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铸:阅读之路,亦如人生之路
2017-05-30张旻
张旻
初识杨德铸,便发觉他是一位爱书之人。因其微信朋友圈的封面是一架满满的书籍,书香四溢。今年10月,在江苏省第三届“书香校园建设”小学校长峰会上,杨德铸荣获了2016-2017学年度全省小学“书香人物”提名奖。值此契机,我们见到了杨主任,并得以聆听了他的阅读成长之路。
杨德铸出生在苏北农村,家境贫寒,但是自幼喜欢读书,并凭借深厚的文学积累,以百分之一的几率考上了师范,后来顺理成章地当上了语文教师。2010年,因为表现优异,他被调往南京市化学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现为南京市江北新区教师发展中心),成为了一名语文教研员。这些年,他不但力求在阅读领域有所突破,牵头申报了江苏省教育规划重大课题《小学生阅读品质提升的策略研究》,在《现代中小学教育》《语文教学通讯》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在全省进行公开课及讲座几十场。还一直用自己的阅读理念指导着广大教师读书育人,使得化工园区“书香校园”建设在全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回顾这些年走过的成长之路、学习之路、教学之路、研究之路,似乎和读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我的阅读之路,亦如人生之路。”杨德铸深情回忆道。
“阅读是我的兴趣爱好,我从小喜欢读书,真的是到了一种废寝忘食的地步。”杨德铸这样说。在他小时候,苏北农村的文化娱乐生活极其贫乏,所以,那个时候的阅读对于他而言就是一种娱乐,一种发现隐藏于文字之中的宝藏的快乐。
小时候的阅读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看儿童连环画,就相当于现在流行的绘本。他小时候放过牛,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带上两本连环画,悠闲地骑在牛背上,细细品读连环画里的故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小兵张嘎》……那时的节假日,他经常被父母带着走亲访友,虽然不喜欢,但是只要给他一本书,他就能一个人待在角落安安静静地看书,待多久都行。“我记得姑父家里有一位识文断字的老私塾先生,他会讲很多古典小说。所以,每逢寒暑假,我就会跑到他家里,听老先生讲《三侠五义》《封神故事》,听完后独自抱一本半文言的小说,一看就是一天,甚至到了大年三十晚上也不肯回家。”杨德铸笑着回忆。
读书的另一个途径,是每天中午听广播连载半个小时,《杨家将》《三侠五义》《说岳全传》……“对于我来说,这段时光真的是我每天最期待的,有时候收音机快没电了,声音太小,我都恨不得把脑袋伸进收音机里。”
等到上中学的时候,杨德铸开始接触文学,他看得很杂,外国文学名著是他的最爱,《基督山伯爵》《茶花女》《红与黑》《老人与海》《百年孤独》……这些书打开了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还有一次,他的父亲去县城办事,他缠着父亲带一本书回来,没想到父亲从书店带回来的是一本《說文词典》,虽然当时他对各种造字方法一窍不通,但也能抱着书像啃牛骨头一样“啃”了很久。“我的这种执着的阅读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我的语文素养,所以上学时我的语文成绩一直在班级名列前茅。”杨德铸说。
从师范院校毕业后,年轻的杨德铸被分配到了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学任教,当时学校有个简易图书室,虽然都是很陈旧的书,但他还是看得津津有味。这时候的他已经开始把目光投向了专业书籍,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施良方先生的“课程三论”(《教学理论》《学习论》《课程理论》)等等。做教师的这些年,他不仅自己大量阅读,更是用心琢磨着如何让学生也爱上阅读。
杨德铸觉得,小学生读书需要养成一种习惯。在这个新媒体充斥生活的年代,想让喜欢新颖事物的少年儿童养成阅读的习惯,更需要教师悉心的引导。如何做到呢?在从教的这些年里,他有了自己的一些“妙招”。
妙招之一,是建立“班级书库”。为了让孩子们有书读,从90年代起,杨德铸就开始尝试建设“班级书库”。那时候,媒体还不发达,书还很少很珍贵,为了给孩子们丰富的精神食粮,作为班主任的他就开始动员全班同学将自己的书带到学校来,然后编写图书目录,将这些书统一排放在教室左前方的一个柜子上,这就成了班级的“小小图书馆”。
其次是开展师生共读。杨德铸深知,老师是孩子最好的阅读引路人,老师的阅读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在教学之余,他常带着学生一起读《西游记》《鲁滨逊漂流记》《八十天环游地球》等经典名著,然后利用语文课前10分钟,开设一个小小的“阅读论坛”,让孩子们分享阅读中的发现与快乐。同时,他还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组织学生自由阅读,营造班级阅读氛围。
方法之三是表彰与激励。为了调动孩子们的读书积极性,他在班级开展了阅读星级考核,根据学生的阅读进度和阅读量,进行细致考核:一星级为“读书秀才”,二星级称“读书举人”,三星级叫“读书进士”,四星级是“读书探花”,五星级为“读书状元”。不同星级的学生享受不同的阅读待遇,达到四星级以上,还可以奖励一本新书……这样的激励机制,对孩子的阅读具有明显的推动效果。
“有了这样的氛围,有了多种激励手段的运用,有了老师的潜移默化,慢慢地,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养成了,”他说,“孩子天生有阅读的习惯,关键在于引领。”
2000年,杨德铸来到南化第三小学,担任教学副校长,在全校推广了“振兴经典阅读”活动,并制订了详细的阅读推广计划:一年级读《三字经》,二年级读《千字文》,三年级读《声律启蒙》,四年级读唐诗,五年级背宋词,六年级读《论语》。按照这样的安排,全校开始了系统的阅读活动,各年级筛选教材、落实时间,老师们利用早读、午读的时间,将经典阅读活动全面普及开来。到了学期末,全校开展经典诵读汇报活动,每个班所有孩子走上舞台,用读、诵、演、唱等各种形式把经典阅读的成果展现出来,一时间,全校到处充满了浓郁的诗香、文香和书香。
后来杨德铸因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突出,被调到了南京市化学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在这里,他形成了自己系统的阅读理念,创造出了一片阅读的新天地,并在全区乃至全市范围形成了深远影响。
如何才能让阅读走向深入,来到化工园区教师发展中心后,杨德铸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结合长期的语文教学生涯及教研工作经历,他发现,“阅读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关键点,“阅读品质”的形成有助于真正提升小学生的阅读水平。
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从2013年开始,他主持申报了江苏省教育规划办公室重大课题《小学生阅读品质提升的策略研究》,带领全区一批骨干教师,开始了有关“阅读品质”的系统研究,明确界定了“阅读品质”的内涵及外延框架;弄清了制约小学生阅读品质提升的各个关键要素(阅读心理品质、思维品质、语言品质和阅历品质);开展了小学生阅读品质的现状调查,并科学诊断其形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策略。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在区内的多家学校,时常可以见到杨德铸的身影。那是他带着课题组的老师们在进行课堂观察、理论学习、沙龙研讨,研究阅读品质的理论建构和实施策略。在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他带领课题组一起研究校本阅读教材《文脉》的使用策略;在南化实验小学,他启发教师思考“哈比特启智课堂”阅读习惯的深度培养;在南化第三小学,他和老师们一起研究传统文化与经典阅读的推进;在扬子第四小学,他和老师们一起探讨怎样通过国学阅读来培养“少年君子”的山水情怀;在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他带领教师研究朗读的深度策略应用对阅读品质提升的效用。
这几年间,杨德铸还帶着课题组及小学全体语文老师,从“阅读品质提升”这一主课题出发,开展了系列化的研究。邀请了省内外专家、教授等共同研讨,在阅读品质提升的研究领域里不断探索。在杨德铸看来,阅读说到底,是一种语言的审美品质,是一种在阅读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素质。“这几年来,通过阅读的系列化研究,我们开阔了视野,发现了奥秘,也引领着全区语文老师在振兴阅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杨德铸如是说。
在他的坚持下,如今的化工园区焕发出了一种新的面貌。这得益于他一直把“书香校园”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他始终坚持从四个方面培育校园文化:精选阅读书目、课外阅读指导教学、经典阅读、阅读评价与激励研究。并从校级层面、区级层面进行了全面的推广和普及,在南化第四小学、扬子第三小学他多次组织召开研究现场会,在扬子第四小学推广“儒香文化”经典诵读,在南化实验小学推进“阅读与习惯”研究项目,在九龙小学落实“阅读综合评价”……通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化工园区的学校书香氛围日益浓厚。
“我总是对老师们说:教师为人师表,是文化人,总要多读几本书,这是我们的职业要求。”杨德铸不但教导年轻教师读好书,还为他们订阅了多种杂志报刊,并且定期为他们购买图书、布置阅读任务、召开读书交流会。“回顾这些年我走过的路,也许平凡,也许平淡,但是与书为伴,一路走来我真的很幸福。我的阅读之路就是我的人生之路,每每想到这一点,我觉得很骄傲。”采访最后,杨德铸深情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