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认识与实践
2017-05-30蒋亚燕
蒋亚燕
【摘要】一线教师要真正意义上落实高效课堂,应该以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作为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教学设计要适合孩子的认知。这就需要教师从教学设计的三个纬度去思考,即基于教学目标、知识发展、学生的认知基础与认知规律来展开教学设计。
【关键词】教学设计 认识 实践
【案例】《小数乘整数》教学片段
片段一:
1. 情景展现
2. 信息提取
生1:夏天西瓜每千克0.8元;
生2:冬天西瓜每千克2.35元;
……
3. 问题构建
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在夏天买3千克西瓜一共要多少元?
4. 自主探索
师:你能解决以上问题吗?
生:能!(解决问题)
5. 沟通联系
师: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用的方法。
生1:方法一:0.8+0.8+0.8=2.4元
生2:0.8×3=2.4元
0.8元=8角 8×3 =24角=2.4元
8 → 0.8
× 3 ×3
24 ← 2.4
片段二:
1. 复习引入
媒体展示:
0.7的计数单位是( ),有( )这样的计数单位;
2.0的计数单位是( ),有( )这样的计数单位;
2.35的计数单位是( ),有( )这样的计数单位;
6个0.1写成小数是( );
32个0.1写成小数是( );
200个0.01写成小数是( );
……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纸形式),汇报交流。
2. 意义探索
(1)情景展现
(2)提出问题
生1:夏天买1千克西瓜与冬天买1千克西瓜一共需要多少元?
生2:夏天买3千克西瓜一共需要多少元?
……
(3)解决问题
夏天买3千克西瓜一共需要多少元?
(4)汇报交流
方法一:0.8+0.8+0.8=2.4元
0.8
+ 0.8
1.6
+ 0.8
2.4
方法二:0.8×3=2.4
0.8就是8个0.1,8个0.1乘以3就是(8×3)个0.1等于24个0.1即2.4。
0.8 → 8个0.1 8
× 3 × 3
2.4 ← 24(24个0.1)
3. 强化练习
4.2×2表示( )个 ( )乘以( ),结果是( )个( ),写成小数就是( ),所以4.2×2=( );
1.32×5表示( )个 ( )乘以( ),结果是( )个( ),写成小数就是( ),所以1.32×5=( );
……
4. 算理感悟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从以上计算中你有什么发现呢?
……
【评析】回顾上面的两个教学片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我们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学习的很多知识会逐渐遗忘,但在长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数学素养一般不会遗忘,这些数学素养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将会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这也是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因此,如何从细微处去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现笔者就上述案例,谈谈个人看法。
一、过程要让学生能有后续的发展
我们知道教育教学目标的核心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地发展。这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尤其在这样的数学常态课,我们怎样去落实这个核心目标呢?
我们的眼光自然就会落到常态课堂的过程目标上,那么,过程目标的核心应该在哪里呢?
笔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过程目标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关键是要看学生在学习过后是否能有后续的发展。在上述片段中,片段一从学生已经掌握的整数算理出发,借助积的变化规律来建构小数乘整数的算理知识,体现了转化思想。片段二从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出发,利用整数乘法的算理建构小数乘整数的算理,体现了类比推理的思想。这两种思想是小学阶段常用的思想方法。因此,这样来进行教学是合适的,对学生的后续发展是有利的。
二、方法要适合学生的认知
上述片段中,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前已经具备了整数乘法、积的变化规律与小数的意义等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孩子的脑海中保存着。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只要借助恰当的数学情境、合适的教学方法来激活相关知识,再进行调整与提升,最后建构新知就可以了。所以说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与发展,方法是没有优劣之分的,关键看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
三、目标要让学生易于接受
我们知道目标是课堂教学行进过程中的灵魂。一线教师经常会在听课、评课过程中,看到教学过程不顺畅或不理想,学生的思维水平或状态难以达到一种理想亢奋状态(可能拔高或看低),我们就会讨论这节课的目标设置是否合理,这种思维方式也许已经成为我们一线教师听课的一种常态。
以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教师们在目标定位上一般都不太会“剑走偏锋”,但是在落实目标的选择上会出现偏差。一些启发性问题需要能“零距离”接近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又要能让学生认知水平进一步提升。
片段一中教师从货币单位之间的换算入手,引导学生发现整数乘法与小数乘整数的内在联系,再归纳、概括出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方法,这样的目标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片段二中教师从复习小数的计数单位入手,直接探索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方法,在概括、类比中建立概念,这样教学與学生的的认知相符,学生可以快速理解,教学目标自然也就容易实现了。
四、如何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
1.根据教学的目标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教师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主线,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就是教学目标的设计,其中各项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要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可以根据教学要素考虑制定教学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的其他要素。
2.根据知识的发展设计教学内容
我们知道数学知识的形成是有过程的,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理清知识的联系与结构,揭示其本质的特征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教学设计过程的有效路径。
3.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内容
(1)已有的认知结构
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的累积,而是在新旧知识的相互碰撞中所引起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每位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新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学习新知的基础。因此,每次教学新知识前,教师都要联系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再设计教学。
(2)已有的逻辑基础
数学知识系统性强、逻辑性严密,前后知识间联系格外密切,所以数学教材的编排也紧扣知识的这种前后联系,层层递进。每一个新的教学内容,都能在已学的知识中找到其相对应的逻辑基础。数学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数学经验、认知结构主动建构新知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建立在数学知识间的逻辑基础之上的。
(3)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生在生活中的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经具有的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能力基础和情感态度基础等就是他们学习的生活经验。生活经验基于学生,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不同,积累的生活经验也就不尽相同,相对于逻辑基础而言就比较难把握。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可以多创造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片段,让学生在理解和内化知识的基础上,实现意义建构。
当然,课堂教学中我们除了要认真地解读教材、解读学生,更要时刻在教学实践中多反思、多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从而丰富自己的教学内涵,真正意义上做一个课堂教学的行动智者。
[参考文献]
[1]张翼文. 基于学生认知基础与认知规律进行教学过程设计[J]. 教学与管理, 2013(2).