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浸润诗意,“四雅”育人

2017-05-30邓寒雨李裕馨

阅读(教学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诗性童谣诗意

邓寒雨 李裕馨

永宁路实验学校坐落于中国著名的书画之乡——江苏省滨海县,地处蓬勃发展中的新城区,邻接以诗性名天下的西湖。承载着县委县政府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提升新城区域教育质量”的期盼,自2010年办学伊始,永宁实小就本着高起点高定位的要求制定了个性化的办学方针。学校紧紧围绕“文化立校,书香育人”的宗旨,以“经典诵读,诗文读创”活动为抓手,大力开展校园读书活动,营造浓郁的校园书香氛围,引领全校师生着力构建“习诗育人”的诗性教育,打造“和乐尚雅”的诗意校园。

通过五年的研究探索,诗性教育的办学特色已在该校卓见成效。如今,诗歌诵读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吟诗作赋在校园蔚然成风,学生的人文素养显著提升,一批满腹诗书、传道授业的骨干教师也在诗性教育课题下脱颖而出、茁壮成长。诗性教育课题研究硕果累累、引人瞩目,俨然成为学校一张靓丽的名片。

日前,记者赴永宁路实验学校参观采访,亲身感受那里优美儒雅的诗韵魅力。在参观之前,该校分管教学的魏正荣校长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学校开展诗性教育的初衷: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美好的东西,心会变得柔和,变得敏于感受幸福与苦难,因而更有正义感,更富同情心。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及儿童认知规律,学校详细制定了从校园环境、课程建设、品德教育和社团活动四个方面着手,秉持“儒雅”“高雅”“行雅”和“新雅”这“四雅”精神的诗性教育办学方针。

教育首先从环境培养开始,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大的环境。近代陶行知先生办学时,也提出要办成诗的学校,让学生在享受诗意生活的同时成长成才。鉴于此,永宁实小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实行有主题、分区域、系列化的全面布局,尽力让校园的每一面墙、每一处布景都富有诗意,凸显书香文化元素。“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耳濡目染,随时随地地接受良好环境的熏陶。”魏校长带着我们一路参观,不时地驻足为我们作详细介绍。

我们来到教学楼前,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诗意飘香的“文化长廊”。为使诗性教育的办学特色在校园深深扎根,学校在教学楼四个楼层走廊上端横梁上分别设置《千年三字经 精华教做人》《走近<弟子规> 感悟真善美》《以美德为灯 与<论语>同行》以及《诵千古警句 做谦谦君子》四个文化长廊。魏校长一边指着“三字经长廊”,一边向我们解释道:“长廊的正面是原文,背面是解释,这不仅可以使学生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穿越教室的走廊,我们看到老师与孩子们一起诵读《三字经》,当他们交流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这一句时,老师补充道:“这句话是说如果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了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如此的诗意校园确有“和书香为伴、与先贤同行”的文化气息,达到了“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随后,我们又移步到“诗林”文化景点。“诗林”里展示着孩子们自己创作的童诗童谣,每一期的主题都有所不同,学校定期进行更新。“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有可能成为孩子们创作的题材,我们把好的诗喷绘、张贴出来,孩子们下课后就可以来这里走一走,看一看。”魏校长自豪地说,“我们现在给学生指定一个主题,他们就可以在二十分钟之内完成即兴创作,或许语言还稍显稚嫩,但却增添了几分童真童趣。”“诗林”既营造了“诵读经典、传承文明”的校园氛围,又鼓励了孩子的参与热情和创作自信。漫步“诗林”之中,我们的心灵也得到了浸润。

在童诗教学的实践研究中,全校形成了“童谣——诗歌——经典诗词”的阅读体系,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结合各年级的阶段性目标,分阶段教学,循序渐进,培养诗性。低年级学生,通过诵读充满童趣的童谣,激发学习诗歌等韵文的兴趣;中年级学生,以诗歌教学为主,引导他们感悟诗歌情趣;高年级学生,则以经典诗词教学为主,丰富他们的诗词积累。

据魏校长介绍,为提供课程支撑,学校利用近一年的时间组织教师编写了《小学生语文经典阅读范本》校本教材,一套六册,每册分上下卷,每卷编为20课,对应每学期的20周。在不延长学生在校时间的前提下,开设《范本》诵读时段。试想一下,孩子们在每天清晨,手拿《范本》,大声吟诵,那是一种怎么样的诗意童年?

“为了让教师教学有参考,我们又组织编写了第二套校本教材《童韵飞扬——童诗创作指导》作为创作指导课的配套教材,这样课堂就更加规范统一了。”魏校长还向记者介绍了现执教六年级的语文老师李菊红,她就是该校本教材的编者之一。李菊红老师说:“我们想让初次创作诗词的孩子觉得写诗并不困难,对于中年级的孩子,我们进行基础训练,一周一课,系统学习写作方法,如比喻、比拟、排比、对偶等,先学赏析然后仿写。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我们进行提升训练,加强对诗文立意的把握,使用词更灵动,内涵更丰富。”

记者简单翻阅了陈列在阅览室的这些校本教材,发现其中精选的都是贴近小学生生活和心理的诗歌,内容易诵易懂,富有启迪意义。每首诗前都附有“温馨提示语”,从阅读心理、阅读方法和阅读要求上给予读者引导。同时,阅览室里还摆放着十余套学生个人诗集,封面印有学生姓名和照片,收集了个人大大小小的创作,展现了孩子们日进日新的成长过程。

诗性德育是诗性教育的一部分,德育是关于如何做人的教育,更需要汲取“诗性”的新鲜养分。永宁实小是诗性德育的积极实践者,学校将德育实践与经典国学有机融合,以诗的审美衡量个人修养的塑造,使德育焕发出崭新的诗意活力。

据记者获悉,学校把文明礼仪创编成朗朗上口的三字歌,以便学生“在诗中学,在学中做”,让礼仪、守则自然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学生通过吟唱轻松欢快的三字歌,潜移默化地规范着自己的言行,感受着经典国学带来的种种教益。值得一提的是获得“感动江苏教育人物——2016美德学生”提名奖的徐晶晶同学,几年来,她关心帮助残疾学生高逸凡的光荣事迹广为传颂。她说孔子曾告诫我们“君子有褚己,而后求诸于人”,她的德行就是源于先贤的教诲。

接受采访的李菊红老师还表达了她作为一个教育人的心声: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大多会觉得德育是一个难点,这其实是因为我们缺乏一种能震撼孩子心灵的教育力量。如果我们能让每个孩子在幸福与快乐中被教化,在诗意的轻松氛围中被熏陶,才是育人的最高境界,所謂“以诗育德,寓教于乐”就是这个道理。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诗性教育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学能力,更提升了他们的思想境界,是一种从外形到气质的改变。诗性教育与学校德育的完美融合,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和思想,引导着学生用诗意的眼光审视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养成雅言雅行。

永宁实小为把诗性教育不断引向深入,将诗教课程与诗创活动有机结合,将国学经典渗透到社团活动中,形式新颖、寓教于乐。“诵汉唐古风,谱童心乐章”“诗文小秀才”“诗歌对对碰”“与诗歌同行”“班级诗歌小组协会”“童心如歌”班级诗词联集等实践活动都深受学生欢迎。这些实践活动极大地鼓舞了全校师生的创作热情,涌现出一大批擅长吟诗写诗的优秀教师和学生。

活动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该校的童诗创作社团,活动时间是每周一至周五下午三节课后,活动时长为一个小时。现在社团已经发展到近500人的规模。该社团小成员们曾多次接受省、市、县领导现场命题,并在规定时间内即兴创作,作品得到了与会领导的高度赞扬。“在省级小学生诗歌创作大赛中,我们学校有三十多名学生获得一等奖。”魏校长欣喜地说道。

六年级的陈楚含就是童诗创作社团的一员,她高兴地告诉记者:“诗创社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可以在诗歌的海洋里畅游,这对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和拓展课外知识都很有帮助。”她还现场为大家深情吟诵了一首自己昨天下午创作的诗,诗的主题是童年的记忆:

“童年是一首歌,是一首无忧无虑的童谣。它歌颂着午后的阳光,雏菊的清香,牵牛花悄然绽放。它回想着雨天的水汪,夏季的蝉鸣,攀着紫藤的小亭……”

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创作欲望,学校专门创办了校报《咏娃》,每月出版一期,专门供孩子们发表童诗童谣,然后印发给所有学生和家长阅读。尽管色彩单一,纸张轻薄,但是拿在孩子、家长的手中却拥有十分的厚度和分量。《咏娃》的创办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投稿热情,很快就成为全校师生最喜欢的读物之一。学生们既是作者,又是读者,在互学互鉴,互评互赏中共同进步,分享快乐。

历经五年的积淀,永宁路实验学校获得了可喜的成绩:2015年12月,《基于习诗育人的诗意校园的建设与研究》课题被立项为省教研室第11期重大课题,这让诗性教育跃上了更高的平台。此外,由该校学生自编自演的童谣节目《小帮手》荣获市“创童谣、唱童谣、学童谣”大赛一等奖,并受邀参加了市电视台举行的颁奖晚会,该校的经典诗文诵读节目《古韵新唱》也荣获市一等奖。

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童年本身就是一部烂漫有趣的詩集,只有充分尊重孩子们的天性,把握他们的成长规律,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才能提高他们的修养,美化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诗歌的陪伴下快乐成长。

在未来的诗性教育中,永宁路实验小学将不断总结诗性教育教学经验,完善课程培养体系,创新教学思路,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奋进的姿态,积极投入到“诗香校园”品牌文化活动建设中,努力挖掘孩子们的天性和潜力,着力打造更加广阔的校园诗教平台,鼓励全校师生积极响应“习诗育人”的美好愿景,在谱写诗性教育新篇章的美好之路上砥砺前行!

猜你喜欢

诗性童谣诗意
诗意地栖居
童谣里的童年
冬日浪漫
快乐童谣
形与影的诗性纠结——庄晓明的诗与诗评
被耽搁的诗意
春日诗意
诗性叙事与超现实叙事——论《尘埃落定》对于《百年孤独》的超越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冲突下的诗性反思
匠心与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