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
2017-05-30赵再岚
赵再岚
摘 要:《论语》是准确简约的教师口语典范,阅读《论语》,能让我们如临其境地置身于孔子教学生活的言语氛围之中,深切感受“至圣先师”的言语道德风范,这对教师如何让自己的口语做到准确简约有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论语;准确简约;教师口语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1-0185-02
Abstract: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can be identified as the model of teacher's oral language due to its accuracy and simplicity. When reading the book, the readers will experience the living atmosphere which Confucius created in his class and comprehend the saint's moral through his excellent eloquence. This book can give enlightenment for teachers to make their oral language simple and accurate.
Keyword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ccuracy and simplicity; teachers' oral language
教师口语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力,学生学习兴趣的浓淡,接受知识的多少,思维活跃的程度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口语水平。恩格斯说:“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我们每个老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准确简约的教师口语在现代教学生活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论语》最突出的语言特点就是准确简约,阅读《论语》,能让我们如临其境地置身于孔子教学生活的言语氛围之中,真切地感受到这位"至圣先师"的言语道德风范,细细品味其准确简约的教师口语范例,对每一位教师如何让自己的口语做到准确简约都会有极大的启示。
一、《论语》是准确简约的教师口语典范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记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后人对《论语》的命名之解也多不脱于此。因此《论语》的主要内容正是记录教学生活中的语言,而孔子的话也即典型的教师口语。它的经典家喻户晓,正是我们提升教师口语能力所应努力学习的范本。
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将语言文字归为八种风格: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他又解释:“精约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这里的“精约”用于教师口语,正是我们所说的准确简约,即用最精当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意念,这正是《论语》语言的最突出特点。《论语》问答的篇章中,多是两三个回合,言辞简短,但往往只言片语就把学生问到的许多复杂问题回答得十分完美,这在古代典籍中是绝无仅有的。很多语句因哲理性强、极富概括力而被后人引用,其中大量的文句演变成格言、成语、典故。如成语:文质彬彬;巧言令色;色厉内荏;当仁不让;祸起萧墙等。
孔子的语辞言简意赅,含蓄隽永,这是孔子一向的追求。子曰:“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何为“辞达而已矣”?朱熹解释说:“辞取达意而已,不以言丽为工。”就是我们所说的话,能恰如其分地表达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就可以了,不必瘠义肥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准确简约。这看似简单,实则是很高的要求。孔子在教学中提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虽是强调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其实也从反面突显了教师口语准确简约的必要性:那就是学生在 “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教师适时地帮助学生准确简约地解答他不能理解的困惑,不能表达的心意,学生才能真正地感受到教师的魅力;教师“举一隅”之言,其实应该言简意丰,让学生能有“三隅”之想,学生不能想,教师也不再反复。由此,我们看到《论语》不论是实践还是理论都是准确简约的教师口语典范。
二、《论语》对教师口语如何做到准确简约的启示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这句话也是很简约的,孔子告诉我们自己也不是生来的天才,是爱好前人留下来的传统文化,靠勤敏而求得的学问。“好古,敏以求之”,这也是教师提高自己口语水平的不二法门。阅读《论语》,体味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话,对于我们如何让语言准确简约有很多的启示。
(一)阅读经典,丰富词汇,透彻理解
孔子用语极为精准而又引人深思的例子非常多。比如孔子教导自己的学生要成为君子,而不要成为小人,那何为君子,何为小人,孔子就没有长篇大论,常常是几个字就让我们明白君子小人的截然不同。如: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孔子用“周”“比”二字来形容君子和小人与人交往时的不同,就一针见血,让人很警醒。这里的“周”与“比”,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解释都是“密也”,显然二者都有与人交往密切之意,但继而的解释就很让人深思了。许慎说“周,密也,从用口”,段玉裁注为“忠信为周。谓忠信之人无不周密者。从用口。善用其口则密。不密者皆由于口”,这就是说君子与人交往的亲密,是出于忠信,求于和谐,以公正之心考虑周密,出言吐语必真诚为人着想;许慎说“比,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段注“从”字为“以类相与曰从。从二人”,即“从”有两人性情相投,仁爱相亲之意,与之相反的“比”就是无仁爱之情的关系密切,那就是小人为了一已之私与人结党之意。故朱熹注曰:“周,普遍也。比,偏党也。皆与人亲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从这个例子我们看到孔子之所以用词如此准确简约,是夫子对这些词的含意理解透彻,非常清楚它们的异同,明白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这些词的表现力是非常之强大。这样的例子在《论语》中俯拾皆是:“君子懷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等等,這充分说明孔子有一个庞大的词汇库,想用哪个,该用哪个,信手拈来。因此教师想要让自己的口语做到准确简约,就必须丰富自己的词汇,并对这些词意有透彻的理解。
孔子何以能获得如此丰富的词汇并理解的如此透彻,《论语·季氏》中的一则记载或许能给我们极大的启示。《论语·季氏》中说孔子之子孔鲤一天从他面前快步走过庭院,子“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在这里, 孔子提出了 “不学诗无以言” 的观点,即学诗是能言的基础。《诗经》的内容丰富多彩, 尤其语言优美典雅,是春秋时代的经典,所以不读这样的经典“无以言”。孔子不但阅读,而且对这些经典还做了全面的整理,不只整理《诗经》,还修《春秋》,注《易经》等等,因此孔子有那么丰富的词汇,并对他们细微的同异把握的如此透彻,用语能那么精准凝炼,也就不足为怪了。这些都启示我们要想让自己的口语准确简约,那就要多研读一点经典,让自己的词汇库也储存丰厚,这样在提取运用时就会游刃有余。
(二)提高修为,深邃思想,远大境界
掌握丰富的词汇并理解透彻,是口语表达精准的一个必要的条件,但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会说,而是不会想,想不到的自然说不出来,想不明白也就说不清楚。所以孔子的口语洗练精准,最根本的还在于孔子有深邃的思想,远大的境界。《颜渊》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对话:“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这里,子张认为一个知识分子要是名闻天下就是通达之士了,可孔子就告诉他,这种人不是“达人”而是“闻人”。其实到现在,我们有很多人也和子张的看法是一样的,认为有名利权势之人即是了不起的“达人”。孔子却告诉我们真正的“达人”是品行端直,慷慨好义,能体察别人言行举止并加以智慧判断,有思想学问并能谦逊对人,绝无傲慢之气的人,这种人不一定名满天下,但一定是众望所归。这段对话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语言不过是思想境界的体现,没有深邃的思想,何来富有生命力的语言。
在孔子看来,完善语言之美的根本是学道不倦,修身不已。子曰:“有德者必有言。”(《论语·宪问》)这就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有德行的人就不必担心不能言,因为“有德者和顺积中,英华外发”(朱熹注)。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万世敬仰的圣人,在其“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伟大人格魅力,他一生践行仁道,有教无类,深受学生拥戴,所以在他死后,弟子们才录其言而成《论语》。因此,我们想让自己的语言也成为学生的经典,那就应该像孔子一样修为不止,使自己的思想能成为时代的真正引领者。
(三)关注学生,把握时机,因材施教
孔子的语言所以准确简约,还在于他非常熟悉自己的学生,并能敏銳地觉察到他们与自己对话时的心理,知道什么样的语言在那一刻是最适合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不断提升的。《论语》中记载了许多孔子对学生问“仁”的解答,几乎没有相同的,皆因问者学识、修为、领悟能力等的不同,回答各有侧重。樊迟资质平平,因此孔子只把“仁”的基本概念告诉他,那就是“爱人” (《论语·颜渊》);仲弓待人不够恭敬,不懂得体谅他人,孔子就告诉他仁乃“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意思就是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对人要有敬重之心,行忠恕之道,学会推己及人;对于“多言而躁”的司马牛,孔子就说“仁者,其言也 ”(《论语·颜渊》),即要想做一个仁人,就不要随便多言,出言吐语必须谨慎;颜渊是孔子弟子中德行最高的,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來要求他,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意思就是说无论在哪个方面都要克服一己之私欲,按照天下大同的理想去行事,推进整个天下朝向仁爱前进。诸如此类的例子在《论语》中还有很多,由此我们知道教师口语的准确简约不单是教师个人学识修为提高就能做到,尤其需要教师关爱自己的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地与其交流,才能一语中的,让学生反复研磨,经久不忘。
综上分析,我们深深领悟孔子是何以修炼得如此准确简约的教师口语,正如朱熹《观书有感》所写“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6.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中华书局,2011.
[3]南怀瑾.论语别裁[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钟春燕.从《论语》看孔子的言语观[J].湖湘论坛,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