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毕水兴资源富集区农业非均衡增长研究

2017-05-30张经阳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农业

摘要根据贵州省、毕节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州面板数据,分析了贵州省毕水兴资源富集区总体情况和农业发展基本情况;运用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从第一产业人均增加值、人均农产品产量、人均可支配收入3个方面研究了该区域存在的非均衡增长现象。基于经济、产业、改革、条件等基础层面分析了非均衡增长现象的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强化区域性农业产业分工与协同、强化区域性农村改革新模式的系统研究、强化区域性农业产业转型与创新发展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非均衡增长;毕水兴资源富集区

中图分类号S-9;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11-0227-05

Abstract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Guizhou, Bijie, Liupanshui and Qianxinan,the overall situation and the basic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BijieLiupanshuiXingyi resourcerich area of Guizhou Province were analyzed;using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isequilibrium growth,the disequilibrium growth phenomenon in this region was studied from three aspects: the per capita added value of the primary industry, the per capita agricultural output and the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Based on the economic, industrial, reform, conditions and other basic aspects, the causes of nonequilibrium growth were analyzed. The paper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strengthen the division and coordination of regional agricultural industry, strengthen the new model of regional rural reform, and strengthe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of regional agri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light of the research findings.

Key wordsAgriculture;Nonbalanced growth;BijieLiupanshuiXingyi resourcerich zone

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积极推动毕水兴(毕节、六盘水、兴义)能源资源富集区可持续发展”, 正式从国家层面提出毕水兴资源富集区的概念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不仅一个国家要注意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在一个省区范围内也要注意区域内部协调发展问题[1-2]。就毕水兴资源富集区的发展来看,改革开放以后,该区域的农业经济增长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非均衡增长态势,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性增长需要从农村改革、农业经济和农业政策等多个角度给予该区域更多的关注。

1毕水兴资源富集区农业发展现状

1.1毕水兴资源富集区概况中共贵州省第十次党员代表大会提出“一圈二区一带”即贵州四大经济区的战略构想,而其中“一带”就是指毕水兴经济带,从地理空间来看,和国务院明确的毕水兴资源富集区相当,该区域以毕节、六盘水、兴义为主要节点城市,包括六盘水市、黔西南州、毕节市的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钟山区、黔西县、织金县、大方县、七星关区、赫章县、威宁县、 纳雍县、金沙县、兴义市、普安县、晴隆县、兴仁县、贞丰县、安龙县、册亨县、望谟县共20个县市区,占贵州省县市区总数的22.73%。该区域地处云贵高原西部喀斯特岩溶山区,面积53 623 km2,占贵州省土地总面积的3044%。

2015年该区域常住人口1 231.76万,占贵州省的345%,是贵州省四大经济板块中人口最多的区域。GDP总量达到3 464.03亿元,占贵州省GDP总量的32.98%;人均GDP为30 769.33元,相当于贵州省人均GDP的103.09%。 第一产业增加值607.51亿元,占贵州省的30.03%,占毕水兴资源富集区GDP的17.54%;第二产业增加值1 454.03亿元,占贵州省的35.06%,占毕水兴资源富集区GDP的41.98%;第三产业增加值1 402.59亿元,占贵州省的29.75%,占毕水兴资源富集区GDP的40.49%[3]。

1.2毕水兴资源富集区农业发展情况

1.2.1农业经济发展情况。2015年毕水兴资源富集区第一产业增加值突破600亿元大关,达到607.51亿元,其中:毕节市为324.7亿元,同比增长6.9%,占该区域比重为53.45%;六盘水市为114.51亿元,同比增长6.9%,占该区域比重为18.85%;黔西南州为168.30亿元,同比增长6.5%,占该区域比重为27.7%。从第一产业增加值结构来看,种植业增加值为378.11元,占62.24%;林业增加值32.58亿元,占536%;畜牧业增加值155.31亿元,占25.57%;渔业增加值873亿元,占1.44%;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32.89亿元,占5.41%。

1.2.2农业生产发展情况。2015年毕水兴资源富集区粮食种植面积111.05万hm2,占贵州省比重为35.65%;粮食总产量达441.86万t,占贵州省总量的37.45%。蔬菜种植面积27.52万hm2,占贵州省总量的27.62%,蔬菜總产量41346万t,占贵州省总量的22.9%。油料作物产量20.18万t,占贵州省总量的19.87%。肉类总产量67.85万t,占贵州省总量的33.4%。禽蛋总产量6.34万t,占贵州省总量的36.61%。猪出栏数618.24万头,占贵州省总量的3444%;牛出栏数44.67万头,占贵州省总量的33.52%;羊出栏数81.27万只,占贵州省总量的33.02%。

1.2.3农民生活发展情况。2015年毕水兴资源富集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 935元,相当于贵州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93.89%。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7.88 m2,与贵州省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的平均水平相当。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0.64万,占该区域总人口数的8.98%,占贵州省最低生活保障总人口的3338%。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占比超过99%。

2毕水兴资源富集区农业非均衡增长分析

2.1从人均增加值分析区域发展差异2001—2015年,贵州省毕水兴资源富集区毕节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州三大农业经济板块人均第一产业经济增长均呈现出非均衡增长的态势。从表1可以看出,“十五”计划实施初期,毕水兴资源富集区第一产业人均增加值最高的是毕节市,为772.48元,最低的是六盘水市,为473.70元,相差298.78元;黔西南州处于中间位次,为763.56元,这种非均衡增长态势一直持续到“十一五”末期。“十二五”开始,非均衡增长态势发生变化,2011年黔西南州第一产业人均增加值首次超过毕节市,在该区域居前列为2 140.36元,最低的是六盘水市,为1 108.77元,相差1 031.51元,差距进一步拉大,非均衡增长态势进一步凸显,毕节市处于中间,为2 054.45元,与黔西南州相差8591元,超出六盘水市945.68元。到“十二五”末,黔西南州第一产业人均增加值增长在区域内继续领跑,达5 964.70元,最差仍然是六盘水市为3 962.42元,相差2 002.28元,非均衡增长差距进一步拉大;毕节市为4 915.15元,与黔西南州的差距拉大,相差1 049.55元。

从三大经济板块与毕水兴资源富集区第一产业人均增加值的离差比较来看,2014年以前毕节市均超过区域平均水平,而2015年则低于区域平均水平;2001—2015年六盘水市均低于区域平均水平,而且离差越来越大;黔西南州总体上高于区域平均水平,而且2011年以后,与其他2个地区的差距也越打越大。从与贵州省第一产业人均增加值的离差比较来看,毕水兴资源富集区第一产业人均增加值超出贵州省平均水平299.11元;“十三五”末,黔西南州和毕节市第一产业人均增加值分别超出贵州省平均水平1 316.39、26684元,而六盘水市则低于贵州省平均水平685.89元,非均衡发展态势更加明显。

45卷11期张经阳贵州省毕水兴资源富集区农业非均衡增长研究2.2从人均农产品产量分析区域发展差异从人均农产品产量的变化同样可以发现贵州省毕水兴资源富集区农业非均衡增长现象。从表2可以看出,“十一五”中前期,毕节市和黔西南州人均粮食产量发展态势基本处于均势,“十一五”末期(2009年)以后,毕节市超过黔西南州并逐步拉大距离,到“十二五”末,毕节市人均粮食产量为390 kg,比黔西南州高13 kg;而六盘水市则一直处于区域最低水平,10年间最高的人均粮食产量为2009年的288 kg,到“十二五”末,与毕节市的差距为110 kg,与黔西南州的差距为97 kg,差距进一步拉大。

从该区域人均肉类产量的情况看,2006年以来,黔西南州人均肉类产量一直在该区域具有比较优势,直至2015年末,毕节市人均肉类产量与黔西南州基本持平,具有后发赶超的态势;而长期以来六盘水市人均肉类产量仍然是该区域最低的,到“十二五”末,六盘水市人均肉类产量仅为42 kg,比黔西南州低18 kg,较毕节市少17 kg。可见,非均衡增长的态势仍在持续。

从三大经济板块与毕水兴资源富集区人均粮食产量和肉类产量的离差比较来看,毕节市和黔西南州一直高于区域平均水平,而六盘水市一直低于区域平均水平,2013年以后,与其他2个地区的差距也越加明显。从与贵州省人均粮食产量和人均肉类产量的离差比较来看,毕水兴资源富集区人均粮食产量总体上超过贵州省平均水平。人均肉类产量则一直低于贵州省平均水平,到2015年末,该区域与全省平均水平的离差为-0.036,其中,毕节市为0002,黔西南州为0024,六盘水市为-0.015。

2.3从人均可支配收入分析区域发展差异毕水兴资源富集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仍然体现出该区域农业呈现非均衡增长(表3)。从表3可以看出,“十五”初期,毕节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州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很小,基本处于相对均衡增长态势。“十一五”时期,相对均衡增长态势被打破,2008年在该区处于前列的毕节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为2 756元,与六盘水市的差距减小为20元,但是与黔西南州的差距增大到305元;2010年开始,六盘水市实现后发赶超,成为区域领跑者,达到3 601元,到“十二五”末,毕节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增长速度明显减慢,2014年已经处于区域最低;而2015年六盘水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已经超过7 500元,超黔西南州463元,超毕节市577元,成为区域经济新的领跑者。

从区域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区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较而言,区域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絕对值明显低于区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绝对值。“十五”初期,毕水兴资源富集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 370元,只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6.8%;“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末,区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 841、3 400、7 175元,分别只相当于区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7%、24.39%、30.84%。可见,城乡之间的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

从三大经济板块与毕水兴资源富集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离差比较来看,2001年毕水兴资源富集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 370元,而毕节市和六盘水市分别为1 344、1 360元,分别低于区域平均水平6、10元,而黔西南州为1 407元,高出区域平均水平37元,为区域平均水平的103倍。到2015年,区域平均水平提高至7 175元,排名第一的六盘水市为7 522元,高出区域平均水平347元,是区域平均水平的1.05倍,高出4.84%。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分别是黔西南州和毕节市,分别为7 059、6 945元,均低于区域平均水平,分别相当于区域平均水平的98.38%、96.79%。2010年以后,六盘水市进一步拉大了与其他2个地区的距离。从区域与贵州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离差比较来看,增长也不均衡,2010年以前,毕水兴资源富集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整体上低于贵州省平均水平。2011—2013年高于贵州省平均水平,2014—2015年又低于贵州省平均水平,分别相差218、212元。

3毕水兴资源富集区农业非均衡增长的原因分析

3.1经济发展基础的差异 以改革开放为起点,从宏观经济角度看,1978年贵州省人均GDP为175.0元,毕水兴资源富集区人均GDP为146.5元,其中毕节市为144.0元,和全省的差距为31.0元,和区域的差距为2.5元;发展基础最好的是六盘水市,人均GDP为209.0元,高出全省34.0元,高出区域平均水平62.5元;基础最差的黔西南州人均GDP仅仅为86.5元,只相当于全省的49.43%、区域的59.04%。从农业发展基础层面看,1978年贵州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9.3元,毕水兴资源富集区平均为98.0元,只相当于贵州省的89.36%,其中毕节市为85.0元,发展基础最差的六盘水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78.0元,发展基础最好的是黔西南州,为130元。

3.2产业发展基础的差异由表4可知,1978年贵州省产业结构为“一二三”型,其中第一产业所占比例41.66%,略高于第二产业1.48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1817%。毕水兴区域第一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为5484%,高于贵州省13.18百分点,产业结构为“一二三”型。从区域内三大经济板块来看,毕节市和黔西南州第一产业占比均在65%左右,高出贵州省23百分点,产业结构均为“一三二”型,可见,第二产业非常薄弱,工业基础非常差,对第一产业的带动乏力。而六盘水市则不同,第一产业占比为3396%,低于贵州省7.60百分点,也低于毕水兴区域2098百分点;而六盘水

市工业基础很好,第二产业占比达42.37%,超过贵州省和区域水平,为对第一产业的拉动奠定基础,其产业结构为“二一三”型。

3.3发展条件的差异毕水兴资源富集区地处贵州西部山区,属长江以南煤炭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该区域山高坡陡,地势险峻,可利用耕地面积相对较少。六盘水市耕地零星 和破碎,耕地质量较差,呈现出以下特点:旱地较多,水田较少,旱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1.3%;坡耕地较多,平地坝地较少,坡度10°~35°的耕地占57.3%,而坡度35°以上的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5.3%,单个地块面积20.00 hm2以上的平地全市不到700个,超过666.67 hm2的大坝仅有1个;中低产的田土面积占77.6%。根据《毕节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3—2020年)修改方案》,2012年全市耕地面积996 456.21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7.11%,占农用地面积的4183%;在耕地面积中,坡度5°以下的仅占坡耕地面积的15%左右,坡度5°~15°的占坡耕地面积的32%,坡度在15°以上的占坡耕地面积的53%,耕地条件差。黔西南州土地总面积16 804 km2,山地占53.8%,丘陵占14.9%,盆地占44%,河谷坝子占26.9%,而宜耕地面积仅占1%。

3.4改革发展的差异“三农”问题一直困扰着西部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为切实推进农村改革、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毕水兴资源富集区各级党委和政府也出台了各种改革政策,但是不同的改革政策带来不同的改革动力,影响着不同的改革效果,从改革发展层面也会导致区域农业的非均衡增长。相比较而言,在该区域最为突出的改革亮点是六盘水市。中共十八大之后,六盘水市提出农村“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有效破解“三农”问题,推动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目前,六盘水市“三变”改革已覆盖全市65个镇乡、31个街道(社区)、881个行政村、29个农业产业园区[4-5]。全市农民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8.11万hm2,3905万户农民成为股东,参与入股金额达 52.07亿元,受益农民达129.03万,拉动年农村居民人均增收1 200元左右。同时也使得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5 934元增长到2015年的7 522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成为毕水兴资源富集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最快的地区,六盘水市“三变”改革已经引起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正成为农村改革的典型示范。

4对策与建议

4.1强化区域性农业产业分工与协同发展我国改革开放39年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贵州省毕水兴资源富集区区域内毕节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州三大农业经济板块呈现出非均衡增长的态势,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三大板块农业发展的非均衡增长进一步加剧。从毕水兴资源富集区整体来看,呈现出南北部凸起、中部凹下的态势,南部发展最好,北部次之,中部最差,即差距最大的是六盘水市,在区域内黔西南州和毕节市第一产业人均增加值均超过贵州省平均水平,但六盘水市则低于贵州省平均水平,而且非均衡增长态势更加明显,需要从省级层面给予政策层面的重点关注,研究六盘水市这座传统工业城市如何在农业发展方面更好地与毕节市、黔西南州实现有效的产业分工和协同发展,提出科学有效的政策措施[6]。

4.2强化区域性农村改革新模式的系统研究近年来,贵州省毕水兴资源富集区为推进农村改革,激活农村资源,用工业化的思路去改变农业发展模式,有效破解“三农”问题,六盘水市提出了农村“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发展模式,引领该市农村发生深刻变革,农民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成为毕水兴资源富集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最快的地区,“三变”改革需要进行系统研究,要重点予以支持和逐步破解发展难题。同时,各级政府还要认真研究如毕水兴资源富集区这样的贵州西部喀斯特山区,针对耕地资源稀缺的客观现实,如何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农业与工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等政策措施,以缩小非均衡发展差异。

4.3强化区域性农业产业转型与创新发展针对农业发展的科技研发投入、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农业科技产出、新兴产业集聚、三次产业結构调整、现代农业服务业培育、轻工业结提升等需要改进的空间较大。“十三五”以后,毕节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州在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层面,要重点关注用大数据和信息产业改造传统农业,坚持用产业集聚科技人才,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平台集聚科技研发人员,用财政资金撬动科技创新。要重点关注传统产业如中药材、山珍、特色农产品等的产业链延伸,有效激活当地传统农业产业[7]。

参考文献

[1] 洪名勇.所有制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21-23.

[2] 洪名勇.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区域非均衡增长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5):94-99.

[3] 贵州统计局.贵州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3-4.

[4] 中共六盘水市委,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六盘水“三变”改革——中国农村改革的新路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3-91.

[5] 贵州财政新闻联播.贵州省六盘水市“三变”新模式开创“三农”发展新局面[EB/OL].[2017-01-25].http://www.mof.gov.cn/xinwenlianbo/guizhoucaizhengxinxilianbo/201505/t20150518_123300.

[6] 梁颖,蔡承智.基于非均衡增长理论的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区域优先序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628-17630,17633.

[7] 唐德祥.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增长:基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实证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23-24.

猜你喜欢

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5G+农业”:5G如何为农业赋能?
健康富硒168慢病未病全靠它——加入农业合作社,与健康同行!
健康富硒168慢病未病全靠它——加入农业合作社,与健康同行!
外向型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