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情感表达

2017-05-30陶海鹰

工业设计 2017年1期
关键词:展示设计情感体验

陶海鹰

摘 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了解一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是从博物馆开始的,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考古发现的大量出现和文化产业的活跃,在中国掀起了一场兴建博物馆的热潮,博物馆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得以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然而,在多姿多彩的博物馆景观背后,博物馆设计美学特性的不足和精神内容的缺失严重阻碍了中国博物馆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因而,博物馆设计理念的更新和设计文化内涵的充实已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试图以博物馆展示设计语言为物质和精神文化的载体,探索其隐含的复杂情感因素,以期观众获得良好的观展体验。

关键词:展示设计 情感体验 博物馆文化

1当代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情感文化特征

现代博物馆作为传播人类文化的媒介,从事理学的角度,展示设计是一种系统活动,不仅包括“物”的展示,还包括物与物之间、物与人之间的连接关系,从简单的实物展示转向叙事性、戏剧化的展示,有时,通过灵活生动的造型设计可以还原“人”与“物”所处的时代与生活风貌,从而将隐含在实物内部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挖掘出来,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文化性与科学性、教育性与娱乐性的有机结合。具体而言,现代博物馆展示设计有如下情感文化特征:

(1)相对于商业、办公与居住空间设计,博物馆展示设计最突出的特点是在造型语言上较为含蓄,表达方式更具艺术性特征,既有自身功能性的需求,又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与象征意义,具有使人思考的情感力量。

(2)博物馆展示设计作为信息媒介与电视、网络、杂志、广播等媒介相比有着独特的特质。首先,博物馆展示设计通过丰富的造型语言、创新的设计手法,具有双向性、互动性、直观性、实效性与体验性等特征,时间与空间是交错在一起演绎的;其次,展示设计的信息媒介趋于多样性与综合性,没有模式化、程式化的规律可言,可以更好的激发主体意识的创造性。

(3)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讲,博物馆往往是一座城市文化的象征,是民族精神意念的显现,是根植在本土文化中的,展示设计师需要对中国文化具有深刻的理解,从本质上反思今天中国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发展模式,从空间、形态、色彩、场景等各种视觉元素入手,寻找出中国博物馆展示设计自身的风格特点与展示观念,给人带来亲切感与归属感。

(4)现代博物馆展示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性创造活动,在由社会化大生产模式向信息化社会过渡的过渡时期,它需要与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美学、文化人类、历史学、生态科学以及其他边缘学科进行交叉性研究,换句话说,是时代的发展赋予了博物馆展示设计更加复杂难言的情感与文化特征。

(5)博物馆展示设计的信息传达不是对情感、文化符号的直接挪用,而是在深入研究与理解的基础上,对表层的信息(造型元素)进行选择、加工、提炼,通过内部结构的组合强化信息的情感性与文化性,是外在形态与深层观念并行传达的过程。

2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情感分析

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空间造型元素是情感传达的重要载体,是整个展示设计开展的大前提。其目的是使观众在艺术的空间造型中感受到超越时空的情感魅力。而博物馆空间造型使观众产生的情感体验往往是通过组成造型的形态、材质、色彩等各个要素整体作用而发生效果,难以完全清晰的区分,但为了本文便于阐释博物馆展示设计中情感因素的一般规律,简单的疏理如下:

2.1形态的情感

2.1.1建筑空间形态

博物馆建筑空间形态本身就是一个大型的艺术作品,有时还会成为一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博物馆的建筑不仅仅满足功能、适用的需要,也是博物馆精神与情感的信息载体。在某种意义上,是作为一个巨大的综合展示品向人们传达博物馆的思想与性格。正如著名建筑大师戈登·本森与阿兰·福塞斯所人为,建筑应唤起人们的审美感觉,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如西班牙古根海姆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卢浮宫以及奥赛博物馆等都是世界博物馆建筑的典范。如创建于1870年代的美國大都会博物馆是美国藏品最多的博物馆,1967年任馆长的托马斯·霍温进行了长达30年的全面扩建,而总体规划仍在充分尊重原有建筑的历史标志性于原有的设计风格,但它没有严格遵循希神庙的形制,而是在罗马建筑结构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并进行了简化,去除了大部分繁缛的装饰,是融合各时期古典元素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重新构建了西方传统的艺术语境,使人还未进入到博物馆展示空间,就感受到强烈的古典气息。

2.1.2展示空间形态

展示空间形态作为情感传达的重要媒介之一,在博物馆中具有特殊的意义。空间是物与物之间距离、大小、方向的关系。在现实世界中的空间是没有形状的,只存在着空间的关系,它本身不是实物,是一种思维的抽象,却需要依靠实体来实现。如《老子》中关于空间关系所谈到:“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汉代《淮南子》中把有形的万物称为“有有着”,把空间称为“有无者”,“有无者,视之不见按其形,听之不闻其声,扣之不可得也。”

孤立的点、线、面本身很难激发人们的情感体验,但融于空间造型中的点、线、面、体都是有表情的。当对点、线、面进行不同组合,形成的一维空间或二维空间就具有某种使人愉悦或厌恶的能力。在实验心理学研究中,发现人们对于一些简单的形状有一定偏爱,如一位被试者所说:“自己感到惬意的线条所产生的强烈的喜爱之情,不亚于自己所喜欢的画。”例如,直线常使人感觉紧张,理性、简洁,让人联想到升腾感尊严感;弧线却给人以隐忍、含蓄、暧昧的感受;方形具有坚实、内敛、平淡的视觉感受;圆形象征团圆、圆满,可以引申为一种中庸、成熟的为人处世态度。然而具体细分下去,不同的形状也存在着情感体验的差异,例如直线中的水平线让人联想到作为一种承载的地平面,而垂直线则给人以生长、生命力的情感体验。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二维空间的设计非常重要,既可以有效的展示图文信息以补充立体造型的不足之处,又可以完整的烘托出环境空间的气氛。

2.2色彩的情感

色彩的情感就是利用色彩的特性与人的生理、心理变化与社会功利性等综合属性,引发人的某种情感。马克思曾經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种最大众化的形式”,可以看出人们对色彩的情感体验是非常普遍的;早在中国古代《周礼·冬官·画缋》中就赋予了色彩种种象征的意味,“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这种象征意义也是基于人们对客观自然世界的认识。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色彩的功用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审美取向以及情绪感染等方面。

色彩的物理特性首先依靠人的生理体验获得。例如,色彩可以给人带来温暖和寒冷的感觉,依据不同的温度感觉划分为冷色与暖色,冷色包括蓝、青等色;暖色包括红、橙、黄等。冷色给人以宁静、收缩的感觉;暖色给人以积极、热烈的感觉。此外还有一些介于冷暖之间的中性色系,如大地色系、绿色系以及黑、白、灰、金、银等能给人带来轻松、休憩、沉稳的感受。在博物馆的公共空间中合理的运用中性色,不仅可使人避免产生疲劳感,更显得大气、得体。此外,色彩还可以影响人们对于物体的重量、大小、远近等差异性的感受,如深色使人觉得份量感较强,而浅色则显得比较轻,深色容易给人带来庄重肃穆的情绪,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场合往往色调整体偏暗。

其次,由于人们的一些生活经验与固有观念,往往对色彩产生联想。如金色、银色是贵重金属的色彩,代表了高贵与尊重,而红色在中国文化中则象征着喜庆与热闹。并且,不同族群、地域、年龄、性别、职业与经历的人联想的内容也会不同。就一个人自身而言,随着阅历增长与社会文化的变迁,对色彩的情感联想将具体的实物发展到抽象的某种情绪与意境,导致人们产生一定的好恶感。瓦伦丁在《美的实验心理学》中提到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学生认为她把绿色看成是绿黄色的时候,便会厌恶绿色;而把绿色看成是秋天树叶上常见的褪了色的褐绿色时,便会喜欢绿色。”

此外,当色彩成为具有抽象化、概念化、社会化的普遍意义象征,便成为文化的载体,向人们传递同样的情感与涵义。闻一多先生的诗歌《色彩》,赋予了色彩以生命力与人的个性。

“生命是张价值的白纸,

自从绿给了我发展,

红给了我热情,

黄教我以忠义,

蓝教我以高洁,

粉红赐我以希望,

灰白赠我以悲哀;

再完成这帧彩图,

黑还要加我以死。

从此以后,

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

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设计师借助色彩的情感媒介,传达博物馆的精神于设计师的理念,不仅通过色彩的搭配提升了视觉的审美层次,更重要的是使人们的情感得到升华,有所感悟。

3材质的情感

材料本身没有什么情感,它的情感来源于人们对于材质的感受,即质感。不同的材质带给人们不同的感知,这种感知也会使人产生一定的情感联想。人类运用工具改造自然界初期,首先依据材料的属性进行选材,而后在造物史的演变进程中,也会依据社会与族群文化赋予的新意义,中国古代君子以佩戴玉器为装饰,玉之润可消除浮躁之心,玉之色可愉悦烦闷之心,玉之纯可净化污浊之心,此外,玉材质地晶莹,有“宁碎而不屈”的气节,所以君子爱玉。

材质的情感联想也体现于现代设计中,运用材质进行展示设计与艺术创作的目的一样,都是为了表达一定的创意,为了塑造博物馆中特定的角色形象。例如,石头、木头、青砖等传统的材质总会把人的思绪牵引到传统的生活形态中,产生一种朴实、自然、典雅的情感感受。如果将这些材质应用在博物馆设计中,会使展示空间或多或少带上情感倾向。一个好的展示设计有时需要有表情的材质来渲染,诱使人们在参观中想象和体味,让观众心领神会而砰然心动。如安腾忠雄的著名建筑“光之教堂”,整个室内空间都采用素净的混凝土作墙壁,单纯、抽象,呈现出一种静寂的美,向人们传达一种高尚的宗教精神,十字形分割的混凝土墙壁上产生的特殊光影效果,使人有种接近上帝的感受。

通常来说,金属、玻璃、塑料、混凝土等制品会给人带来强烈的现代气息。金属的延展性、可塑性强,质感华丽,富有光泽,给人带来科技感、时尚感与未来感,当然加工工艺对金属材料也产生了影响。如冲压成型、浇注成型等工艺可以使塑造的制品形态与肌理发生更多的变化,其中金属的拉丝工艺,会显得产品更加精致。因此,依据金属材料的物理特性,可以应用于科技博物馆的展示造型设计中,能够更好的演绎展品的技术感、自由感与神秘感。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材料搭配以及与其他媒介的并用也会产生不同的展示效果。例如,“现代主义设计中的家具常使用钢管与皮革、帆布或藤等天然材质配合制作沙发或座椅,皮革等自然材料温暖的属性能对冰冷金属”。 此外,在空间设计中玻璃材质的情感传达往往是依靠光影效果来实现,即通过玻璃的透光、折射、反射,倒映周围环境的幻影,使得玻璃不仅在明亮时璀璨光彩,在黑暗中也可散发幽光。如哥特式教堂中的彩色玻璃是主要的装饰造型语言,当光线透过色彩斑斓的玻璃照入幽暗的室内空间,就会产生庄严肃穆的神圣感。有时在博物馆展示造型设计中使用玻璃材质,会产生一种虚无的感受,这种感受也可以拓展观众的视野范围,更好地引入自然光线。需要注意的是,在展厅中运用自然光要进行科学的过滤,便于对文物的保护。

4结语

本文所倡导的博物馆展示造型设计是一种朴素的设计观念,合情合理,顺应自然。意在通过探寻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情感体验线索,提升博物馆设计的文化深义与设计品质,为当代博物馆展示设计提供一个审视与前行的价值维度。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朱淳.展示设计教程[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3][英]C.W.瓦伦丁.美的实验心理学[M].周宪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70

[4][日]美工图书社编.博物馆展示设计[M].邯郸出版社.中华民国八十年版

[5]高福民.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M].苏州 :古吴轩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展示设计情感体验
基于服装橱窗静态展示设计研究
现代展示场景设计中视觉元素的应用研究
基于市场经济的陈列设计研究
巧用策略,“悦”读绘本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低碳背景下标准化展示道具的设计方法
浅析OSB在展厅设计中的应用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注重体验,促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