还是有所差距。

2.2我国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全局空间特征分析由表2可知,2000、2007、2014年的Morans I指数均大于临界值,Z(I)大于1.96,检验结果显著,表明中国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存在很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在空间上呈现集聚分布格局;Morans I指数从2000年的0.199 9下降到2007年的0.185 6,再到2014年的0.138 2,意味着中国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省域集聚性减弱[7,9]。

2.3中国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局部空间特征分析全局Morans I只能宏观地揭示中国居民生活质量在空间上的整体集聚态势,未能从微观角度揭示其空间异质性规律及集聚特征。利用GIS软件计算3个年份各省份居民生活质量的Morans I指数,并将结果进行空间可视化显示(图2)。

(1)H-H区域。从图2可以看出,2000年位于该区域主要有山东、江苏、安徽、浙江4省和上海市,2007年增加了福建省。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江苏、安徽、浙江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在公共服务上享受较高待遇。但2014 H-H区域只有山东、江苏、广东3省,山东

地处中原地区,靠近环渤海经济圈,环境宜人,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居民生活压力相对长三角地区较小,居民幸福感较高;广东是珠三角地区改革开放的先行省份,近几年因电子商务的兴起而发展迅猛,人均GDP、居民存款都高于其他地区,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

(2)H-L区域。2000年位于该过渡区的主要有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江西、福建、广东7个省份,2007年增加了辽宁、山西、湖南、广西4个省份,但2014年北京、天津、山西、江西、广西、广东6个省份退出该区域,湖北、四川加入其中。该区域的居民生活质量差异较大,分布在H-H区域和L-L区域周围。可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北京、天津、河北、广东交通便利,公共设施齐全,居民生活质量差异逐渐变小;河南、山西周边分布着经济强省,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居民收入较高,相对而言自身居民生活质量较低;湖北、湖南、四川3个省份距离较近,城市化处于中上水平,居民生活水质量较高。

(3)L-L区域。2000年位于该区域的有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广西、云南、青海、西藏12个省份,2007年辽宁、山西、湖南、广西、西藏、青海退出该区,陕西省加入。2014年新增北京、天津、内蒙古、新疆、江西5个省份,山西、广西、青海再次列队其中,湖北、贵州出列。北京、天津、湖北、湖南等省份城市化发展水平高,城镇居民虽然收入高,但物价、房价一路走高,城镇居民生活负担重,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幅度小。其余省份经济发展虽快,但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居多,社会资源共享不均,居民生活水平走低。

(4)L-H区域。2000年该区域包括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四川、新疆6个省份,2007年青海、西藏、加入该区,陕西省退出。2014年该区只有甘肃、宁夏、贵州3个省份,这说明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极化现象较为明显,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

45卷11期敬 烨等中国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评价及其时空差异分析3结论与建议

(1)分析2000、2007、2014年得分可知,中国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总体趋势为沿海地区高于内陆,这也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一致性。高分区的省份逐年增多,低分区省份逐年减少,说明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差异也在逐渐缩小。

(2)运用ArcGIS软件从宏观角度对中国31个省份、3个年份的全局Morans I指数及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可得,中国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省份在空间上的集聚性增强,但时间上的集聚程度减轻。

(3)通过对局部Morans I指数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处于高值增长区(H-H)和低值增长区(L-L)的省份数量逐年增多,而处于高低区(H-L)和低高区(L-H)的省份数量趋于减少。总体上空间差异在缩小中,居民生活质量较高的省份起初位于长三角地区,但在近几年随着大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北上广”城镇居民的生活压力不减反增,居民生活质量水平有所降低。一些发展中上的省份(山东、江苏)经济快速增长,居民收入增加,公共设施逐渐完善,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水平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珏芬.我国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评估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6,25(2):178-185.

[2] 张亮,赵雪雁,张胜武,等.安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及其空间格局分析[J].经济地理,2014,34(4):84-90.

[3] 范柏乃.我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际测度[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6(4):122-131.

[4] 李小建,喬家君.居民对生活质量评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定量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5):484-490.

[5] 李雪铭,晋培育.中国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特征与时空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12,32(5):521-529.

[6] 丛海彬,邹德玲,吴福象.中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时空格局演化及驱动因素[J].经济地理,2015,35(7):21-29.

[7] 杨璐璐.中部六省城镇化质量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基于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分析[J].经济地理,2015,35(1):68-75.

[8] 庄良,王新敏,马卫,等.甘肃省产业结构的时空分异及其动力机制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6,39(3):638-646.

[9] 方叶林,黄震方,王坤,等.基于PCA-ESDA的中国省域旅游经济时空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2,32(8):149-154.

[10] 何孝沛,梁阁,丁志伟,等.河南省城镇化质量空间格局演变[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2):257-264.

[11] 彭念一,李丽.我国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与综合评价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5):21-25.

[12] 李正龙.居民生活质量的因子分析与综合评价[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25-30.

[13] SCHALOCK R L.The concept of quality of life:What we know and do not know[J].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2004,48(3):203-216.

[14] 傅珊,邓光明.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评价[J].经济论坛,2010(2):81-83.

[15] 辛文文,杨林娟,白志远,等.甘肃省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时空格局变异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0):118-123.

[16] 查奇芬,徐文松.江苏省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综合评价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106-109.

猜你喜欢

城镇居民中国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基于ELES模型的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天津城镇居民增收再上新台阶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宿迁城镇居民医保按病种分值结算初探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渐进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