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逆全球化的策略
2017-05-30延明周新辉
延明 周新辉
“一带一路”是党和国家在十八大以来综合审视国内经济发展大趋势、国际资源禀赋差异以及地缘格局等多种因素设计和规划的发展倡议,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侧供给改革的需要。沿“一带一路”配置战略资源,就可“以纲带目”,引导亚欧大陆地缘政治的基本走向,从而在全球层面塑造更加有利的战略态势。
一、逆全球化暗流与“一带一路”的交叉
1.逆全球化的现实历程
逆全球化,又称“去全球化”,与以资本、生产和市场在全球层面加速一体化的全球化进程背道而驰,是指重新赋权给地方和国家层面。它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开始而出现,但随着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全球化进入了新的更迅速的时代,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一过程中,全球化的负面效应进一步扩大,尤其在历次经济危机背景下,因全球化带来的危机蔓延一直为人们所诟病,反对全球化的声音在历次经济危机后进一步扩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至今仍未消除,欧美国家经济发展低迷不振,失业率呈上升的势头得不到有效控制。由此,逆全球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从欧洲看,近年欧洲爆发了乌克兰危机、英国脱欧、恐怖主义蔓延与难民涌入的层层危机,人民的安全感与幸福度明显下降,而经济不振的大背景又会使欧洲民众对社会不满、对自身疑惑,并有可能被右翼政党裹挟,民粹主义也就有了更大的参政机会。例如,波兰的法律与正义党、匈牙利的青年民主主义者联盟已经上台执政,而法国的国民阵线在2012年的总统选举中获得了17.9%的选票,虽然没有成功当选,但其声称代表中下层工人的利益,喊出“法国人优先”的口号,并要求脱离欧元区,恢复边境控制。这些明显反对区域和经济一体化的政党的发展壮大值得我们注意。
从美国看,政治“素人”特朗普成功击败具有深厚从政经历的希拉里当选美国总统是近年选举中最大的“黑天鹅事件”。特朗普在选前就明确站在了反全球化的阵线上,选后更是加快履行了自己的选前承诺,包括退出TPP、对英国脱欧表示理解与支持、认为默克尔的难民政策毁灭了欧盟,并为了防止难民带来的危机而推行“限穆令”,这一系列行为无不给日益紧密的国际经贸关系和人员的沟通往来设置了障碍。有学者指出:“特朗普现象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导的全球化所造成经济社会后果的一种政治反映。”以欧美主要发达国家为主导的逆全球化倾向集中表现出种种倒退的、封闭的倾向,试图用贸易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等来减少全球化给本国带来的负面效应。
2.“一带一路”与逆全球化的交叉原因
2016年以来,“一带一路”倡议与欧美的逆全球化不期而遇。深入研究可以发现,这并不是偶然事件。作为老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欧美与代表新兴市场国家的中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必有力量消长,出现这个结果是必然的。
如今,中国已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总量增加的同时,我国面临产能饱和的现实,经济一方面需要提升质量,另一方面也要提升国际影响力,将饱和的产能配合“侧供给改革”在海外进行消化,将我国先进的重工业乃至基础设施建设的雄厚实力投入国际市场,这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升级改造本国的基础设施的需要,双方需求互补,各有所需。“一带一路”的实施不仅符合我国升级调整经济结构的现实需要,也能带动亚欧大陆的经济发展,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带各国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快速列车。
反观欧美,在经历经济危机后,本就因全球化而产生的产业外移、就业岗位减少的问题进一步加剧,欧美基层民众普遍认为全球化并没有为他们带来更多的经济实惠,反而造成了经济危机蔓延、贫富差距加大等现象。因此欧美国家的民众对全球化产生了一定的排斥情绪,在选举期间则表现为盲目的排斥主义、民族主义,并被政客利用,这样也就不难理解特朗普在总统就职演说中明确指出“从现在开始,将只能是美国第一”“我们将遵循两条简单的基本法则:买美国货、雇美国人”。稍懂经济学的人都知道这是损人不利己的贸易保护主义,但它迎合了美国民众对全球化的不满情绪。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者几乎在同一时间出现并不是偶然。两者本身就处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中,而在金融危机催化下,不同发展程度的经济体产生了不同反应。另一方面,我们应看到,由于欧美国家的选举制度存在缺陷,加之经济危机的催化,民粹主义和非理性民族主义绑架了政治选举,所以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反映到欧美下层民众中,就要求选举人不得不违反经济规律、走向反全球化。而在中国,“一带一路”的实施是为了推动经济结构升级,是我国配合侧供给改革需要提出的重大倡议。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欧美政府显然颇为被动,走向了封闭和贸易保护主义,而中国政府则积极应对,适时提出顺应全球化又符合本国发展需要的国际倡议。这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所在,它可以积极通过改革调整,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并顺应规律主动作为,而不是将自己关进黑屋子,对全球化的风浪视而不见。
二、逆全球化对“一带一路”的影响
逆全球化是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对自身长期参与主导的全球化进行抵制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本质是欧美对全球化导致的实体经济外移、贫富差距加剧以及恐怖主义蔓延等一系列问题采取的错误策略。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我国推进“一带一路”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影响:
1.欧洲是“一带一路”的重要一环
欧美经济关联性十分强,两者又都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聚集地。近代以来,欧美长时间引领全球化进程,其领先地位对全球经济产生着关键影响。“‘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这明确将亚欧的两端定义为带动“一带一路”发展的两极,其间的广袤地区是东亚经济圈与欧洲经济圈的发展空间,如果两端得以联结,将欧洲的金融市场、科技优势和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制造业完美融合,将给“一带
一路”的实施与亚欧大陆的繁荣带来强大的推动力。由此可见欧洲经济体在“一带一路”中的战略地位。然而,如今歐洲在恐怖主义与难民危机、英国脱欧、乌克兰危机的三重影响下,对区域经济整合缺乏信心,更难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的建设中。缺少欧洲的参与,“一带一路”必定受到影响。
2.政策沟通与协调是重要保证
在社会经济各方面活动中,政策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欧美在经历金融危机后,由于民众对全球化不理性地反对,以及选举制度的局限,民粹主义兴起并有了更广泛的选民基础,这就使得欧美国家走向了封闭主义。某些欧美民众甚至认为是过度的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使得本国国内产业空心化,就业率持续下降。这样的观点加剧了民粹主义和反全球化倾向,使执政党不得不考虑选民意见,执行反全球化政策,正如英国脱欧、反对难民与退出TPP等一系列举动。欧美这一系列貌似维护本国利益、得到选民支持的政见实则是在饮鸩止渴。这给“一带一路”倡议要求的政策协调带来了挑战。更不可忽视的是,欧美国家政党中存在反华势力,仍抱有冷战思维,试图阻止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如果欧美不支持全球化,不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就会对包括其盟友在内的世界各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我国欲实现“一带一路”,与欧美国家的政策沟通显得尤为重要。“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中提出,“要加强与沿线各国的政策沟通,强调政府间协商谅解,主动作为,建设多维度、全方面的宏观法律政见沟通制度,切实加强互利共赢,推动政治互信,结出合作共赢硕果。”
3.“一带一路”的最终目标是互联互通
“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其最主要的理念即“互联互通”。故步自封不是解决国际问题的长远之计。从根本上来说,欧美国家想利用封闭的老办法解决问题是行不通的,这样的行为不仅会使本国错失“一带一路”带来的亚欧大陆黄金发展机遇期,不利于其长远发展,更会对中国乃至“一带一路”提倡的“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互利共赢”形成不良影响。在“一带一路”如火如荼的建设和开展过程中,如果欧美发达国家仍坚持本国逆全球化的一系列行为,有可能引發新一轮的全球闭关主义、贸易保护主义。
三、“一带一路”应对逆全球化的策略
1.保持战略定力,增强“一带一路”的信心
当今世界,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民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错误理论在各国有所滋长,但我们不能被这些谬论所影响而离开正确的轨道,更不能被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等一系列短暂的、突发的反全球化事件蒙蔽双眼。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开历史倒车的行为不能解决本国的问题。国际社会亟待有一种新的、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国际贸易新理论指导。
“一带一路”是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重大国际倡议,也是我国在新常态下怎样提高经济活力、更好地走出去和更好地推动供给侧改革提出的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灵活运用,更是用辩证的、历史的眼光审视和把握国际经济发展规律,并结合自身国情,形成的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发展利益的理论,是一种新的,推动世界开放包容、互联互通的国际经济理论。“一
带一路”将使各国更快走出经济危机阴霾,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不畏浮云遮望眼”,深刻把握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形成“一带一路”国际倡议。它是顺应历史潮流、惠及各国的真知灼见,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我们应该增强理论自信,坚定地走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道路上。
2.积极倡导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新秩序
西方国家自工业革命后曾长期主导和推动世界的全球化进程,客观上使西方先进的生产力和技术传到世界各地,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但在这个过程中,西方不断地用血腥的、反人类的手段强行打开世界市场,并利用自身武力和先进科技优势,推行对本国有利的国际贸易制度。这一制度使当今世界南北差距继续增大,亚非拉大部分人口持续在贫困线徘徊,这也是资本主义逐利本质导致的。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经济持续低迷,本就不合理的国际贸易制度使发达国家自身也受到了严重冲击。结果证明,这种不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已经不能维持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必须加以改变。当然,通过倒退、封闭的手段将全球化拒之门外,是不可能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一带一路”倡议正是针对不合理的国际贸易格局提出的,指明了亚欧大陆国际合作的新方向。
“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中明确提出,“一带一路的共建原则是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坚持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以及互利共赢的理念。”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国际合作的包容与开放态度,更是对国际上欧美主导的不合理制度的有力驳斥。可以看出,“一带一路”体现的合作与交流是平等互利的,它尊重对方并可使加入亚欧大陆的众多国家搭乘中国快速发展的列车,带动各国共同富裕。可以预见,“一带一路”倡议必定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在国际社会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成为国际贸易与发展的新共识、新秩序,
3.灵活应对,重点发展
我国在带头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要广交朋友并求同存异,积极践行互联互通、包容开放的理念。一方面,我们应理性认清当今我国周边复杂的经济及外交形势。在逆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周边外交的某些不确定性给“一带一路”增添了更多困难。另一方面,欧美主导的逆全球化使亚欧大陆部分国家陷入政策迷茫,有可能随欧美陷入逆全球化旋涡。我们需要灵活处理“一带一路”中的这些问题。亚欧大陆历史悠久,国家和民族众多,“一带一路”面临不少困难,但也应看到机遇同在。对此,落实“一带一路”时,可首先针对积极响应“一带一路”、与我国关系稳定且发展潜力较大的国家做好工作。这样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也可在国际上争取更多的朋友,从而避免无重点、盲目地将重要资源分散至全部沿线国家。今后应找准突破口,形成以点成线、以线带面的吸引效果,引导更多国家加入“一带一路”,进而对欧美的逆全球化形成有效的抵制,落实
“一带一路”倡议。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责任编辑 方 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