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维密”,文化传播中的“故弄玄虚”
2017-05-30聂昱冰
聂昱冰
现在,大家已经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最终都会落到“文化”这两个字上,任何事物的传播与弘扬,归根结底都是文化的传播。而文化传播永恒的核心和最终的落点,肯定是“传播思想”。
既然是传播,那一定就会涉及到各式各样的方式方法,在文化的传播上,从古至今,“故弄玄虚”这四个字,一直就时隐时现,随你赞它还是恨它,它都作为一种使用率很高的方法,始终存在着。
关于文人对文化的故弄玄虚,课本中最广为流传的反面教材是孔乙己,“茴香的茴字有四种写法……”。小时候没有自己的理解,就只管跟着书背诵“陈旧、迂腐”等等定义。长大之后,每当现实中遇到某个人某个场景,会突然想起课文中的孔乙己——“唯一一个穿长衫站着喝酒的人”。才明白了,孔乙己的这种故弄玄虚,其实是最可以原谅的,因为他只是单纯的想给自己涂抹上一层虚弱的伪装,再没有其它任何诉求。
反倒是鲁迅在书中完成了一场复杂而伟大的故弄玄虚。他貌似描写的是一个漫画般的人物,映照出的却是一种每个人生命中都可能会出现的人生状态。真的,任何曾经风光无限的人,在命运下一个转弯之后,都可能成为孔乙己。
所以“孔乙己”这个形象和他所代表的意义,会永远流传。
现在时尚界,把“故弄玄虚”做的最直白最泾渭分明的,可能就是“维多利亚的秘密”了——这个几乎女人们都熟悉的时尚品牌。
T台上从来不缺“故弄玄虚”,服装设计师们的想象力好像永远保持在“不惊死你,我就死”的高超境界。这里面除去设计师的艺术热忱,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品牌的传播。简单说就是:“有的衣服设计出来是为了卖钱的,有的衣服设计出来就是为了让你记住我的。”
“维密”之所以在这方面做得最直白,也是因为先天条件所限,内衣所需要的布料和承担的功能都太少太单一了,让人想要设计都没有空间。所以“维密”模特们披挂在身上的那些乱七八糟花里胡哨的东西,哪一部分是衣服,哪一部分是为了故弄玄虚,带给观众视覺美感和新鲜感,让观众们继续保持对“维密”的爱与期待,一目了然。
小酒馆中的孔乙己、华丽T台上的“维密”都成功了,因为他们都被人记住了。
所以,在文化传播中,使用“故弄玄虚”这种手段,无所谓好与坏,只要有效就好,重要的是把握好度,牢记“过犹不及”这个准则。
专门提到过犹不及,就是因为现在确实有很多人在传播文化的时候,特别钟爱这个方式,以至于让故弄玄虚成为了文化传播的瓶颈。
形容一种现象,不是选择最精准的词,而是选择最玄妙的;解读一个问题,不是铺设出最直接的路径,而是搭建出一座北京西直门立交桥来,他带着你走八回,你自己上去试试还得迷路;推广一项文化内容,不是为了教会别人,而是为了证明“这事儿只有我懂,所以我很有价值。”
在人们这样做的时候,却没有想到,文化和思想,就像是食物,你得让他吃下去,转化成营养,才有价值。你把一样文化或者知识或者思想,制作成一个绝美的花环,交给他,他就算供起来,最终也是变成一把干花,永远被高高供着,早晚落上灰尘,失去魅力和光泽。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成为鲁迅,也不是每个团队都具备“维密”那样顶级传播方案设计能力。但至少我们可以先确定一种态度:传播文化的人与接受文化的人,都不再认为“玄妙的、复杂的、自己和他人都看不太明白的”才是好的。
因为站在文化思想传播之路两端的人,彼此的关系,也有一点像爱情——你带给Ta新奇、美妙、快乐,Ta会一直追逐你,想要得到你。可你如果太面目不清了、太晦涩了、太高不可攀了、想要了解你、靠近你太费劲了,Ta就放弃了。
毕竟天涯何处无芳草,通往文化和思想的门那么多,人们可以再去选择另一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