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让花儿自然开放
2017-05-30阮艳
阮艳
如果三月播种,九月将有收获,焦虑的人啊,不要守着四月的土地哭泣,伤感自己一无所获。土地已经平整,种子已经发芽,剩下的事情交给时间去完成。
——熊培云
菲菲是个有灵气的小姑娘,她会认真倾听老师课堂上的每一句话,老师稍加点拨,她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可惜习作语言平淡,能记录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但往往只能用直白的语言写事物的表面,缺少深入人心的感受和精彩的描写。上学期末她写了一篇日记:
老师鼓励我
有一天,上语文课,老师让我回答问题,我非常害怕,以为老师要骂我。可老师并没有骂我,而是鼓励我,给我掌声,我感动极了!结结巴巴地回答。老师还说很棒。
这件事让我知道:只要你努力尝试,一点一点地进步,那也是很不错的。
这是一篇“哑巴日记”,上语文课回答问题,却没有开口讲话;老师鼓励“我”,却没有语言;“我”结结巴巴地又回答了些什么?无从知晓。“我”的内心活动也是用“害怕”“感动”一带而过。为何害怕?害怕时会想到什么?没有把自己独一无二的内心的“想”写出来。
于是,我俩一同坐在办公桌前聊这篇日记。
“你能把这件小事写出来,说明印象很深刻,那还记得老师让你回答什么问题吗?”我尽量让自己的声音柔和些。
“是《军神》那一课,你问刘伯承是个什么样的人。”她脱口而出。
我继续问:“那你为什么害怕?当时被老师点到名,你有什么想法?”
她没有作声,但从她的表情可以看出她在捕捉当时内心的想法。
“老师又是怎样鼓励你的?除了语言,有没有什么动作、表情?”
“当一切出乎你的意料之外,老师非但没有批评你,还鼓励你,你内心有什么感受?”
“你是怎样鼓起勇气结结巴巴地回答的?老师表扬你后,你是不是又有了不同的感受?”
我慢慢地问出这些问题,每个问题之间留给菲菲回忆、思考的时间,当我问到最后一个问题时,她竟然笑了。
我留意到她的笑容,准备结束此次交谈:“当时的情景就在你的脑海里,你需要的只是将它变成慢镜头播放出来,除了关注眼睛、耳朵和嘴巴外,还要关注自己的内心,把心里的想法写出来。是不是已经有想法了?”
她用力地点了点头,笑得更甜了,仿佛这短暂的谈话浇灌了一粒种子,小芽破土而出了。
与菲菲聊完后,并没有要求她将这篇日记重写或修改,只因担心提出过多的要求会摧残刚刚萌发的稚嫩的小芽。
但我没想到的是,过了大概半个月,进行单元检测时她竟然将这篇日记作了修改,写在了试卷上。写得并不算太好,题目是“我是个害羞的孩子”,没有开头,没有结尾,就写了课堂回答问题这么件事,暂时忽略其他不足,仅看与上篇日记相关的内容:
一天,上语文课,老师问我:“用什么词可以形容刘伯承坚强的意志?”我一愣,脑子里想:肯定要被批评了。可并不是这样,老师走到了我面前,抚摸着我的头说:“没关系,你再想想。”顿时,我感到一阵温暖,仔细地想了一想,突然,我想到了,是坚毅、顽强。可我不敢说。老师问:“是不是想到什么了?说错了没关系,老师会帮你改正。”于是,我结结巴巴地说了出来。老师说:“不错,不过要大声回答,让同学们也听见,会更好。”我大声地说:“可以用坚毅、顽强来形容刘伯承坚强的意志。”同学们都赞同。老师的脸上露出了微笑,对我说:“只要你说出你的想法,不对,老师帮你改正,每个人都要一点一点地进步,才能有出息。”我点点头,同学们也点了点头。
人物内心活动的层次变化写出来了,从“一愣”没有答案,到“感到一阵温暖”,仔细思考后有了答案,但是不敢说,经过老师的鼓励结结巴巴地说出了答案,最后又“大声”地完整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老师的形象也生动起来,眼睛看到了老师鼓励的动作、表情,耳朵听到了老师鼓励的话语。除此之外,还带给我的惊喜是,她关注到“同学们都赞同”,“同学们也点了点头”,点与面的结合,把课堂完整地还原了。
菲菲的个案,确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惊喜。如何将这些“无心”变成“有心”,提升孩子的心灵感受力,我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慢镜头回放——“催眠”
生活中很多情绪稍纵即逝,很多事情平凡细琐,很多话语一笑而过,它们来得快去得快,还没看清这个人的相貌呢,人都走到跟前了,于是人物外貌忽视了,走路的动作忽视了,只剩下“他走到我面前”。
一直在追的美剧《犯罪心理》中,破案时经常运用催眠术催眠目击证人,催眠师通过语言将被催眠者引导至潜意识开放的状态下,发现因紧张、恐惧、兴奋等过激情绪状态下忽略的某些细节,帮助破案。
教师也可以通过语言引导学生回到描写的场景中,放慢场景中人物的活动速度,“远处来了一个人,别急,他长什么样儿?穿着呢?能看清他的表情吗?有没有特别引起你注意的地方?好,把这个人慢慢地打量一番,再让他继续走。他现在走过来了,他走路时是什么姿势?走路速度呢?你从他的长相、穿着、走路姿势猜猜他的身份,他要去哪?干什么?”
管建刚老师说,学生缺少的不是“写”的能力,是“静”的能力,心静了,被忽略的细节自然会浮现出来。
与心灵对话——“自恋”
还是管建刚老师说的,“人活在外在的世界里,活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里,忘记了眼睛和耳朵之外,还可以活在自己的心灵里。”
笑,看不起某人而嘲笑;仰望满天的繁星,心情愉悦而微笑;爸妈不在家,偷偷玩了电脑没被发现而窃喜……一句“我笑了”,为何而笑,心里是满满的幸福感还是小小的罪恶感?
饿,吃还是不吃?吃什么呢?这也想吃,那也想吃,如何选择?有没有想吃却不能吃的原因?饿着时,身体有什么感受?吃饱了,感受发生变化了啊……
自恋,是形容自我陶醉的行为或习惯。遇到一种情绪,多问自己几个问题,把情绪放大,沉浸在自我感觉当中,让感受变清晰。
或许很多孩子不能像菲菲這样一点就通,但我们需要相信种子的力量,让花儿自然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