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延安精神加强党性修养
2017-05-30王叶梅
王叶梅
延安是革命的圣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留下了大批的宝贵文物和纪念地,更为重要的是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延安精神。延安精神的“心”和“魂”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只有弘扬延安时期那种坚信共产主义必定实现的精神,我们才可能真正继承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和密切联系群众的精神,才可能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社会,使其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中。
那么,我们该如何坚定信念?那就需要加强党性修养,这样才能不忘初心,才能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才能保证政治本色,提高政治站位。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依然严峻,没有硝烟的战争依然存在,在新时期,如何汲取、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坚定信念,把我们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需要每一位党员同志认真思考和践行。
一、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力量
挪威作家温塞特曾经说过:信仰坚定的人是一刻也不会迷失方向的,他的灵魂将冲破炼狱的烈焰,直奔天堂极乐世界。党员要对党忠诚被郑重写进了入党誓词里,一次宣誓就是一生承诺,一颗红心就应时刻为党准备牺牲一切。要在黨爱党。始终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任何情况下都要与党同心同德,不做墙头草,顺风倒;不做骑墙派,一只脚在这边、一只脚在那边;更不能做反对派,吃党的饭,砸党的锅。要在党忧党。客观看待“四种考验”“四大危险”,增强忧患意识,善于在顺境中把握、预测各种隐含的问题、风险和危机,积极建言献策。要在党为党。对党不利的事不做、对党不利的话不说、对党不利的谣言不信,在有人污蔑、诋毁和损害我们党的形象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出面制止。
二、从延安精神中汲取修身养性的智慧
古语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唯淡泊可以明志,唯宁静可以致远。一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和一般群众相比,党员干部在品行上应当有更高的标准、更严格的要求。要正直为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共产党员为人处世也好,为官从政也罢,必须先打好正直高尚的道德根基。要淡泊名利。牢固树立正确的名利观、荣辱观,自觉做到重事业、淡名利、作奉献,不为物所累、不为名所惑、不为利所迷。要生活正派。坚决抵御腐朽没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能保持思想上的高度警惕,时刻守住心灵的“防护堤”,做到台上和台下一个样,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一个样,有监督和没监督一个样,坚守“慎独”。
三、从延安精神中汲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为了开辟清澈的党性之“渠”,必须依靠纯净的学习之“水”。要与时俱进结合实际学习党章党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用理论武装头脑,达到在政治敏锐上先于人、思想宗旨上高于人、理论素养上强于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要在保持和发扬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四、从延安精神中汲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民服务、勇于担当的品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焦裕禄同志也曾说过:“吃别
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一些事情,亲历才能见究竟,亲为才能晓过程。只有自己动手,才不养尊处优;只有苦思冥想,才不懈怠身心;只有敢于“向我开炮”,才能豁达胸襟;只有容下“诤言辣语”,才能除污去垢,最终达到凝心聚气、团结奋进、为民务实的效果。党员队伍是先进人才、精英人物集聚地。当前,我们正处在发展机遇和改革攻坚的叠加期,迫切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勇于担当有使命感,有认真、严谨和负责的态度,有真抓实干的作风。每个党员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担负什么职责,承担什么任务,都应保持爱岗敬业、创新创造的职业操守,在平凡的岗位上作贡献,为党的形象增光添彩;坚持言必行、行必果,立说立行,凡是决定了的事情要主动抓、快速抓、抓到底,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作者单位: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 矫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